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名校优选精练第二单元测试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挚痛(zhì) 山涧(jiàn) 污秽(huì) 缠绕(chán)
B.胸膛(táng) 默契(qiè) 喷涌(yǒng) 田垄(lǒng)
C.召唤(zhāo) 镐头(gǎo) 辘辘(lù) 浆液(jiāng)
D.仰望(yáng) 白桦(huà) 斑斓(lán) 怪诞(dàn)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摇蓝 喧闹 字帖 气势磅礴
B.臂膀 崎岖 斑澜 九曲连环
C.斑驳 高粱 澎湃 高山之颠
D.气概 嗥鸣 懊悔 绝壁断崖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件珍贵的妈妈从北京买来的礼物。
B.看到同志们的认真负责,使我很受教育。
C.全场的目光和掌声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D.这部小说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我们小心地沿着壁上的小路,摆渡到红岩之顶,顶不平,错石斜出,如船头昂起,仅可容数人。
②待爬到半山,发现这座岩崖三面皆空,只留了一条窄窄的石壁与身后的群峰相连。
③眼前是进山的路口,群峰让路为壑,水流奔腾成谷。
④这时夕阳晚照,清风入袖,以手抚松顿生独立天地、视接千载之豪情。
⑤身后万山如海,绿波滚滚,云雾蒸腾
A.①⑤④②③ B.③①②⑤④ C.③②①⑤④ D.①③②⑤④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的《黄河颂》,唱出了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B.陆定一的小说《老山界》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写,塑造了伟岸的红军形象。
C.端木蕻良创作的《土地的誓言》一文抒发了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悲哀之情。
D.《木兰诗》采用的是北方民歌的形式,刻画了一位聪明勇敢、杀敌爱国的女英雄形象。
6.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
(1)王维《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歌《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国,是诗歌常见的主题。请你默写出以爱国为主题的古诗名句(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践行了这一观点。七年级(1)班将举行“天下国家”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5分)
(1)根据语段内容提示,写出相应的人名。(2分)
经过本学期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有在茫茫戈壁,带领大家成功发射原子弹、氢弹,鲜为人知的科学家__________;有潜心贯注做学问,慷慨淋漓骂特务__________;有直抒胸臆,大声呼告,满怀热忱向土地发出铮铮誓言的__________;有代父从军,骁勇善战,机智聪慧的__________……他们对家国充满热情,值得我们铭记。
(2)对本次活动主题,你准备在班上开展哪些活动?(写出两种活动形式)(2分)
(3)活动中,有位同学拟写了这样一幅对联,请修改上联,使其工整。(1分)
上联:回忆那峥嵘岁月,真是生灵涂炭啊,老百姓多灾多难,漫长的黑夜何时才是尽头
下联:看九州方圆,普天同庆,江河歌唱,喜气洋洋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5分)
①狂风怕日落,直到四点多钟,风才完全静止,昏黄的天上透出些夕照的微红。他强打精神,把车拉出来。揣着手,用胸部顶着车把的头,无精打采的慢慢的晃,嘴中叼着半根烟卷。一会儿,天便黑了,他想快拉上俩买卖,好早些收车。懒得去点灯,直到沿路的巡警催了他四五次,才把它们点上。
②在鼓楼前,他在灯下抢着个座儿,往东城拉。连大棉袍也没脱,就那么稀里胡芦的小跑着。他知道这不象样儿,可是,不象样就不象样吧;象样儿谁又多给几个子儿呢?这不是拉车,是混;头上见了汗,他还不肯脱长衣裳,能凑合就凑合。进了小胡同,一条狗大概看穿长衣拉车的不甚顺眼,跟着他咬。他停住了车,倒攥着布掸子,拼命的追着狗打。一直把狗赶没了影,他还又等了会儿,看它敢回来不敢。狗没敢回来,祥子痛快了些:“妈妈的!当我怕你呢!”
③“你这算哪道拉车的呀?听我问你!”车上的人没有好气儿的问。
④祥子的心一动,这个语声听着耳熟。胡同里很黑,车灯虽亮,可是光都在下边,他看不清车上的是谁。车上的人戴着大风帽,连嘴带鼻子都围在大围脖之内,只露着两个眼。祥子正在猜想。车上的人又说了话:
⑤“你不是祥子吗?”
(节选自《骆驼祥子》)
(1)第③段中“车上的人”是谁?______ 他曾经既是祥子的_______,又是祥子的_______。(3分)
(2)分析选文第①②段中画线句子刻画出了祥子什么样的精神状态?(2分)
二、古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和《逢入京使》,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域。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9.请你发挥想象,描述画线的两句诗所展现的情景。(3分)
10.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春夜洛城闻笛》一诗题目中“春夜”“洛城”点出时间、地点,“闻笛”指出诗歌的主要内容,表明诗人因闻笛而写作此诗。
B.“散入春风满洛城”运用想象和夸张,写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表达诗人春夜闻笛的喜悦之情。
C.“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两句,写诗人远赴边塞,东望故园,长路漫漫,思乡之情奔涌而出。
D.《逢人京使》全诗语言朴素平实,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抒写复杂情感,极富情味。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3分)
(甲)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民歌《木兰诗》)
(乙)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①病,何以强自扶?
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② , 洗却铅粉妆。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 却卸巾鞲③理丝簧。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唐·韦元甫《木兰歌》)
(注释)①羸(léi):虚落。②纨绮(wán qǐ):精美的丝织品。③鞲(gōu):臂套。
1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①愿驰千里足:
②对镜帖花黄:
③老父隶兵籍:
④昔为烈士雄: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
13.找出乙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指明与甲文哪几句一致,并说说这些语句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3分)
14.甲乙两文在情节上有什么区别?为什会有这种区别?(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象巨人一样直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象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
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的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
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许多运输员都走到前头去了,剩下来的是医务人员和掩护部队。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儿。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下山十五里,也是很倾斜的。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条溴流的旁边,有很多战士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我们虽然也很饿,但仍旧一气儿跑下山去,一直到宿营地。
这回翻山使部队开始养成一种新的习惯,那就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饭吃,煮东西吃。这种习惯一直保持了很久。
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节选自《老山界》)
1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红军要连夜行军翻越老山界并命令“今天无论如何要爬过这座山”,是因为敌人的追击非常紧迫。
B.“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虽然当时军情紧急,这样的情形很真实,但文中直接写出来不合适,有损红军的形象。
C.选文中写“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从侧面烘托出雷公岩的陡峭难行,体现出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难。
D.文中“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抗日,却专门对付红军的行为。
16.第2段中的“奇观”奇在哪里?“奇观”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3分)
1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2分)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18.选文中红军翻越老山界时克服了哪些困难?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4分)
…………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答案】A
【详解】
qiè——qì;
zhāo——zhào;
yang——yǎng;
故选A。
2.【答案】D
【详解】
A.“摇蓝”应为“摇篮”;
B.“斑澜”应为“斑斓”;
C.“高山之颠”应为“高山之巅”。
故选D。
…………
2021-2022学年统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名校优选精练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下载: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