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
专题15 记叙文阅读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雪花”面
①那天,下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雪下得不大,天气却极寒,北风吹在脸上刀割一样疼。母亲去外婆家了,由我负责午饭。我在火上炖了一锅白菜豆腐汤,掐着父亲快下班的点儿,煮上了面条。我平时不咋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大锅。面条剩下就不好吃了,若母亲看到,肯定会劈头盖脸数落我一顿。
②正在发愁时,我看到门外街上修鞋的瘦大叔又来出摊了,不如将多出的面条送他一碗。我从厨房找了一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端到瘦大叔面前,说:“今天太冷了,请您吃碗热面条暖和暖和。”
③瘦大叔放下手中的活计,客气地说:“不用不用。”但我哪里容得他拒绝,直接将热面条放在他的三轮车上,边往回走边说:“吃吧,吃完了我再给您盛,家里还有呢!”
④我正说着呢,父亲骑车回来了。我低声对父亲说:“面条煮多了,与其到下午坨得不能吃了,不如送给那修鞋的吃……”父亲听了,忙折回去,请瘦大叔来家里吃,说外面天冷。瘦大叔笑着说:“没事的,我在外面吃饭习惯了。中午来取鞋子的人多,我不能离开鞋摊。”
⑤父亲听他这么说,转身回家,让我把小桌子搬到外面,自己则盛了一碗面条,要到外面和瘦大叔一起吃饭。
⑥这么冷的天,父亲这是中了哪门子邪?父亲把酒瓶装进左口袋里,酒盅装进右口袋里,双手端面,出了屋门,我只好搬着小桌子紧随其后。
⑦瘦大叔见父亲非要和他喝两盅,也不好再拒绝。那天,父亲和瘦大叔一边吃面条一边碰杯喝酒,雪花飘落在他俩身上、脸上、饭碗里、酒盅里,两人依然吃得开心,喝得尽兴。酒足饭饱,父亲又陪着瘦大叔聊了一会儿,才返回家中。
⑧晚上我问起父亲中午在外面与瘦大叔喝酒吃饭的事儿,父亲打开话匣子,说了一段往事——
⑨父亲年轻时推着小车去外县买石灰,等买上石灰,往回赶到半路时,却发现随身带的干粮袋和水壶都忘在了石灰厂。父亲又饿又渴,便敲开一户人家的门讨水喝,男主人出来,听说父亲将干粮和水都弄丢了,忙邀父亲到家里吃饭。
⑩父亲落座,女主人给父亲盛了一碗粥,又递给父亲一个菜窝窝。女主人说,他们这里连续两年遭了水灾,只能请父亲吃这些,很是过意不去。父亲说,那顿饭虽然吃得不好,但受到了客人的待遇,因为那家人也是喝稀粥,吃菜窝窝。若人家递给他一个菜窝窝让他站在外面吃,父亲便有种乞讨的感觉。
⑪父亲的意思我明白了。我送修鞋的瘦大叔面条,初衷是让他帮忙消灭剩饭,送给人家时却一副大善人的模样。其实瘦大叔肯定带了午饭,也不缺我这碗面。父亲就不同了,他是把瘦大叔当朋友,陪他在风雪中吃一碗面,那是情义。
⑫后来,父亲和瘦大叔真成了朋友。瘦大叔说,他来我们这里出摊,是他下岗后的第一份职业,说实话刚开始干,有点磨不开面子,心情也非常低落。但那天,天那么冷,父亲还陪他在外面喝酒、吃饭、受冻,让他非常感动,心情也敞亮起来。
⑬事情过去多年了,瘦大叔每次来我家,都会提及那年冬天他和父亲在雪地里喝酒吃面的场景,那碗面让他吃得热气腾腾,寒意全无。
⑭父亲说得对,一碗“雪花”面,有了情义便有了温度。
1.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联系语境,说说第①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平时不咋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大锅。
(2)我从厨房找了一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端到瘦大叔面前……
3.文中第⑨⑩两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起到了什么作用?
4.第⑥段中写道:“这么冷的天,父亲这是中了哪门子邪?”你认为父亲是中邪了吗?为什么?
