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研
九年级化学试题
姓名:_________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学校劳动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清扫灰尘 B. 擦拭黑板 C. 生起篝火 D. 浇灌花草
2. 化学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 铜 B. 氧气 C. 金刚石 D. 氯化钠
3. 地壳是由黏土、岩石等组成的,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 氧 B. 氢 C. 硅 D. 钙
4. 观察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常温下为绿色粉末的是( )
A. 碱式碳酸铜 B. 氧化镁 C. 四氧化三铁 D. 五氧化二磷
5. 为了揭示元素之间的内在规律,1869年发表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
A. 拉瓦锡 B. 诺贝尔 C. 卢瑟福 D. 门捷列夫
6. 采用燃烧法除去空气中的氧气得到较纯净的氮气,下列物质最适宜选用的是( )
A. 铁丝 B. 木炭 C. 蜡烛 D. 红磷
7. 人体中元素含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缺乏后容易引起贫血的元素是( )
A. 钙 B. 铁 C. 锌 D. 硒
8. 我国化学先驱徐寿创造了部分元素的汉语名称。下列元素名称与符号均正确且一致的是( )
A. 贡(Hg) B. 锌(Zn) C. 钙(Cu) D. 钡(bA)
9. 实验时必需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熟悉灭火器、黄沙箱位置
B. 将镁条红磷等带回家实验
C. 将零食、水杯带入实验室
D. 实验后的废液倒入下水道
10. 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中,下列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
A. 加装药品 B. 产生氧气
C. 收集氧气 D. 铁丝燃烧
11. 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决定了用途。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 金刚石无色透明——切割玻璃
B N2无色无味气体——用作灯泡填充气
C. 活性炭有吸附性——用作净水
D. CO2不能燃烧不能助燃——制取干冰
12. 某些条件下,物质与氧气只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下列变化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 食物的腐烂变质 B. 动植物新陈代谢
C. 金属器皿的锈蚀 D. 石蜡空气中燃烧
13.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都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丝绸中含有的丝氨酸【化学式为C3H7NO3】等对人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下列有关C3H7NO3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分类中属于氧化物 B. 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
C. 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 物质由碳、氢和氧原子构成
14. “思维导图”是将学习过程中的碎片知识进行有序整理,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氧气”思维导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处氧气化学式可表示为“O2”或“O”
B. ②处“物理性质”中可添加“易溶于水”
C. ③处“用途”中可添加“火箭助燃剂等”
D. ④处“气体收集”可添加“向下排空气法”
15. 下列指定条件下反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正确的是( )
A. 加热氯酸钾制氧气:
B.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D. 高锰酸钾制氧气:
16. 茶多酚是茶叶中酚类物质总称。茶多酚是①淡黄色粉状固体,②易溶于水,③在空气中易氧化变色,④能抗菌杀菌。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的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②③属于物理性质 B. 操作I可为过滤操作
C. 茶多酚杀菌是化学变化 D. 操作Ⅱ可为蒸发操作
17. 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
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铁丝能剧烈燃烧——反应物的浓度
B. 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热后能较快速分解——反应物的温度
C. 氯酸钾在加热时缓慢分解,加热后加MnO2迅速分解——有、无催化剂
D. 块状CaCO3与稀盐酸反应较慢,磨成粉末后迅速反应——反应物的种类
18. 某同学为了探究微粒性质,按图1进行实验,并借助传感器测得U型管a、b中氨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U型管a的湿棉花团逐渐变红
B. 图2中曲线X对应的为U型管b
C. 实验证明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D. 0~1分钟浓度为零说明此时微粒静止
19. 某同学做“对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I中的木条均能燃烧,燃烧较旺的是B瓶
B. 实验Ⅱ中的石灰水均变浑浊,更浑浊的是甲瓶
C. 实验Ⅱ乙装置中干燥管可预防液体被吸入口中
