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2025-2026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统编版教材)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07日
资源编号 103830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2025-2026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统编版教材)

2025-09-07 七年级上册 0 331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2026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统编版教材)
2025-2026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统编版教材):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2025-2026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统编版教材...

2025-2026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

17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新情境·图示与历史】1.如图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封建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魏晋时期民族交融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跨学科·语文与历史】2.《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三国鼎立局面从形成到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经历了(    )

A.51年                     B.229年                   C.280年                    D.37年

【跨学科·语文与历史】3.《三国演义》中有一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里的最后一个“合”指的是(    )

A.汉武帝实现大一统                                   B.刘秀建立东汉政权

C.曹操统一北方地区                                    D.司马炎建立的西晋

【新素养·历史解释】4.“晋初,宗室诸王以将军、刺史等身份分镇地方,自行选取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租税,既有了行政权又有了数量可观的军队。”这种现象(    )

A.埋下了八王之乱的隐患                            B.加剧了统治阶层的腐败

C.掀起了胡汉移民的高潮                             D.激起了少数民族的反抗

【新素养·历史解释】5.“只过了十多年的安定日子,就出现了全面的危机。爆发八王之乱的同时,各少数民族部落也纷纷起兵。西晋王朝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终被刘渊的铁马强弓所摧垮。”这反映出西晋的特征是(    )

A.国力强盛,政治清明                                B.纷争不断,短暂而亡

C.灾害频繁,统治残暴                                D.宦官专权,大权旁落

【新素养·史料实证】6.据西晋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不能说明(    )

A.内迁民族想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           B.西晋对内迁各族人民实行仁政

C.内迁民族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跨学科·语文与历史】7.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

A.东汉战乱连年                                          B.东晋从此衰落

C.西晋从此衰落                                           D.北魏统一北方

【跨素养·唯物史观】8.台湾历史教科书把东汉末到魏晋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至黄河流域的史实称为“五胡乱华”。这样的定义(    )

A.彰显了少数民族内迁的功绩                     B.筑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否定了少数民族地位和贡献                      D.加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

【跨学科·考古与历史】9.如下图是魏晋时期的墓砖画,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融               B.江南开发               C.中外交往               D.政权分立

【跨素养·时空观念】10.以下关于各少数民族内迁史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氐族由东向西迁入山西南部                     B.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C.匈奴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D.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

【素养综合训练】11.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一

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往来频繁,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汉化。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统治者认同华夏文化,往往自称华夏后裔。胡床为游牧民族的折叠坐塌,晋以后不仅流行于北方,而且推广到江南。胡床的使用促使高足家具的出现,玫变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胡歌、胡乐、胡舞等在北方流行,给汉族为主体的中原文化增添新鲜色彩。

材料二

(1)依据两个材料,说说魏晋以来民族交流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1.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形势图,它们的变化反映了(    )

A.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B.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断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西晋文学家曾指出,当时社会“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只要看见金钱和富贵的人,没有人不惊喜膜拜的。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

A.贵族当权,轻视功名                                B.注重门第,鄙视富贵

C.能力至上,重视人才                                D.崇尚财富,追名逐利

3.司马炎建立西晋,任命的重臣大多是学识与礼教并重的名望人士,他努力克服东汉末年至魏朝的苛政(    )

A.加速了西晋灭亡                                       B.有利于维护统治

C.导致了八王之乱                                       D.延缓了统一进程

4.下列表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

A.司马炎自立为帝,国号为晋                     B.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C.八王之乱使西晋走向了衰落                      D.316年,匈奴人灭掉了西晋

5.西晋鲁褒在《钱神论》中写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安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这说明西晋的社会风气是(    )

A.道德沦丧,唯利是图                                B.能力至上,不计名利

C.贵族当权,轻视功名                                D.重视门第;鄙视富贵

6.晋武帝为了拱卫皇室,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材料反映了“八王之乱”发生的(    )

A.原因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7.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这主要体现了我国(    )

A.从统一走向分裂                                       B.中央集权加强

C.政权分立动荡                                           D.从分裂走向统一

8.据下图所示年代轴可知,西晋王朝(    )

A.短暂统一               B.偏安东南               C.宦官专权               D.政治清明

9.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展开了中央政权的争夺,历时十几年。这场混战(      )

A.造成了豪华奢侈的社会风气                     B.带来了人口大规模迁徙

C.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局面                      D.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10.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材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这充分说明了西晋(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手工技术的发达

C.统治阶级的腐朽                                       D.思想文化的繁荣

11.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只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作者意在强调(    )

A.文明在阵痛交融中推进                            B.游牧民族认同中原文化

C.游牧民族内迁带来灾难                             D.胡汉矛盾阻碍社会转型

12.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当时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但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政权更迭影响社会风尚                            B.人口迁徙利于区域开发

C.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D.中原传统渗透服饰文化

13.在甘肃河西地区,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彩绘画像砖,这些彩绘画像砖,造型鲜活,题材丰富,栩栩如生地为我们展示了魏晋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下列画像砖及简介信息反映出(    )

A.农耕已成为当地的主要生产方式

B.当地人民生活样貌已与汉族无异

C.河西地区高超的传统绘画艺术

D.该地生产生活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14.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据此说明这一时期(    )

A.国家稳定               B.经济繁荣               C.政权分立               D.民族交融

15.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你认为他们探究的时代主题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短暂繁荣的历史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参考答案

1. D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它主要控制北方地区;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它主要控制西南地区;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主要控制东南地区;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都城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所以示意图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项正确;东汉末年封建割据反映的是魏蜀吴三国分立,排除A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仅是中间图片的主题,不够全面,排除B项;魏晋时期民族交融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七年级上册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2025-2026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统编版教材) https://www.0516ds.com/103830.html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