5.本文以《一碗“雪花”面》为题有什么妙处?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春暖花开
邸玉超
①我非常喜欢春暖花开这个词。词汇的温度不可预报,但可以感知,可以体会。对于走过漫长冬季的北方人来说,感受这样的词一定是特别温暖而欢欣——如同与久别的亲人相拥那一刻的美好。
②古代文人心思细腻如陶泥,可以拿捏任何无以名状的事物,因此对春天的感受要比一般人更细致入微。唐代诗人史青《应诏赋得除夜》云:今岁今宵尽,明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新一年的晨曦微现,普通人还没有感觉到春光的来临,而史青眼里的梅已经蓓蕾初绽了。这首诗虽是应诏之作,却也写得俊逸纯真。古人比我们生活简单,时间宽裕,性子就比较慢,想事情会更细致,做事情也会更执着。其实,我们也需要慢下来,看一看花是怎样开的、天气是怎样暖的。
③与史青家的后园不同,我老家的后园子没有梅,但有一株杏,还有一株桃。梅属于贵族,属于士大夫,不属于百姓。从古到今普通百姓爱戴的大都是杏桃之类,因为这类仁果可以充饥饱口福。口腹不饱何以饱眼福?
④在古人写春的诗中,我最喜欢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异乎寻常地简单,朴素真切的感悟。花开花落中,蕴藏着淡淡哀伤和悠远的哲思。我喜欢这首诗的另一个好笑的因由是,这位田园山水诗人的落花留给了我更大的想象空间,至少没有像史青那样直接咏梅——我不喜欢梅,我猜想孟襄阳(孟浩然)诗中的花应该是桃花,抑或杏花,与我家后园子那两株一样。
⑤春分过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走出梦境,先醒的是耳朵,睡眼蒙中,满耳是鸟儿的欢鸣。那鸟啼也不是冬天麻雀的单调叽喳,而是戴胜、黄喉、红胁蓝尾鸲的婉转悠扬。睁开双眼,灿烂的阳光射过玻璃窗,好像太阳雨落在脸上,暖融融麻酥酥的。而几天前的一场细雨,润绿了后园子的杏树枝,淋透了墙角的桃树干。这个早晨,杏花率先开了。深红、浅红、粉红、粉白,一树云霞,满园生辉。杏花开时,绿叶尚未被春风的剪刀裁出;而桃花绽放之时,桃叶已经舒展成绿箭,在绿叶的衬托下,桃花显得更加娇艳妩媚。杏树为什么先开花后长叶?原来杏花花芽生长所需要的气温比叶芽生长所需要的气温低,早春的温度已满足了她生长的需要,于是花芽逐渐膨大而开放。但此时的天气对于叶芽来说,还稍显凉意,因此她仍然蛰伏着,待气温逐渐升高,她才肯萌发。桃花的花芽、叶芽生长所需要的气温相差无几,春风拂过,花和叶就会几乎同时与我们会面。神奇的自然给了我们太多惊喜,也一再提醒我们人应当谦逊。
⑥我现在生活的远郊有杏花山、梨花沟,那里漫山遍野,千树万树,繁花如海,蝶飞蜂舞。朋友邀我郊游赏花,我每每婉拒。我不喜欢这样的宏大与张扬,包括花,也包括人。我念念不忘后园子那一株杏,那一株桃,她们甘于寂寞,自我绽放,馨香如故,唐朝这样,宋朝这样,如今依然是这样。我还知道,亿万前,世界上第一朵花——辽宁古果也是这样灿烂而又无人问津地绽放的。由此说来,春暖花开原本与我们并无瓜葛。我们是多情的,有时又情不自禁地自作多情起来,不是吗?
⑦春暖花开是有关季节的词汇,更是有关生命的词汇。23年前的春天,海子走了。每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心都隐隐作痛。他向往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同时喜欢行走在人群的边缘,保持一颗独立而圣洁的心。“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向往宁静与美好的诗人毅然决然地把自己永远留在了寂寞的春天里,而我们依然在明媚的春光中幸福着,想想挺惭愧的。我们能做的,也只有珍惜春光,珍视自然,珍爱生命。
6.文章以“春暖花开”为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第④段末尾写道:“我猜想孟襄阳(孟浩然)诗中的花应该是桃花,抑或杏花,与我家后园子那两株一样。”作者为什么这样猜想?