D. 两实验均可证明呼出气体中CO2含量高于空气
20. 中国瓷器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景德镇的高岭土【主要成分是Al2(Si2O5)n(OH)m】是生产瓷器的主要原料。Al2(Si2O5)n(OH)m中各元素均显常见化合价,原子团Si2O5显-2价。下列关于Al2(Si2O5)n(OH)m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n=2
②m=4
③铝和氧元素质量比为3:8
④硅和氧原子个数比为1:3
⑤硅元素的化合价与SiO2中硅元素化合价不同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⑤ D. ④⑤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20分。
21. 化学符号中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含义。判断下列符号中“2”所表示的意义,将其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2H ②2NH3 ③ ④Cu2+ ⑤2OH– ⑥H2O
(1)表示离子个数的是_______。
(2)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是_______。
(3)表示分子个数的是_______。
(4)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_______。
22. 杭州亚运会游泳场馆的“黑科技”
(1)“照明不用电”:智能导光系统通过屋顶的导光管将室外自然光引入场内可为场馆提供日间照明,低碳环保。低碳指的是减少了_______气体排放。
(2)“泳池不换水”:24小时不间断的水循环系统可使泳池中的水实现全年不换依然干净清澈,甚至能达到“直饮标准”。
①硅藻土过滤罐是池水能达到直饮标准的“武器”。相比于普通的砂石过滤,硅藻土过滤的孔隙更_______(选填“小”或“大”)。
②池水消毒主要采用臭氧。臭氧分子由3个氧原子构成,其化学式为_______。
③泳池需定期补充少量的市政用水。通过测定Mg2+和_______(选填“Na+”或“Ca2+”)浓度可判断市政用水是否为硬水。
23. 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动力源,也是常州新能源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图5是某种锂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1)锂属于_______(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锂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是_______。
(3)图5中的微观粒子带负电荷,其名称是_______。 “”表示的是_______(选填“质子”或“中子”)。
(4)已知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该锂原子的质量为1.16×10-26kg,该锂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式为_______。
24. 以二氧化碳为例,学习科学家研究物质的方法。
(1)发现CO2:1630年,海尔蒙特发现木炭燃烧后有不可见的“森林之精”气体。产生“森林之精”的反应属于_______反应(写出基本反应类型)。
(2)制得CO2:1755年,布莱克利用煅烧白垩(主要成分为CaCO3)等一系列实验“捕捉”得到CO2。反之,能将CO2转化为CaCO3的物质是_______。
(3)研究CO2性质:
①1774年,伯格曼将石蕊溶液滴到溶有CO2的水中,石蕊溶液由紫色变成微红色。若此时再加热该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②1823年,迈克尔·法拉第发现,加压可以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从微观角度解释液化过程中的变化:_______。
(4)研究CO2组成:
1797年,坦南特测得“二氧化碳”含碳27.65%、含氧72.35%。根据此数据,请补充完整坦南特推算“二氧化碳”中碳和氧原子个数比的计算式:_______。
(5)研究CO2用途:
2021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了CO2到淀粉的人工合成,部分合成路线如图所示。
写出图中反应①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
三、探究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0分。
25.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用于简单证实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1)仪器a名称是_______。
(2)通入气体A的目的是_______。
(3)装置甲中生成气体A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
(4)装置乙中试管内气体的收集方法是_______。检验该气体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
(5)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为葡萄糖,化学式为C6H12O6。
①C6H12O6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
②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为水,多少质量的C6H12O6和1.8g水中的氢元素质量相等?(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
26. 为探究水的组成及变化,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先在电解水器玻璃管里加满水,再接通直流电源。
【实验现象】
(1)通电后,甲玻璃管中气泡首先出现的位置在_______(选填“a”、“b”或“c”)处。甲、乙两支玻璃管中生成气体的体积比约为_______。
