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卷(统编版2024新教材)
发布时间 2025年03月14日
资源编号 97260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卷(统编版2024新教材)

2025-03-12 七年级下册 0 869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单元测试卷+期中卷+期末卷(统编版2024)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单元测试卷+期中卷+期末卷(统编版2024):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统编版)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材料中隋文帝“卓然出于后世者”的突出贡献是(    )

A.开创皇帝制度                                     B.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C.开通了大运河                                     D.实现国家重新统一

2.小历同学在游览完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后,对隋朝二世而亡产生了疑惑,为此搜集到了如下描述隋炀帝统治的资料,据此可知隋炀帝“身丧国灭”的原因是(    )

(炀帝)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身丧国灭,实自取之。——杜佑《通典》

A.经济萧条          B.战乱不断               C.统治残暴               D.人口锐减

3.“千古大运河,日日千帆过。船运南北货,舟载八方客。京畿品稻米,余杭尝面馍。北地唱吴歌,江南奏鼓乐。”材料反映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推动了隋朝完成统一                           B.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C.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D.大大加速隋朝灭亡的进程

4.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材料中的“制度”(    )

A.以门第为主要参考标准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削弱了皇帝权力

5.唐朝,一个值得我们骄傲并深入探究的时代。它在隋末的废墟上昂扬勃兴,为中国人绘制了一幅恢宏壮丽的历史画卷。下列有关唐朝建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618年建立       B.都城是长安           C.唐太宗李世民建立 D.完善三省六部制

6.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为此他(    )

A.减省刑法,并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负担

B.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C.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权

D.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

7.《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郭沫若评价武则天时说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自己在死后留下无字碑,“千秋功过,任人评说”。武则天在历史上有很大争议,那么,史学家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创立殿试制度                                     D.执政时期任用酷吏,滥杀无辜

8.某同学用下图概括唐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图中“?”处在位的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图中的“?”处应填充的是(    )

A.唐太宗             B.李渊                      C.唐玄宗                   D.唐高宗

9.“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中描述的灌溉工具所使用的动力是(    )

A.畜力                 B.风力                      C.人力                      D.水力

10.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了(   )

A.铁农具是发展农业的基础                  B.中国古代重视农业生产

C.铁犁牛耕可提高生产效率                  D.技术改进优化生产方式

11.在研究唐朝历史时,“诗史互证”是一种常用方法。以下能印证制瓷手工业成就的是(    )

A.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    B.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C.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D.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12.唐都长安约有百万人口,其中有来自中亚、波斯、大食、新罗等地的商人、使节、留学生数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开设货栈,买卖货物。这反映出(      )

A.唐朝政治制度完备                            B.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

C.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D.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

13.学者吕思勉认为:“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他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遭到严重削弱                     B.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地方完全脱离中央管控                      D.边疆军事力量强大

14.下图形势出现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A.藩镇割据           B.重文轻武          C.黄巢起义               D.宦官专权

15.张艺谋导演曾借用诗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一句作为影片名。这首诗的作者曾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了政权。他率领的起义(    )

A.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B.使唐王朝由盛转衰

C.给唐朝以致命打击                             D.形成文官统兵的局面

16.唐人陈陶在《陇西行》中说:“自从贵主(指文成公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说明文成公主入藏(    )

A.使吐蕃统一了青藏高原                     B.促进了民族交流与交融

C.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                      D.使唐蕃订立了友好盟约

17.陈寅恪先生认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据此可知,“新机重启”得益于(   )

A.民族交融        B.文化发展               C.疆域扩大               D.制度创新

18.阅读书籍需要关注目录,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如下图目录的内容主旨是(    )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少数民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A.开放的对外关系                                B.开明的民族政策

C.繁荣的封建经济                                D.多元的对外交往

19.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唐朝时,日本派出的使节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日本多次派遣使节的目的是(    )

A.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B.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C.加强两国的友谊                                D.求取佛经