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⑤段画线句进行品析。
9.品读第⑥段画线句子,思考:春暖花开“原本与我们并无瓜葛”,为什么我们还对它“情不自禁地自作多情起来”?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远的站台票
连俊超
①那些年,我在各个城市间匆匆奔波。我像扔下自己的行李一样把生活随便扔到城市的某个角落。生活默默地看着我,毫无怨言。
②我第一次离开家乡是在十六岁的夏天。那年的蝉鸣似乎至今仍在我耳边萦绕。我把一大包课本背回家,扔在院子里,对父亲说:“我要出去闯荡生活了。”那时,父亲坐在屋门口,他的目光从缭绕的烟雾中穿越而出,一直射进我的眼眶。我朝那堆书踢了一脚,说:“反正上学也没有意思,我要开始自己新的生活了。”
③就在那个夏天犹豫地把脚跨进村庄的时候,我母亲很坚决地离开了。我知道,是父亲在麻将桌旁长达数年的赌博给了母亲抬脚远走的决心。母亲已经默默忍受了许多年,她的忍耐在那个炎热的夏天达到了极限。母亲走后,我将写着“为让母亲过上好日子而读书”的日记本撕得粉碎,我再没有继续读书的动力,我的心情也一下变得像那些纸片一样粉碎了。
④我对父亲说:“反正我妈也让你给气走了。我也不小了,我要和我哥一起出去打工。”父亲的目光变得像他吐出的烟雾一样柔软了。他无声地点了点头。然而,父亲抽完那支烟,叹口气,说:“还是上学好,上了大学前途就广啊。”我没再吭声。整个夏天我都很少讲话。我怕哪句话讲不对,父亲又会让我留在家里,或者把我赶回学校。
⑤我和我哥坐上火车的时候,我完全放心了。父亲手里握着一张站台票,站在车窗外嘱咐我哥照顾好我。我对父亲说:“放心吧,爹,我已经能照顾自己了。”火车快要启动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离去的母亲。我把头探出窗外,对父亲说:“爹,你回家后别再去赌了,我妈都不知道去哪里了。”我的声音里有了眼泪和委屈的成分,变得柔韧绵长。父亲像做错事的孩子似的使劲点了点头。
⑥火车开动了。父亲双手紧握着那张站台票,目光被火车渐渐拉长。我站起身,朝他挥手。父亲也抬起了右臂,然而只是在我眼前晃动了一下,就消失了。
⑦那年春节,我和哥一起回到家。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张站台票,说:“这是你第一次出门。我保存着这张站台票,看见它就想起你们俩了。”
⑧我问父亲这半年有没有再去赌。他深深叹了口气,怅然说:“不再提这个了。”我就不再提了。邻居已经告诉我了,父亲这半年时间一直在县城做小工。他对别人说,儿子为了能考上更好的大学,到外地读书了,他也要不停地做小工赚钱了。我心里就像放了一大堆冬天的枯枝,七上八下的,很不是滋味。
⑨过完春节,父亲仍旧到火车站送我们,我对父亲说:“爹,你在县城做工也得注意自己的身体。”父亲的手摩挲着那张站台票,笑了笑,说:“我没事的。不过你还是上学好,上了大学前途就广啊!”我没有说话,火车已经开始大声嚷嚷了。
⑩我和我哥在不同的城市打工,每年春节回家一次。父亲积攒的站台票也在逐年增加。他握着皱巴巴的站台票,说:“你们出去两年了。”“你们出去三年了。”“……”
⑪每次火车启动的时候,父亲都会趴在窗口,语重心长而有些无奈地对我说:“还是上学好,上了大学前途就广啊!”我想说些什么,却总说不出一句话。
⑫那些年,父亲像是我们的一件行李,一件被我们半途丢弃在站台上的行李。然而,父亲一直精心地数着他的站台票,数着我们出去的年月。
⑬后来的一个晚上,哥对我说:“你别再跟着我打工了,没啥前途的。爹每年都在车站跟你说,你还是念书吧。”我躺在哥的身旁,翻来覆去,久久不能入睡。我哥背着身,平静地说:“我知道,妈走了,对你打击很大。不管她回不回来,你就不能为了咱爹读书、考大学吗?”我没有说什么。我用打工的钱买了一大摞的自考书。我的宿舍多了一盏台灯,我的鼻梁上多了一副眼镜。我用了近两年时间拿到了一所重点大学的毕业证。然后,顺利地通过了研究生考试。
⑭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夏天,我要去那所大学研究生班读书了。父亲数着几年来他保存的站台票,说:“小子,你出去了五年了,终于出息了……”
⑮出门的那天,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父亲一路上不停地说:“你看看,我就说,还是上大学前途广啊!”到火车站时,进站的旅客已经排到了广场上。由于高峰期旅客过多,车站暂不售站台票。父亲在已经关闭的站台票窗口站了老半天,说:“都不让送孩子上学了。”
⑯我要进站了,父亲站在大雨中挥着手臂朝我呼喊:“路上一个人要小心,到那里好好学!”火车启动的时候,我习惯性地站起身,朝车窗外望去:平生第一次,站台上没有父亲的影子,我没看到他摩挲站台票的双手。
⑰我坐下去,静静地望着窗外像铁轨一样绵长无尽的雨,想着在广场上朝我呼喊的父亲。我对自己说,生活是你自己的,从今以后,脚下的路要自己走。
(《杂文选刊》2020年10期,有删改)
10.阅读选文④-⑮段,父亲的这句话:“还是上学好,上了大学前途就广啊!”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请仿照示例揣摩父亲说这句话的背景和心理,按顺序填入恰当内容。
示例:第④段父亲因“我”辍学去打工而自责失望。
第⑨段__________________
第⑪段__________________
第⑮段__________________
11.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我朝那堆书踢了一脚,说:“反正上学也没有意思,我要开始自己新的生活了。”
12.选文第③段插入母亲离家出走这件事,有何用意?
