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 2025年03月19日
资源编号 97574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5-03-15 八年级下册 0 747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测试卷+期中卷+期末卷(统编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测试卷+期中卷+期末卷: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检测...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卷(江苏专用)

(考试时间:50分钟,分值:6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统编版)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4年3月4日,一年一届的全国两会拉开帷幕。“两会”是对自1959年以来历年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代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统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意义是(    )

A.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

C.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D.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2.1949年,《人民日报》记者曾采访了在现场观看典礼的市民,有的说,今天要来看看这“万年不遇的大喜事”。有的感慨“共产党来了,各行各业全组织起来了,这该是有多少人呵”。这反映了人民群众(   )

A.衷心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欢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响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成的喜悦

3.下图所对应的历史事件“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下列对“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地位   B.中国大陆已经获得全部解放

C.我国封建土地制度彻底摧毁   D.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4.1950年 10月,西藏地方首领找到人民解放军,控诉藏军和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后来当解放军部队断粮时,他带领村民把仅有的食物送给解放军战士。这反映西藏和平解放(    )

A.受帝国主义势力干预                           B.促进了西藏经济发展

C.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使广大农奴得到翻身

5.苍松有幸伴忠骨一第十一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安眠沈阳,2024年11月29日志愿军烈士遗骸抵达沈阳烈士陵园,他们被誉为“最可爱的人”。这场战争中的战斗英雄有(   )

A.黄继光、董存瑞                                  B.黄继光、邱少云

C.雷锋、邱少云                                      D.董存瑞、邱少云

6.抗美援朝歌曲《英雄的汽车司机员》唱道:“是谁开车这么勇敢?志愿军汽车司机员……穿过千条水,爬过万重山,一路太平多安全,多太平,多安全。唱个歌儿……”这体现了志愿军具有(    )

A.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                           B.苦中作乐的乐观主义精神

C.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D.追求和平的国际主义精神

7.抗美援朝胜利后,英国学者奥内尔在《清长之战》中写到“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从奥内尔所描写的内容中,可以总结出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是(    )

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D.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8.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1950年,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改革,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由此可见,1950年土地改革的实质是(    )。

A.调整农村土地所有制                           B.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C.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D.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9.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内外基本状况汇总表。由此可知,新中国在当时的首要任务是(    )

军事方面 农村经济方面 党建方面 国际关系方面
追歼华南、西南国民党残余 全国57%的贫农、雇农,处于无地、少地状态 政协会议成功召开 部分党员腐败 抗美援朝

A.创建新中国      B.巩固新政权           C.完成祖国统一        D.完成民主化改革

10.下列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农产品产量表。表中农产品产量发生变化主要得益于(      )

项目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粮食/万吨 13213 14369 16392
棉花/万吨 69.2 103.1 130.4

A.推行地主土地所有制                           B.国家重视工业化建设

C.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D.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11.下图是1949—1953年安徽省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示意图(部分)。图中数据可用来说明(   )

A.土地改革优化了经济结构                    B.土地制度变革促进社会结构变迁

C.三大改造促进了农业发展                    D.生产关系变革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12.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上海约270家工厂迁往河南、陕西、甘肃等地,约有21万人支援外地,其中技术工程人员约2.3万人,熟练技工约8万人。上海的这一做法(    )

A.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创举              B.适应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C.开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               D.使我国产业结构完善均衡

13.下图是“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图。这些数据体现了“一五”计划期间(    )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

C.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                  D.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4.对如下图知识卡片最恰当的解读是(   )

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

两条铁路:宝成铁路、鹰厦铁路

三条公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

四个工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

A.工农业均衡协调发展                         B.“一五”计划成效卓著

C.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科技成果               D.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15.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大娘笑着说:“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还有什么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了法治化

16.1954年有学者对中国23个省的15432个农户进行了调查,平均每户占有耕畜0.64头,犁0.54部,贫农直接用于购买生产工具的费用仅为3.5元,中农也仅有7.6元。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

A.土地改革运动未取得任何成效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必要性

C.需要加快争取苏联的援助

D.基本解决了人民内部矛盾

17.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其自身重力小于浮力时,就会上浮,反之则会下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导致如图这一现象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大跃进”运动推进

18.八年级某班瑞瑞同学的历史笔记上有“1956年”“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等内容,据此可知,她学习的是(   )

A.手工业改造      B.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C.中共八大               D.“大跃进”

19.从1952年与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的数据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趋于零

A.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B.“大跃进”改变了经济落后状况

C.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确立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就巨大

20.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高昂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巨大成就。以下属于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有(    )

①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                   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③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④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开始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1.下侧照片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一个村子里的村民一起吃大食堂的场景。墙上的标语为“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该照片可以直接印证(    )

A.土地改革运动                                   B.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2.绘制思维导图利于我们理清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提高历史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空白处应该填写的是(    )

A.“两个凡是”方针的延续                      B.确立改革开放政策

C.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D.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23.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文章中说:“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它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这个“中心工作”是(    )

A.经济建设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平反冤假错案                                    D.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

24.有学者统计,改革开放后国外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呈现明显变化,下图是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论文趋势图。这一变化趋势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西方国家敌视中国                            B.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C.海外研究中国起步晚                         D.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2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材料比较清楚地概括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作用是(   )

A.全面拨乱反正                                     B.明确了工作中心

C.总结经验教训                                      D.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共35分)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人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

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

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4分)

(2)材料二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激战”的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3分)

(3)据材料三,农民群众“行动起来”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它是如何从两个方面去消灭地主阶级的?(3分)

27.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是中国人民不懈的追求,社会主义道路的工业化进程艰难而坎坷。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12分)

【落后局面】

材料一   1953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元旦社论

(1)材料一中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2分)

【宏伟蓝图】

材料二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幅图片的内容并指出其历史意义。(4分)

【初见成效】

材料三   从1953年到1957年,共有596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1949年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为30%,到1957年上升到56%;1957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5%,其中重工业比重由1952年的27%上升到1957年的49%。

(3)材料三所示建设成就的取得有何重要历史意义?(2分)

【素养提升】

(4)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在1949—1956年的过渡时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哪些有利因素?(4分)

28.重大会议往往会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材料二   大会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材料三   饱经沧桑的中国在1978年再一次进行了决定命运的选择,冬天的这场会议只进行了短短的5天,却在随后的40多年中被无数次提及。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春天的开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会议的内容?这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这次会议初步确立了哪一基本政治制度?(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大会”指的是哪一会议?它是在哪一年召开的?(2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冬天的这场会议”的名称。分析这场会议被称为“新的春天的开始”的原因。(5分)

…………

参考答案

1. D

【解析】据题干“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项正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排除A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排除B项;C项是开国大典的意义,排除C项。故选D项。

2.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今天要来看看这‘万年不遇的大喜事’。有的感慨‘共产党来了,各行各业全组织起来了,这该是有多少人呵’”可知,反映的是人民群众衷心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典礼在北京天安门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下册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解析) https://www.0516ds.com/97574.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