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2026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跨学科·地理与历史】1.学习历史要注重对历史地图的识读。识读题图中的元素,可知图片所示战役( )
A.导致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的状态
B.促进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C.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结束了东汉末年州郡割据的局面
【新素养·史料实证】2.苻坚即位以来,采纳和实施了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建造了明堂(中国古代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在国都南边举行祀天仪式(汉族王朝最重要的祭典),躬耕籍田(皇帝所进行的农耕活动),还命人举行了养蚕之礼。这些举措体现了( )
A.前秦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B.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C.为淝水之战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D.胡汉之间的矛盾已消除
【新素养·时空观念】3.下列四次战役结果上的共同点是( )
A.兵力多的获胜 B.兵力少的获胜 C.双方不分胜负 D.二者两败俱伤
【新素养·时空观念】4.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与下图中①处反映史实相关的成语典故是( )
A.揭竿而起 B.破釜沉舟 C.草船借箭 D.风声鹤唳
【新素养·时空观念】5.如下图示意中国古代某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图中①、②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
A.宋、北魏 B.西晋、宋 C.北魏、宋 D.宋、西晋
【新素养·历史解释】6.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
A.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C.奠定了隋唐繁荣与发展的基础 D.加速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跨学科·图片与历史】7.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中原内地。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是( )
A.国家统一 B.政权分立 C.民族交融 D.社会革命
【跨学科·艺术与历史】8.下图为《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的帝王和大臣们都穿着长袍宽袖的汉族服装,这直接体现了( )
A.内迁各族与汉人错居杂处 B.汉服代替鲜卑服
C.各民族思想文化交流频繁 D.民族隔阂趋于消解
【新素养·唯物史观】9.“(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产生的背景是( )
A.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B.丝绸之路促进了经济的交流
C.西晋灭吴并统一了中国 D.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跨学科·考古与历史】10.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
A.书法艺术成熟 B.北方民族交融 C.江南经济开发 D.南北政权对峙
【素养综合训练】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选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推动社会转型的方式和商鞅变法的特点。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其一系列举动推动了北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文明进步和民族融合。
——摘编自《孝文帝改革》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3)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晰)。
1.下列成语典故出自于淝水之战的是( )
A.纸上谈兵 B.破釜沉舟 C.闻鸡起舞 D.草木皆兵
2.下图为我国古代某次战役形势图(局部),此战( )
A.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B.消灭了秦军主力并加速秦朝灭亡
C.使北方很快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D.导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3.在古代社会,统治者的治国理政直接关系到王朝兴衰。下表中的政策( )
统治者 | 统治政策 |
前秦苻坚 | 重用汉官;立学校修学宫,传授汉文化;废除胡汉分治 |
北魏孝文帝 | 改汉服,禁北语,说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尊孔崇儒,复兴礼乐 |
A.体现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C.反映了休养生息政策的效果 D.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4.下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
①孝文帝迁都洛阳 ②淝水之战 ③北魏统一北方 ④西晋短暂统一全国
A.④②③① B.④③②① C.③④②① D.③④①②
5.人物:拓跋宏(又名元宏)生平大事: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传闻卑语,迁洛师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南京、修改北魏政治制度。由材料得知此历史人物的贡献为:( )
A.统一全国结束分裂局面 B.促进江南地区开发
C.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D.奖励农耕
6.曹魏建立后,百姓购买物品、计算物价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时,北方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该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北方( )
A.铸币金属匮乏 B.币制较为混乱 C.农业技术落后 D.商品经济衰退
7.某同学在学校图书馆借阅书籍时,摘抄了我国两位学者关于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据此判断两位学者讨论的内容是孝文帝( )
学者 | 评价 |
张岂之 | 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
白寿鼻 | 通过汲取中原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
A.实行郡县制 B.颁布“推恩令” C.迁都洛阳 D.推行汉化政策
8.下表反映的是北魏三长制的情况。北魏三长制的推行旨在( )
名称 | 负责人 | 组成 | 职责 |
邻 | 邻长 | 五户(家) | 检查户口,督促农耕,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 |
里 | 里长 | 五邻 | |
党 | 党长 | 五里 |
A.强化对基层的控制管理 B.打击地方分裂割据势力
C.推动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D.借鉴汉族政权的治理经验
9.前秦统治者苻坚自称是远古有扈氏之后,北魏孝文帝(鲜卑拓跋氏)自称是黄帝之后,北周文、武二帝(宇文氏)自称是炎帝神农氏之后,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华夏族苗裔。这说明( )
A.国家大一统的局面已经形成 B.北方各族之间矛盾不断
C.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加强 D.中华文化影响非常深远
10.如图所示洛阳与平城相比在自然条件上的优势是( )
北魏迁都示意图
A.商品经济发达 B.文化底蕴深厚 C.政治制度先进 D.地理环境优越
11.每个时代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下图《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所反映的主要时代特征是( )
A.社会变革 B.思想解放 C.政权分立 D.民族融洽
12.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引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魏主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客观上( )
A.加强对黄河地区的统治 B.促进江南地区开发
C.促进民族大交融 D.推动游牧民族内迁
13.北魏早期,公主的婚配对象主要是北魏周边少数民族部落的贵族首领或鲜卑军功家族,孝文帝亲政之后,公主择偶的选择主要以汉人为主。此类史料应放在如图电脑中的( )
A.原因文件夹 B.内容文件夹 C.影响文件夹 D.启示文件夹
14.下面示意图呈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替过程。与①这一政权相关的史实是( )
A.“八王之乱” B.“王与马,共天下”
C.孝文帝改革 D.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
参考答案
1. A
【解析】据材料“前秦与东晋”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战役是383年的淝水之战,最终前秦失败,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的状态,A项正确;东汉末年开始五胡内迁,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东汉末年州郡割据的局面,统一全国,排除D项。故选A项。
2.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苻坚是氐族人,他所在的国家前秦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但苻坚即位以后,“采纳和实施了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命人举行了养蚕之礼”,说明前秦的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A项正确;苻坚在位时期,前秦统治的区域在北方,这些政策并不能直接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排除B项;在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前秦大败,因此,C项表述有误,排除C项;前秦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影响,采纳和实施了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并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这些措施使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但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并没有消除,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