1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⑧段画线的句子。
我心里就像放了一大堆冬天的枯枝,七上八下的,很不是滋味。
14.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15.“站台票”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阅读《人生没有多余的疼》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键盘上敲字的时候,忽然想,如果人生也有一个删除键,我会删除些什么呢?快乐幸福的时光自然舍不得删去,那么删去的就只有那些疼了。
②我想删去手指的疼。因为一分之差没有考上县城的重点高中,老师和家人都劝我复读一年,我却倔强地选择了离开学校。每天上午9点30分,是学校上课间操的时间,喇叭里传来熟悉的“广播体操”,一颗心便跟着疼了,再回不去本该属于自己的校园。于是更加发奋地自学,冬天,写字的手冻成了“馒头”,钻心的疼让我坐卧不宁,直到现在,每到下雨阴天,手指还会隐隐作痛,20多年以前的疼,就像一条甩不掉的蛇,紧紧尾随。
③我想删去肩膀的疼。在家待业的时候,临时在一个工地做了半年力工,手掌磨出许多大大的血泡,却也不能停下来,因为瓦匠等着我“伺候”呢,炎炎烈日,汗流浃背,苦不堪言。之后,又去粮库扛麻袋。黑压压的麻袋落到肩膀上,整个人一下子就蹲到了地上,如此反复,直到后来才慢慢地直起腰来,真不知道那一天是如何熬过来的,那是天底下最漫长的一天,我盼着天快点黑下来,快点,可是太阳,像故意和我作对一般,越发地把它那邪恶的热泼到我身上。回家之后,掀开衣服,看到肩膀上整个掀开了一层皮,里面嫩嫩的肉呼之欲出!母亲一边给我擦着药膏,一边心疼得直掉眼泪。
④我想删去脚掌的疼。刚结婚的时候,一贫如洗。租来的房子又小又破,冬天很冷,墙壁上到处是亮晶晶的霜花。买不起煤,就去后山打柴。有一天回来得晚,天已经黑了,妻子担心,拿着手电去山路上寻我。直至看到我拉着一车柴火,蹒跚归来时,终于忍不住哭出声来。我告诉她,不敢快走,鞋子马上就要掉了底儿,她找个绳子帮我把鞋子绑上。脚冻了,又红又肿,害得我现如今走起路来都不是那么笔直。
⑤我想删去牙疼,我想删去头疼,我想删去失恋的疼,我想删去失去亲人的疼,我想删去各种各样的心疼,我想删……太多太多的疼!
⑥我不知道,为何我的人生有如此多的疼,我似乎是疼痛银行的行长。
⑦但是现在,我感谢疼痛,每一次疼痛,都会带给你一次历练。就像一次一次地跌倒,让孩子学会了走路和奔跑;就像一次一次地摔伤,让鹰学会了飞翔。人生在世,谁没有疼的经历呢!有痛感的人生,是有盐、有钙的人生。
⑧疼是人生最活跃的细胞,可以用它谱曲,用它填词,可以用它酿酒,用它泡茶。在岁月的喉咙,轻轻将它吐出,可以换一曲妖娆的歌儿。疼是推着人往前走的风,你若想甩脱它,便闻不到它吹送到你跟前的花香了。
⑨人生没有多余的疼。赞叹珍珠的光芒时,别忘了,那是贝壳的眼泪,是用疼痛磨砺出来的璀璨。
16.文章以“人生没有多余的疼”作标题有何作用?
17.“在岁月的喉咙,轻轻将它吐出,可以换一曲妖娆的歌儿。”赏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18.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我似乎是疼痛银行的行长”一句的言外之意。
19.读完这篇文章,对你人生的启迪是什么?
