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2025年八年级语文寒假培优专题训练(统编版)
发布时间 2025年01月27日
资源编号 93579

专题12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2025年八年级语文寒假培优专题训练(统编版)

2025-01-26 八年级上册 0 564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年八年级语文寒假培优专题训练(统编版)
2025年八年级语文寒假培优专题训练(统编版): 专题01 字词-2025年八年级语文寒假培优专题训练(统编版) 专题02 语法修辞-2025...

2025八年级语文寒假培优专题训练

专题12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内容早知道

第一层 巩固提升练(课内讲读文本)

第二层 能力提升练(课内自读文本)

第三层 拓展突破练(课外阅读文本)

积累与运用

一.主要考点

1.说明对象; 2.说明方法;3.说明顺序; 4.说明语言;  5.概括信息; 6.段落作用。

二.鉴赏策略

1.说明对象: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内容)

2.说明方法:

(1)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

(2)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3)根据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格式具体回答。

3.说明顺序:

(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

(2)按照格式具体作答。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说明顺序对……(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加以说明,先说明了……然后说明了……,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4.说明语言:

(1)掌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练、平实或生动;

(2)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

原词的意思或内容+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3)按照问题要求的格式规范回答。

(4)找准确语言: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5)找生动语言:找运用修辞的句子;找运用描写的句子。

5.概括信息:

(1)把握筛选信息的标准,确认筛选信息的区间。

在阅读中,选择材料信息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去选取,这样才能准确。筛选标准规定范围,即信息的筛选区间,要在确定的区间内进行取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原则。

(2)通过抓关键词筛选主要信息。

阅读时要抓住诸如“首先”“其次”“另外”“还有”“也”“除此之外”等提示语。

(3)通过抓关键句筛选主要信息。

所谓关键句就是指过渡句、段首句、文末点题句、问题前后句等,它们往往能给我们提供一些集中有效的信息。

(4)根据题型确定答案。

简答题,要组织语言表达,规范答题;从文中找出的语句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准确表达。选择题,要把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选项信息的正误。

6.段落作用:

(1)内容作用:运用了××说明方法,说明了××的××特点,吸引读者兴趣。

(2)结构作用:

①开头:点明题目,引出说明对象,引出下文;

②中间: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③结尾:总结全文。

(3)结合说明方法谈:运用了××说明方法,说明了××的××特点,使说明……(作用)。

(一)阅读下面《中国石拱桥》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②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③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 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 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④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⑤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1.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②段,以时间顺序说明中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其中,“旅人桥”是我国使用至今最早的石拱桥。

B.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话赞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

C.选文第③段从第4句到第12句,分四个方面解说赵州桥设计与施工的特点。

D.选文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以卢沟桥与两岸河堤相比较,说明了卢沟桥的坚固。

2.请结合选文第③段的相关内容,说说下列图例中哪个最符合赵州桥四个小拱的分布特点,阐明你的理由。

《中国石拱桥》原载于1962年3月4日《人民日报》上,该文认为赵州桥大拱“长达三十七点四米”,后来茅以升在1963年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桥——泸定桥、芦沟桥、安平桥、安济桥、永通桥》一文中将大拱长度精确到了 37.37米。1973年9 月,茅以升撰写《赵州桥与李春》一文,将大拱跨度又改成 37.02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④段画直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评论作者在创作《中国石拱桥》时,有“严肃的科学态度”,请结合下列语段,谈谈对作者科学态度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苏州园林》节选, 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 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 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③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④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从多方面进行说明,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B.“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强调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种园林艺术,它是为了能给人以美的愉悦,而非简单的技术性堆叠。

C.“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一句运用拟人化的写法,形象地写出了苏州园林每个季节中都有各不相同的树木和花树相互映衬的景致。

D.“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效果的形成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和适当的位置装有一面大镜子。

6.第①段除了用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外,还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这种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②段引用了诗句“鱼戏莲叶间”,引用这句诗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其中的内容体现了苏州园林哪一点设计理念? 请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具体说明。

【链接材料】

“海棠春坞”是拙政园中的一处景致。这处布景中的植物仅有海棠二株,翠竹一丛。在空间布局上,翠竹、海棠都是较矮小的植物,与园外的参天大树相映成趣;翠竹四季常青,绿意袭人,海棠秋季落叶,萧瑟瘦硬,让小园一年四季都充满意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梦回繁华(节选)

毛宁

(1)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北宋汴梁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由此,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代表性的一幅。

(2)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年不详,山东东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聚提拔,“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井、城郭,自成一家。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移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幅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3)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4)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湖。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5)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达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清明上河图》是一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得“曾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的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9.第(4)段分三层介绍《清明上河图》画作的主体内容。第一层,介绍“画面开卷处”;第二层,介绍“_______”,这是整个画作的重点部分;第三层,介绍画作的“后段”。这一段,主要采用_______说明顺序,由近郊到城内,从画卷前到画卷后,依次介绍,层次分明。

10.对选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1)段不仅交代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而且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B.第(3)段画线句子,以“乐章”比喻“长卷”,“慢板、柔板、快板、紧板、尾声”,更是以声夺人,增强了画卷的节奏感。

C.文章主要使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着力描摹画面的细节,化静为动,生动形象,细腻传神,但画面的整体感、开阔性介绍不足。

D.第(5)段,总结《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从“手卷”的形式、整体结构、兼工带写的手法、写实性、细节等方面,对画卷作了补充说明。

11.第(4)段划线句子写道:“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你认为这一幕中哪一情境“最紧张”?请抓住关键词,简析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A

2.图例③最符合赵州桥四个小拱的分布特点。因为作者交代“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图①②的小拱不在“两肩”上;图④的小拱没有紧靠在“肩”上,不够美观,排水量也不足。

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卢沟桥石狮子的各种姿态,说明了卢沟桥在装饰上的重要特点,突出了桥的形式美。

4.示例:身为桥梁专家,茅以昇先生不断更新《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的数据,一方面,体现出测绘 技术的发展,表现出作者与时俱进,密切关注着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不断更新数据,有利于保证其时效性与准确性,更有利于读者准确地理解事物或事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科学素养。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上册 专题12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2025年八年级语文寒假培优专题训练(统编版) https://www.0516ds.com/93579.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