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202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07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满眼秋
吴建
①“芦花没有什么看头。”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中这样写道,的确,芦花极普通,极平常,不能和姹紫嫣红的奇花异卉相比。而我独爱这个没有什么看头的芦花。
②记忆中,故乡的小河滩上有那么一片茂密的芦苇,鸭知水暖的季节,还在襁褓中的芦苇,从河滩边抬起头来,尖尖的,嫩嫩的,几场春雨过后,笋样的身子由细变粗,芦芽不断地跃出水面,像玉米拔节似的往上蹿,继而又长出颀长的叶片。端午节过后,芦苇一个劲地疯长,芦苇顶部抽出圆锥形的花穗,初绽新蕾之艳。盛夏三伏,花穗渐渐蓬松,毛茸茸,软绵绵,我们信手一捋,花穗会分解成无数个小绒球,轻轻一吹,天空中便有六月飞雪。等到了重阳、霜降之时,百花凋谢,草木枯萎,芦花益发显得超凡圣洁,远远望去,河边一片霜白。初冬,北风一吹,花絮飞舞,纷纷扬扬,我们从河边路过,花絮就会飘在我们的头上、脸上、身上,柔柔的,好温馨。
③进入中学后,紧张的学习生活让我很少接触外界,我似乎再没见过芦花。偶尔乘公共汽车外出,我总会眺望车窗外的风景。在河湖的四周,吸引我的也许不是那一排排整齐的道旁树,而让我整个人精神起来的,却是河滩边的芦苇丛。然而,随着河道的整修,原本长在河滩边的芦苇丛都慢慢地消失了,那芦花烂漫的日子,那花絮飘舞的时节,已经很难再见到了……曾经熟悉的物事,因经久的阻隔而变得遥远、陌生。
④于是,芦花成为我心灵中的一种追忆,以至在读到越来越多的描写芦花的诗文时,变为一种很深的情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种飘渺朦胧可望而不可即的情愫,却是以蒹葭(芦苇)起兴。虽然译注中说是苍绿的芦苇,我却固执地想到芦花。芦花的洁净、飘摇,不是更有一层美丽而忧伤的色彩吗?“野菊他乡酒,芦花满眼秋”。空旷高远的蓝天下,那一蓬蓬一簇簇一片片洁白的芦花,清雅飘逸,漫舞轻扬,像写在大地上的诗行。“西风又转芦花雪,故人犹隔关山月。”飒飒西风里,那一支支芦花承载着多少浓情和爱恋。日本作家德富健次郎,以芦花为笔名,那不到600字的散文《芦花》,写得那样清新别致。退潮时,“露出满是小孔洞的干沙滩,带有泥巴的芦根处有小螃蟹在爬着”;满潮时,两三里长的芦洲与河海相连相通。远处,帆影点点,渔歌频传;近处,“一望无际的芦花在水上映出倒影”。从远处望去,蓝天、白花、碧水,构成一幅色彩明丽、意境清新的独特画面,衬得芦花更美丽、更潇洒、更诱人!
⑤芦花洁白,风采浪漫,她似花非花。似雾非雾,似白淡白,貌不出众;她无色无香,蜂蝶远离,却怡然自得;她平淡无奇,默默无闻,与世无争;她风姿高雅,安适而憩静。
⑥我多么想再看一看“苇花半起时,晚凉有清香”的芦花。去年元旦,我和几位友人去江心小岛长青沙游玩。正是寒潮来临,天色阴晦,沿途河畔一派萧疏景象。突然有人惊呼:“芦花!芦花!”抬眼望去,江边,一片连绵的盛开的芦花,摇曳着轻盈的身姿,若雪,似云,更似披着雪白婚纱的娇羞新娘,在梦呓中舞蹈。芦花似雪,在寂寞的冬季开得那样烂漫,将寒冬的阴郁一丝丝、一缕缕抹去。难以想象,那么柔弱的植物竟然顶风斗雪,成为寒冬腊月里一道独特的风景。这是单纯的有着顽强生命力的芦花,是我童年的芦花,隔了几十年相见的芦花,在诗文中邂逅的芦花。如今,她不再模糊,而是圣洁的白雪之盟,缔结在我心上。
⑦芦花飞雪涨晴漪。在这白露为霜的季节,我与芦花有个约定。
1.作者对故乡的芦花生长过程描述的极其详细,请补充下列各个时间段芦花的特点。
鸭知水暖的季节,尖尖的、嫩嫩的——端午节以后, ——霜降之时 ——初冬,花絮飞舞,纷纷扬扬。
2.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用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中的话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抬眼望去,江边,一片连绵的盛开的芦花,摇曳着轻盈的身姿,若雪,似云,更似披着雪白婚纱的娇羞新娘,在梦呓中舞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以“芦花满眼秋”为题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小题。
我的老师沈从文
汪曾祺
①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
②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③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④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在那时,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小算盘。
⑤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他自己说他这种方式是“手工业方式”。他写了那么多作品,后来又写了很多大部头关于文物的著作,都是用这种手工业方式搞出来的。