(2)切断电源后,打开乙处活塞,将燃着的木条放在乙玻璃管尖嘴口,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实验结论】
(3)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4)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
【实验改进】
(5)电解纯水速率较慢,实验时常在水中加入NaOH增强导电性,NaOH本身不参与反应。为探究不同电压和不同浓度NaOH溶液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小组同学进行多次实验,测得产生20mL氢气所需时间如图9所示。由下图可知,上述实验中,电解水速率最快的条件是:NaOH溶液浓度为_______(选填“5%”或“10%”)、电压为_______(选填“6V”、“9V”或“12V”)。
(6)兴趣小组使用石墨电极进行电解水实验并添加Ca(OH)2增强水导电性。连接电源,发现正极附近出现明显的白色浑浊。
小组同学认为可能是采用石墨电极电解导致白色浑浊,因为石墨的组成元素为_______。同学们用金属铂电极替代石墨电极重复上述实验,一段时间后溶液没有出现浑浊。根据这一现象,推测该白色不溶物是CaCO3,电解过程出现浑浊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反思评价】同学们不但探究了水的组成,得出正确结论,还对“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素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27. 工业上以天然气(主要成分CH4)和空气为原料合成氨气,流程如图所示:
(1)“空气分离”中分离出来的N2、O2的气体体积比约为_______。
(2)“氧化制氢”时温度约在1300℃~1500℃,但无需外界供热,说明该反应_______(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3)“合成氨”需要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其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
(4)“氨分离”常采用液化分离法,类似于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主要原理是根据NH3与N2、H2的_______(选填“熔点”或“沸点”)不同将其分离开来。
(5)流程中将N2和H2返回到合成氨设备中,其目的是_______。
(6)氨气的传统应用包括生产碳铵(NH4HCO3)、尿素【CO(NH2)2】等氮肥。
①测得某尿素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3.5%,样品中其它成分不含氮元素,则该尿素样品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纯净物。
②某购物平台碳铵(NH4HCO3)118.5元/50kg,尿素【CO(NH2)2】150元/50kg。若两种化肥的纯度相同,用450元钱,为了使所购化肥得到的氮元素最多,应选购的化肥是_______。
(7)国际能源署预测2050年氢基燃料(包括氨)在交通燃料中的占比会提高到近30%。现有研究表明,以氨气氢气为混合燃料的内燃机是碳中和时代非常有竞争力的零碳动力。氨气氢气混合燃料的内燃机中发生的反应主要有:
①;
②______。
28. 兴趣小组开展“自制简易家庭制氧机”的跨学科实践活动。
活动一:探秘制氧原理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家用制氧机的工作原理有两种:分子筛制氧法和化学试剂法。
(1)分子筛制氧法以空气为原料,当空气经过分子筛时,氮气和氧气分离,获得高浓度的氧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则该制氧机制得的“氧气”属于_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市场上销售的家用化学试剂氧机的主要原料一般是过氧化氢溶液或过碳酸钠固体(化学式为2Na2CO3.3H2O2。溶于水后能发生反应:,且该反应放热)。不采用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活动二:选择制氧试剂
【查阅资料】常温常压下产生150mL的氧气,以5%的过氧化氢溶液为制氧剂需要9.1mL;以过碳酸钠为制氧剂需要1.41g。
【实验方案】利用如图装置设计如下表实验并记录0-20min量筒中水的体积。
锥形瓶中药品 | 注射器中药品 | |
实验1 | 02g二氧化锰 | 9.1mL5%过氧化氢溶液 |
实验2 | 1.41g过碳酸钠和0.2g二氧化锰 | 一定体积的水 |
(3)检查图12装置气密性时,先堵住末端导管口,将注射器活塞拉动到一定位置,松开手后,活塞回到原位置,说明装置_______(选填“漏气”或“不漏气”)。
(4)实验1中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
(5)实验2中水的体积较合适的是_______mL(选填“1.41”或“9.1”)
(6)依据如图所示实验结果,小组同学决定选用过碳酸钠固体作为便携式制氧机的制氧剂,理由是:
①过碳酸钠是固体,比过氧化氢溶液便于携带;
②_______。
活动三:自制制氧装置
(7)小组同学利用饮料瓶、吸管等废旧物品设计并制作了如图装置。洗气装置中的水除了有过滤杂质提纯氧气的作用外,还可以起到的作用是______(填序号)。
A. 观察氧气生成速率 B. 降低吸入氧气温度 C. 加快氧气生成速率
活动四:成果交流展示
(8)小组同学将自制简易家用制氧机在原版本的基础上经历了如图所示的迭代优化,请写出改进后装置的一个优点_____。
装置进行展示后得到了师生的好评。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也学到了将化学、技术、工程融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
参考答案
1. C
【解析】
【详解】A、清扫灰尘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擦拭黑板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生起篝火,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符合题意;
D、花草浇水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