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研
九年级化学试题
姓名:_________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 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古法造纸工艺。下列步骤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煮楻足火 B. 斩竹槌洗 C. 日晒成干 D. 覆帘压纸
2. 物质的用途与它的物理性质密切相关的是( )
A. 灯泡中充氮气延长寿命 B. 氧气用于气割气焊
C. 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D. 天然气用作燃料
3.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装入固体粉末 B. 加热液体
C. 添加酒精 D. 处理废弃药品
4. 咏梅诗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诗人间到香味的原因是( )
A. 分子很轻 B. 分子不断运动 C. 分子体积小 D. 分子间有间隙
5. 2023年杭州亚运会秉承“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理念。下列做法没有体现绿色理念的是( )
A. 采用光伏和风力发电
B. 在赛事场馆附近和周围大力植树植草
C. 为增加氛围,提倡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D. 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观看亚运赛事
6. 从化学视角看“烟、雾、光和焰”是有区别的。下列实验现象错误的是( )
A.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B. 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D. 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7. 模型认知是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法。锂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属于非金属元素 B. 原子内核电荷数等于电子数
C. 原子核内有3 个中子 D. 相对原子质量为6.491g
8. 泡茶时,茶壶中的滤网将茶水与茶叶分离。下列实验操作与其分离方法原理相似的是( )
A. 溶解 B. 蒸发 C. 过滤 D. 蒸馏
9. 下列各元素全都属于人体中微量元素的是( )
A. O、H、N B. C、Ca、N C. Zn、Cu、Mn D. Na、Cl、O
10. 科学家与其研究成果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门捷列夫——提出原子学说 B. 道尔顿——发现元素周期表
C. 屠呦呦——提取青蒿素 D. 卢瑟福——发现电子
11. 下列图示能表示单质的是(图中不同小球代表不同原子) ( )
12. 在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 NH4HCO3→H2O B. H2CO3→H2O C. H2→H2O2 D. Ca(OH)2→CaCO3
13. 杭州第 19届亚运会主火塔所使用的燃料是零碳甲醇(甲醇的化学式为CH3OH),我国科研人员将二氧化碳和氢气通过科学的催化反应合成甲醇,其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中的最小微粒是氢分子
B. 该反应催化剂一定为二氧化锰
C. 反应过程中原子和分子的种类都保持不变
D. 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氧化物
14. 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化学模型中错误的是( )
A. 地壳中元素含量 B. 化学反应类型
C. 水的净化方法 D. 物质的分类
15. 疫情防控期间,核酸检测试剂瓶中红色的药水成分有胍盐、RNase 抑制剂(焦碳酸二乙酯,化学式为C6H10O5),下列关于 RNase 抑制剂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个分子中含有三种元素 B. 一个分子含 21个原子
C. 相对分子质量为164 D. 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3:5
16.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B. CO2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H2也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D. H2O和H2O2元素组成相同,所以它们的性质也完全相同
17. 下列物质的鉴别、除杂,不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
A | B | C | D | |
实验目的 | 鉴别铁丝和铜丝 | 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 | 鉴别氨水和酚酞 | 硬水软化 |
方法 | 观察颜色 | 用燃烧的木条 | 扇闻气味 | 过滤 |
A. A B. B C. C D. D
18. 已知n个银原子的质量为mkg,a个作为相对原子质量基准的碳原子的质量为bkg,则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12am/bn B. am/12bn C. 12bm/an D. bn/12am
19. 某同学学习了氧气的相关知识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下列四个图像是他总结反映对应实验过程中相关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
A. 装有定量氧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木炭
B. 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
C. 电解水
D. 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20. 甲、乙、丙、丁、戊是初中化学现阶段常见的五种物质,其中甲、丙是黑色固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丙物质可以是 CuO或Fe3O4 B. 乙→丁反应是分解反应
C. 丁→戊的反应可能是化合反应 D. 乙与戊中含有相同的元素
第Ⅱ卷(选择题 共60分)
二、(本题包括4小题,共20分)
21. 选择下列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序号)。
a.氮气 b.氧气 c.红磷 d.镁粉 e.二氧化碳
(1)可用于炼钢的是______。
(2)可用于制作照明弹的______。
(3)可引起温室效应的是______。
(4)可做食品瓜果的保护气的是______。
2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的原因是________。
(2)2023 年9月 10 日,由国网嘉兴供电公司研发的氢能应急电源车实现首次实战应用。氢能应急电源车采用液氢做燃料,液氢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
(3)甲酸(HCOOH)具有清洁制氢的巨大潜力,其分解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请在框内补全相应微粒的示意图______。
23. 暴雨过后的河水浑浊不堪,有同学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经过以下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
(1)如图1中A物质是明矾[KA1(SO4)2·12H2O]请写出明矾中所含的原子团的符号______。
(2)图1中操作①对应图2中的装置是_______(填:“I”“II”或“Ⅲ”)。常用粒状活性炭除去水样中的色素和异味,该过程是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若经过装置Ⅲ操作后,所得液体中仍有浑浊,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填序号)。
a.滤纸有破损
b.漏斗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
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d.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
(4)经过装置 (Ⅲ)操作后,加肥皂水检验后出现______的现象,说明所得液体是硬水。