⑥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他后来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空袭,全家移住到呈贡桃园新村,每星期上课,进城住两天。文林街二十号联大教职员宿舍有他一间屋子。他一进城,宿舍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客人。客人多半是同事和学生,客人来,大都是来借书,求字,看沈先生收到的宝贝,谈天。
⑦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也是借给人看的,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扉页上用淡墨签上“上官碧”的名字。谁借了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沈先生是从来不记得的。直到联大“复员”,有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沈先生的书,这些书也就随之而漂流到四面八方了。沈先生书多,而且很杂,除了一般的四部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的译本,社会学、人类学、黑格尔的《小逻辑》、弗洛伊德、亨利·詹姆斯、道教史、陶瓷史、《髹饰录》《糖霜谱》……兼收并蓄,五花八门。这些书,沈先生大都认真读过。沈先生称自己的学问为“杂知识”。一个作家读书,是应该杂一点的。沈先生读过的书,往往在书后写两行题记。有的是记一个日期,那天天气如何,也有时发一点感慨。有一本书的后面写道:“某月某日,见一大胖女人从桥上过,心中十分难过。”这两句话我一直记得,可是一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大胖女人为什么使沈先生十分难过呢?
⑧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他谈某一位老先生养了二十只猫。谈一位研究东方哲学的先生跑警报时带了一只小皮箱,皮箱里没有金银财宝,装的是一个聪明女人写给他的信。谈徐志摩上课时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还说:“中国东西并不都比外国的差,烟台苹果就很好!”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他养了一只大斗鸡。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他到处搜罗大石榴、大梨。买到大的,就拿去和同事的孩子的比,比输了,就把大梨、大石榴送给小朋友,他再去买!……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⑨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米线铺吃一碗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闲逛,到玉溪街,他在一个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打了一碗酒。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
⑩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选自汪曾祺《人间草木》,有删改)
5.回忆性散文主要用典型事件来回忆人物。汪曾祺在选文中回忆了沈从文老师的诸多往事,请从文中提取三件事,并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常常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去评价过去的人和事。对于沈从文老师教创作的方法,汪曾祺是怎么评价的?(用原文中的话)你认为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中的情感。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与《藤野先生》同为回忆“老师”的文章,阅读链接材料,请你概括这类回忆性散文的“写作意图”,并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
【链接材料】
写作意图指的是文学作品的创作意图,即作者创作作品的目的,作者想向读者传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在公共汽车上的表现
铁凝
①这里要说的是我母亲在乘公共汽车时的一些表现,但我首先须交待一下我母亲的职业。
②我母亲退休前是一名声乐教授。她对自己的职业是满意的,甚至可以说热爱。因此她一开始有点不知道怎样面对退休,她曾经很郑重地对我说过,让我最好别告诉我的熟人和同事她的退休。我说退休了有什么不好,至少你不用每天挤公共汽车了,你不是常说就怕挤车么,又累又乏又耗时间。我母亲冲我讪讪一笑,不否认她说过这话,可那神情又分明叫人觉出她对于挤车的某种留恋。
③我母亲的工作和公共汽车关系密切,她一辈子乘公共汽车上下班。公共汽车联接了她的声乐事业,联接了她和教室和学生之间的所有活动,她生命的很多时光是在公共汽车上度过的。当然,公共汽车也使她几十年间饱受奔波之苦。我母亲就在常年的盼车、赶车、等车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上车经验。