20.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老师,我出彩了吗
潘银璋
①教了十八年的中学,突然面对天性活泼的三年级学生,像是面对一群吵闹的小麻雀,小孩子嘛,要多鼓励。可这些孩子,课堂照闹。
②周三值日,我在走廊行走,听着别班孩子的琅琅书声,清脆、灵动;再看看我们班,没有生气。走着走着,突然看到墙上挂着的学校办学理念:“人人向上,个个出彩”“你就是那片最独特的叶子”……我眼睛一亮,有了。
③第二天上课,我给全班同学分享了“人人向上,个个出彩”的理念。我说“向上,就是每天都有进步,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出彩,就是每天都在变化,向好的方向改变。班级是一棵大树,如果你能成为一片出彩的叶子,我就奖励你一本老师的散文诗集《心灵的散章》。”教室里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块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啪啪”,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④效果真的很好,很多同学马上态度就转变了,连平时最调皮的那几个孩子作业也认真了,《心灵的散章》也在班级里处处唱响。
⑤唯独李东,让我很忧心。他像是一片睡着了的叶子,书不会背,作业老是不认真,唯一的变化就是坐姿稍微好了一点。
⑥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李东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我正要找你,我送你一样东西,好吗?”他的声音低得只有自己才能听见。“什么东西?”我皱起眉头。他的脸涨得通红,老师。”我一看,泡泡糖。我正准备告诉他,他已经轻轻把糖纸撕开,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老师,您每天上课擦黑板,吸进了很多粉笔灰,它可以帮您吸收灰尘,对您的肺有好处。”我听了很感动,原本皱着的眉头也舒展开来。
⑦我放下手中的红笔,拉起他的手。“孩子,你怎么知道的?”“老师,因为李东调皮、不认真,每天三分钟的阅读分享从来没有让他上过台,不是吗?谁敢说他没有进步呢?
⑧傍晚在环湖散步,风从湖畔椰树的梢头拂过,椰树手舞足蹈,将树下斑驳的光影抖得支离破碎。光斑破碎再合拢,合拢再破碎
⑨六月,骄阳似火。教室里像个蒸笼,闷得透不过气。课堂上,我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地上课,突然有一只小手悄悄地举了起来。“什么事?李东。”“老师,我要上厕所。”“又是他。”同学们叹气道。“好
⑩同学们正在回答问题。“报告!”“进来!”“呀,怎么端着一杯水,你不是上厕所吗?”全班同学一下子用惊奇的目光盯着他。
⑪李东涨红着脸,小心翼翼地端着水杯走进教室。“老师,您讲课声音都嘶哑了,请假出去给您倒杯热水润润喉咙。”他说完腰弓成90度,两手笔直地伸出,热气在空中缭绕,慢慢向上、向上。水汽氤(yīn)氲(yūn),同学们看着李东的目光也不觉有了改变。我放下课本,露出赞赏的目光,慎重地接过热水喝了一口。真甜啊!
⑫一直看着我的李东,露出天真的笑容,怯怯地问我:“老师,我出彩了吗?”
⑬我心里一颤,心弦仿佛被拨动了,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啊!我伸手从讲台上拿出一本《心灵的散章》:“孩子,你比任何人都出彩。因为你懂得……”
(摘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根据文意,在表格的横线处将相关内容补充完整。
小说情节 | “我”的心理感受 |
李东不爱学习 | 忧心 |
① | 感动 |
“我”从没让李东上台分享 | 惭愧 |
李东给“我”倒水润喉 | ② |
(2)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
六月,骄阳似火。教室像个蒸笼,闷得透不过气。
(3)结合文中的具体情节对李东的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4)文章的标题能否改为“一片独特的叶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5)选出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认为,三年级的小孩子天性活泼需要多夸奖、多鼓励。
B.当“我”给全班同学分享“人人向上,个个出彩”的理念后,同学们立刻表示反对。
C.第⑫段文字通过神态、语言等描写,说明李东是一个渴望得到认可的好孩子。
D.标题以疑问的语气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出彩”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中心。
…………
参考答案
1.环境描写,写了雪景和天气的寒冷。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
2.(1)“满满”在这里是形容面条煮得之多。同时也为后文我把面条端出去给瘦大叔吃做了铺垫;同时也是反映出“我”平时不怎么做饭的事实;(2)“满满”在这句话中是为了写出我给瘦大叔盛得面条之多,其实在这里是为了表现出“我”当时急于将多余的面条出手的心理,其实也写出了“我”的自私。
3.插叙。插入父亲年轻时在外受到他人平等对待的事件,为了表明父亲下雪在外面陪着瘦大叔吃面的原因;同时表现出父亲的善良;有利于深化文章的主旨,即善良的举动会传递下去的,只要人人保持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