(5)下列净水方法中,生产自来水使用的方法有______(填序号)。
a.沉淀 b.过滤 c.煮沸 d.蒸馏 e.吸附
(6)下图为“生命吸管”装置,其中纺织网可对污水进行过滤,聚碘树脂可以起到灭菌的作用。经过“生命吸管”净化后的水是______(填“是”或 “不是”)蒸馏水。
24. 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1)下列中学实验室常见用品中,材质为陶瓷的是______(填序号)。
a.烧杯 b.集气瓶 c.蒸发皿 d.坩埚钳
(2)烧制陶瓷的原料为黏土,某黏土的成分如表,所列出的四种氧化物中属于非金属氧化物的是_______(写化学式)。
成分 | 二氧化硅 | 氧化铝 | 氧化铁 | 氧化镁 | 其它 |
质量分数/% | 69.51 | 14.15 | 2.55 | 1.31 | 1248 |
(3)“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述的是著名的青瓷。
①手工制作陶瓷的过程如图所示,陶瓷丰富的色彩与烧制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有关。燃料(以木炭为例) 在窑体内燃烧。通过两步反应,第一步 C燃烧生成CO2,第二步CO2再与C在高温条件下生成CO,第二步反应类型为______(填:“分解”或“化合”) 反应。
②青瓷的“翠色”来源十分复杂,涉及窑体内的 CO 和瓷器表面釉料中的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氧化亚铁,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
三、探究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0分。
25. 请根据下列A—G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仪器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
(3)C装置是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家庭废弃物自制的气体发生装置。实验室用C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药品是______(填名称),若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为______。
I.在搭A 装置时,应先搭______(填:“①”或“②”)。
II.B中标号X的仪器名称是______。
III.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制取装置可选择_______(填字母编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
(4)用装置F收集氧气验满时,带火星的木条是放在______(填:“a”或“b”)管口处。
(5)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若其他条件不变,所用二氧化锰的量偏多,则制得氧气的质量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6)将装置G倾斜使两种药品混合即可制得气体,该装置的一个优点是______。
(7)实验室用 24.5g 氯酸钾最多可制得氧气多少克? (氯酸钾中氧元素全部转化为氧气)
26. 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氧气的相关实验。
[实验一]验证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
选用实际容积为60mL的试管作为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左边为0刻度)且润滑性很好的注射器组成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白磷、橡皮塞所占体积及导管的容积均忽略不计)。请回答:
(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0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 刻度处,则说明装置气密性______(填:“良好”或“不好”)。
(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致其燃烧,对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燃烧结束后,等待试管冷却至室温后再松开弹簧夹,可以观察到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______刻度处(填具体数字,下同); 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至室温,可观察到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______刻度处。
(3)分析该实验设计的优点________(写一条)。
[实验二] 探究制取氧气的适宜催化剂:
I.用二氧化锰、氧化铜、氧化铁三种催化剂分别与海藻酸钠溶液混合制成含等质量催化剂、大小相同的海藻酸钠微球,备用。
II.取30粒含二氧化锰的海藻酸钠微球,采用如图2装置进行实验。改用其他两种微球,分别重复上述实验,得到锥形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如图3图所示。
(4)①每次实验时海藻酸钠微球数应相同的原因是______。
②写出过氧化氢在氧化铜的作用下分解的文字表达式______。
③用含二氧化锰的海藻酸钠微球进行实验,60s时压强瞬间回落,其原因是______。
④从实验曲线看,催化效果较好、反应温和的催化剂是______。
27. 氢能源是理想能源,氢能源开发一直是前沿科学研究的课题之一。科学家研发出一种以铝镓合金(金属镓和金属铝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和水为原料制取氢气的新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用该合金与铝片相互刻划,发现铝片上有划痕,说明______。
(2)反应①中的反应物为铝和______。
(3)反应②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该反应是将______能转化为化学能。
(4)可循环使用的物质为_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
(5)与电解水制取氢气相比,用铝镓合金和水为原料制取氢气的优点是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8.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影响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因素
小明把实验温度恒定在 330℃或 380℃(其他实验条件见表),并设计了以下实验。
实验编号 | 氯酸钾的质量/g | 催化剂及其质量/g | 温度/℃ | 反应的时间/s | 待测值 |
① | 2.0 | 无 | 330 | 100 | |
② | 2.0 | 氧化铁 0.5 | 330 | 100 | |
③ | 2.0 | 二氧化锰0.5 | 330 | 100 | |
④ | 2.0 | 二氧化锰______ | _______ | 100 |
请回答:
(1)通过比较待测值大小来判断反应的速率,则待测值指的是______。
(2)进行实验②和③,并作对比,其实验目的是______。
(3)用实验③和④探究温度对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影响,则④中二氧化的质量是______g,控制的温度是______℃。
探究二:“富氧空气”混制及研究
I.混制“富氧空气”
(4)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5)如图1,用纯氮气及上述实验制取的氧气,混制一瓶氧气体积分数为40%的“富氧空气”,气体应从装置中的管______(选:“a”或“b”)通入,先通入氮气排出120mL水,再通入氧气排出______mL水。
II.研究“富氧空气”
通过重油、褐煤在氧气含量不同的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得到的有关数据如图2和如图3:
(6)结合图2,说明空气中氧气含量与燃烧产生的温度的关系______。
(7)结合图3,简述减少燃料燃烧尾气污染的措施:______。
…………
参考答案
1. A
【解析】
【详解】A、煮徨足火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斩竹槌洗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日晒成干,是水分的蒸发,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捞好的纸膜一张张叠好,用木板压紧,上置重石,将水压出,变化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