④有时候我和我母亲一道乘公共汽车,不管人多么拥挤,她总是能比较靠前地登上车去。她上了车,一边抢占座位(如果车上有座位的话)一边告诉我,挤车时一定要溜边儿,尽可能贴近车身,这样你就能被堆在车门口的人们顺利“拥”上车去。试想,对于一位年过六十岁的妇女,这是一种多么危险的行为呵。
⑤我的确亲眼见过我母亲挤车时的危险动作:远远看见车来了,她定会迎着车头冲上去。这时车速虽慢但并无停下的意思,我母亲便会让过车头,贴车身极近地随车奔跑,当车终于停稳,她即能就近扒住车门一跃而上。她上去了,一边催促着仍在车下笨手笨脚的我——她替我着急;一边又有点居高临下的优越和得意——对于她在上车这件事上的比我机灵。她这种情态让我在一瞬间觉得,抱怨挤车和对自己能巧妙挤上车去的得意相比,我母亲是更看重后者的。她这种心态也使我们母女乘公共汽车的时候总仿佛不是母女同道,而是我被我母亲率领着上车。这种率领与被率领的关系使我母亲在汽车上总是显得比我忙乱而又主动。比方说,当她能够幸运地同时占住两个座位,而我又离她比较远时,她总是不顾近处站立的顾客的白眼,坚定不移地叫着我的小名要我去坐;比方说 。当车子渐空,已有许多空位可供我坐时,我仍赌气似的站着,仿佛就因为我母亲太看重座位,我便愈要对空座位显出些不屑。
⑥近几年来,我们城市的公共交通状况逐渐得到了缓解,可我母亲在乘公共汽车时仍是固执地使用她多年练就的上车法:即使车站只有我们两人,她也一定要先追随尚未停稳的车子跑上几步,然后贴门而上。她制造的这种惊险每每令我头晕,我不止一次地提醒她不必这样,万一她被车挂倒了呢,万一她在奔跑中扭了腿脚呢?我知道我这提醒的无用,因为下一次我母亲照旧。
⑦每逢这时我便有意离我母亲远远的,在汽车上我故意不和她站在(或坐在)一起。我遥望着我的母亲,看她在找到一个座位之后是那么的心满意足。我母亲也遥望着我,她张张嘴显然又要提醒我眼观六路留神座位的,但我那拒绝的表情又让她生出些许胆怯。我遥望着我的母亲,遥望她面对我时的“胆怯”,忽然觉得我母亲练就的所有“惊险动作”其实和我的童年、少年时代都有关联。在我童年、少年的印象里,我母亲就总是拥挤在各种各样的队伍里,盼望、等待、追赶……拥挤着别人也被别人拥挤:年节时买猪肉、鸡蛋、粉条、豆腐的队伍;凭票证买月饼、火柴、洗衣粉的队伍;定量食油和定量富强粉的队伍;火车票长途汽车票的队伍……每一样物品在那个年月都是极其珍贵的,每一支队伍都可能因那珍贵物品的突然售完而宣告解散。我母亲这一代人就在这样的队伍里和这样的等待里练就着常人不解的“本领”而且欲罢不能。
⑧我渐渐开始理解我母亲不再领受挤车之苦形成的那种失落心境,我知道等待公共汽车挤上公共汽车其实早已是她声乐教学事业的一部分。她看重这个把家和事业联接在一起的环节,并且由此还乐意让她的孩子领受她在车上给予的“庇护”。那似乎成了她的一项“专利”,就像在从前的岁月里,她曾为她的孩子她的家,无数次地排在长长的队伍里,拥挤在嘈杂的人群里等待各种食品、日用品一样。
⑨不久之后,我母亲同时受聘于两所大学继续教授声乐。她显得很兴奋,因为她又可以和学生们在一起了,又可以敲着琴键对她的学生发脾气了,她也可以继续她的挤车运动了。我不想再指责我母亲自造的这种惊险,我知道有句老话叫做“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⑩可是,对于挤公共汽车的“爱好”,难道真能说是我母亲的秉性么。
(选自2024年9月《中国散文网》,有删改)
9.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母亲在乘公共汽车时有哪些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言行神态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外显。联系上下文,品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结合句中加点词语,分析母亲当时复杂的心理。
(1)我母亲冲我讪讪一笑,不否认她说过这话,可那神情又分明叫人觉出她对于挤车的某种留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母亲也遥望着我,她张张嘴显然又要提醒我眼观六路留神座位的,但我那拒绝的表情又让她生出些许胆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 芦苇一个劲地疯长,顶部抽出圆锥形花穗,初绽新蕾之艳 芦花益发显得超凡圣洁,远远望去,河边一片霜白 2.引用清少纳言的话,与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形成对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芦花的描写和赞美。 3.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芦花比作雪、云和娇羞的新娘,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芦花的美丽和轻盈,表达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芦花满眼秋”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对故乡芦花的回忆和赞美;题目富有诗意,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题目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即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以及对芦花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