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年八年级语文寒假培优专题训练
专题11 散文阅读专题训练
内容早知道
☛第一层 巩固提升练(课内讲读文本)
☛第二层 能力提升练(课内自读文本)
☛第三层 拓展突破练(课外阅读文本)
⭐积累与运用⭐
一.主要考点
1.文章线索作用; 2.段落作用分析;
3.表现手法分析; 4.归纳文章主旨;
5.概括内容要点; 6.语言品味鉴赏。
二.应试策略
1.文章线索作用:
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①以人为线,②以事为线,③以物为线,④以情为线,⑤以时间为线,⑥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
答题格式:文章以××(事物、人物、事件……)为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主题的表达更充分,更集中。
2.段落作用分析:
(1)段落的作用要从两方面分析:内容上,结构上。
(2)内容上作用格式:写了……内容,表现了……特点,表达了……情感;
(3)结构上作用要根据位置分析:
开头:点明题目;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中间: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为下文……情节铺垫。
结尾:点明题目;照应开头;总结上文。
3.表现手法分析:
(1)了解散文的常见手法;
悬念、夸张、欲扬先抑、对比、侧面烘托、伏笔照应、联想、想象、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
(2)按照格式具体作答。
答题格式:运用了……手法,写出了……,表现了……,表达了……。
4.归纳文章主旨:
(1)先读,了解相关信息;
读题目、读文章:了解主要观点、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材料。
(2)抓住中心句,概括段意,分析主旨;
(3)重点读“五句”: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
这些地方往往是作者比较直接表达观点态度、情感的地方,通过它们可以找到文章主旨。
(4)分析人、事、物的特点,把握作者感情倾向;
(5)抓住景物描写,理解文章中心;
精当的景物描写能烘托人物性格、情感,交代人物活动背景,渲染特定气氛,揭示中心。
(6)找出文章线索,领会作品主题
(7)抓住详略处理,把握文章主旨
5.概括内容要点:
(1)看分值估要点数量,合并同类求同存异,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
(2)看分值确定答题要素,不同分值的答案包含记叙要素数量不同。
1分:人物+事件
2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3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6.语言品味鉴赏:
(1)掌握词法、句法的基础知识;
(2)结合上下文充分理解句子;
(3)根据要求格式规范、表达充分地进行语言赏析。
(4)一般格式:运用了××手法,生动形象(具体准确等效果)地写出了……,表现了……,表达了……。
(一)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背影
朱自清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⑤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⑥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⑦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内容感知】本文为什么以《背影》为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言赏析】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修辞或描写的角度简要赏析。
①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情感体味】请赏析下列加点词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形象分析】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文中“父亲”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词义辨析】第⑥段中“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句中的“找不着”能否换成“看不见”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完成小题。
白杨礼赞
茅盾
①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②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③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④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⑤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⑥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⑦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⑧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⑨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6.请简要概括选文是从哪些方面表达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下面句子。
(1)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品析加点字“扑”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从修辞的角度品析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请结合选文第⑦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文中的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请你选取生活中的一种植物,写出它的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藤野先生》节选
①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②“你改悔罢!”
③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④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⑤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⑦“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⑧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⑨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⑩“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⑪“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⑫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10.请用小标题形式概括选文事件,将下面的结构图补充完整。
答:① ②
11.以三处细节为依据,解说“我”珍藏藤野先生这幅手迹的原因。你认为解说不合理的一项是( )
A.⑨段他“竟没有说”,是他因“我”不学医学而生气了,但这也是对我的不舍,“我”很感激他。
B.⑪段“他叹息说”里有着深深的惋惜,我敬佩他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C.⑫段的“叮嘱”“时时”表明他想和我一直保持联系,我也时时记起这样一位真诚关心我的师长。
12.鲁迅善用“曲笔”——用委婉含蓄的笔触表达自己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请结合下面这句话中加点词,分享你对这句话真正含义的理解。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背影既是本文的线索,又是本文记叙的内容。以《背影》为题目,既能够表明对父亲背影印象之深,又为抒写父爱找到一个巧妙地切入点。标题简洁而直观。
2.①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自己自作聪明的自责和愧疚。②运用动作描写,“攀”、“缩”、“倾”一系列动词用得好,形象地描绘了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的艰难,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爱护之情,表现了父亲深沉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
3.再三,原义是多次的意思,在文中指“父亲”多次嘱托茶房的人,写出父亲对茶房送我的不放心,表现了父亲深沉的爱。
4.父亲找了个熟识的茶房送我可以看出父亲比较细心;父亲给我买橘子可以看出父亲关爱孩子。
5.不能换。因为“找不着”写出“我”一直盯着父亲的背影看,直到再也找不到了,表现了我对他的感激、牵挂和难舍之情。而“看不见”则没有这样的效果,所以不能换。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