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2026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新情境·跨学科】1.《三字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七雄”的是( )
A.楚国 B.齐国 C.晋国 D.秦国
【新情境·跨学科】2.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事件,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从这些成语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 )
A.奴隶制开始形成 B.封建制开始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新情境·跨学科】3.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最终如下图所示。这表明,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 )
A.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B.国家渐走向统一
C.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D.百家争鸣文化繁荣
【新素养·史料实证】4.下面是小张同学根据某一历史事件编写的剧本(部分)。这一历史事件是( )
第二幕 好国君秦孝公:求贤若渴
第四幕 舌战群儒: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第八幕 身虽死,法尤存,大秦帝国正崛起 |
A.诸侯争霸 B.商鞅变法 C.秦灭六国 D.文景之治
【新情境·史料】5.公元前346年的新年,秦国一个老人的四个儿子回到家中,老大说他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说他因勤于耕作被免除徭役,老三将自己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老四说他因经商致富得到政府奖励。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分析,这四个儿子中谁的话与当时的事实不符?( )
A.大儿子 B.二儿子 C.三儿子 D.小儿子
【新素养·历史解释】6.《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宗室(国君家族)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列入家族名册)。”据此可知,商鞅变法( )
A.打击了旧贵族的利益 B.主张减轻农民的赋税
C.让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D.加强中央对地方管辖
【新情境·表格中的历史】7.栗劲的《秦律通论》指出: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战果如下表所示,商鞅变法在这种战局中起着极大的作用。从材料看,其直接作用是( )
秦军
战绩 |
全胜 |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 败北 |
58次 | 3次 | 4次 |
A.推动了秦国经济发展 B.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C.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D.“尊王攘夷”口号统一了人心
【新情境·跨学科】8.“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关于此记载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材料表述的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 B.此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成都附近的岷江上
C.“时无荒年”指四川从此无水旱灾害 D.“天府”喻指成都平原
【新情境·跨学科】9.李冰在了解眠江水势走向及当地地理状况的基础上,组织人力在玉垒山的山脊上开了一条山口,让一部分氓江水从东部流走,顺应地势引导水势,既分流泄洪,又增加了灌溉面积。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 )
A.展现了统一国家的力量 B.凝聚了古人的生态智慧
C.方便了河道航运的发展 D.推动了大一统局面出现
【新素养·历史解释】10.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认识或评判。下列关于都江堰的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B.宝瓶口位于内江下游,是由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
C.渠首包括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D.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充分反映我国人民的智慧
【新情境·新素养·跨学科】11.战国时期,七雄逐鹿中原,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但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下,秦国的强兵富国梦逐渐得以实现。
【逐鹿中原统一梦】
材料一
【力主改革富强梦】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废除)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秦以前的旧制度)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造福千秋发展梦】
材料三 岷山乡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灌溉三都,开稻田,于是蜀野千里,好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分别是什么?最终实力最强的是哪一诸侯国?
(2)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那次变法事件?这次变法起到什么作用?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水利工程?主持修建者是谁?
(4)对于材料三中的这一水利工程,今天我们该如何合理使用和保护它?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1.晋华中学在“感受三晋悠久历史”主题活动中,进行了下面探究。黄林同学摘录了下面历史故事。据此判断该故事讲述的是( )
公元前497年发生了范氏、中行氏为一方,韩、赵、魏、智氏为一方的战争。经过七八年的斗争,公元前490年,在赵简子的打击下,范氏和中行氏败走奔齐。韩、赵、魏、智四家分割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掌握了晋国政权。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联合消灭了智氏。智氏灭亡后,韩、赵、魏旗鼓相当,分管晋国。 |
A.桐叶封弟 B.田氏代齐 C.三家分晋 D.围魏救赵
2.“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战国七雄中位于西方的诸侯国是( )
A.齐 B.秦 C.燕 D.楚
3.下列选项符合下图所示内容的是( )
A.这一时期周王室的统治稳固 B.楚国始终处于最富强的地位
C.都以“尊王攘夷”发动战争 D.图中七个国家势力比较强大
4.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奴隶制度的巩固 B.诸侯割据混战更加扩大
C.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D.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严重
5.2024年4月,国家文物局在安徽淮南发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聚焦战国楚王陵武王墩墓考古新发现,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害怕秦国报复,考虑安全问题,便将都城迁至寿春。材料表明( )
A.楚国实力最为强大 B.秦国完成国家统一
C.兼并战争频繁发生 D.西周王室开始衰微
6.成语典故“纸上谈兵”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7.下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 )
诸侯国 | 名称 | 部分措施 |
魏国 | 李悝变法 |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 |
楚国 | 吴起变法 |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 |
秦国 | 商鞅变法 |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 |
A.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 B.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
C.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8.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其中,变法成效最大,为之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变法是( )
A.吴起变法 B.商鞅变法 C.李悝变法 D.管仲改革
9.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中出土了两件木牍。木牍是战国晚期参加伐楚的秦军士兵黑夫兄弟写给长兄的家书。在家书里,他们特地询问,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立功文书是否收到,相关待遇是否落实。这封家书佐证了商鞅变法( )
A.建立县制 B.奖励军功 C.鼓励耕织 D.废除特权
10.(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某学者认为:“商鞅变法使劳动力得到了充分释放,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握了社会的主要财富,登上历史舞台”。该材料描述了商鞅变法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意义
11.表中历史人物的论述反映了商鞅变法( )
人物 | 论述 |
韩非子 |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
李斯 |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 |
王充 |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
A.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C.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增强了秦国的国力
12.都江堰建成之初,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后来逐渐伸展到13个县,支流和渠道有500多条,灌溉面积300多万亩。这说明都江堰( )
A.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 B.彻底解决了蜀地水害灾难
C.使关中地区成为千里沃野 D.为农业丰收提供有利条件
13.都江堰在修建过程中,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 )
A.加快了经济重心南移 B.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C.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14. 4月4日,2024都江堰放水节在四川成都都江堰景区飞沙堰溢洪道举行。本次活动以“水润天府·万千气象”为主题,上千名观礼嘉宾着秦朝服饰,学习秦朝礼仪,沉浸式体验智慧的治水文化。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是( )
A.李冰 B.嬴政 C.商鞅 D.汉武帝
…………
参考答案
1. C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战国时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强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ABD所述诸侯国属于战国七雄,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2. D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