20.下图为两枚古钱币,分别是唐朝的“开元通宝”(始铸于621年)、日本的“和同开珎”(始铸于708年)。从中得出的错误结论是(   )

A.两者都是圆形方孔钱

B.两者上面都有汉字

C.说明唐文化对日本影响深远

D.说明新罗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

21.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唐朝的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以上史实表明唐朝(      )

A.重视民族交融 B.实行开放政策        C.意图控制新罗 D.交往国家单一

22.下列图片是某校学生为历史长廊新一期展览寻找的插图,展览主题是唐朝时期的中外交往。符合本主题的插图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李白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展现出的诗歌特色为(    )

A.抒发进取精神 B.诗风淳朴厚重        C.直面社会现实        D.浪漫主义情怀

2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时代,被人们称为“诗史”。这位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鉴真

25.七年级(2)班同学们开展项目化学习,下面是他们展示的汇报内容。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主题:_____________

欣赏《颜氏家庙碑》,领略唐朝书法魅力吟诵《全唐诗》,回顾唐朝诗坛气象

赏析《送子天王图》,感受唐朝绘画风格

A.民族交流,开放包容                         B.经济繁荣,贸易繁盛

C.多彩文艺,华彩复现                         D.世界枢纽,万国来朝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1分,共35分)

26.墨墨同学进行了隋朝的专题学习,请你参与其中,探究历史。(12分)

【千秋伟业】

材料一

【伟大创举】

材料二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有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勃兴速亡】

材料三   隋炀帝死后,被葬在扬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诗人罗隐在一诗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图中A、B、C分别是哪几个城市?大运河的开通起了什么作用?(5分)

(2)这种制度是什么制度?它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3)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当代执政者哪些启示?(4分)

27.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其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依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太宗时期的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唐太宗时期敢于进谏著名大臣是谁?(2分)

材料二   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一系列改革:……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依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玄宗前期重用贤臣名称?(一位即可)唐朝进入鼎盛时期被称为什么?依据材料一、二,列举唐朝兴盛的原因?(一项即可)(3分)

材料三   唐朝时期,……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都城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店铺林立。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材料三反映唐朝时期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朝都城的名称?(2分)

材料四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4)依据材料四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我国唐朝主要的文学形式是什么?被誉为“诗圣”的唐朝著名诗人的名称?(2分)

材料五   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5)依据材料五概括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写出唐朝时期与印度交往的著名事例。(2分)

(6)综上所述表明了唐朝时期社会发展最显著特点是什么?(1分)

28.很多古代的诗词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能够帮助我们多角度地认识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唐)李商隐《隋宫》

材料二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三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唐)罗隐《炀帝陵》

(1)以上三则材料都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位“君王”的事?据材料一二,分析这位“君王”落得材料三下场的原因是什么? (2分)

材料四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2)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诗中描述的是哪一著名盛世?当时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3分)

材料五: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唐)杜甫《无家别》

(3)材料五中的“世乱”具体指什么史实?“世乱”给唐朝社会带来什么危害? (2分)

材料六:唐代的对外开放是多方位的……对外文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所谓“大出”是指唐代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所谓“大进”是指唐代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

——张国刚《唐代对外开放的回视与审思》

(4)根据材料六,归纳出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代对外开放的史实。这两例唐代对外开放的史实产生了什么共同影响?(4分)

…………

参考答案

1. D

【解析】据材料隋文帝“卓然出于后世者”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开创皇帝制度的是秦始皇,排除A项;材料强调隋文帝“卓然出于后世者”是隋的统一,但其与促进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排除C项。故选D项。

2. C

【解析】本题考查隋朝灭亡的原因。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每月役丁二百万人”“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的灭亡是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他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大型工程,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经济萧条、战乱不断和人口锐减,排除A、B、D三项。故选C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七年级下册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卷(统编版2024新教材) https://www.0516ds.com/97260.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