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选择题专项训练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1953年《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这样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吹响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号角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公私合营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 )
A.继续推行土地改革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重点在发展手工业 D.主要发展轻工业
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并投产的项目有( )
①沈阳第一机床厂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③武汉长江大桥 ④上海宝山钢铁总厂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据统计,1952年我国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在沿海各省,“一五计划”期间的重大工业投资项目中,东北占44.3%,中部地区占32.9%,西北地区占20%。这说明“一五计划”( )
A.使得我国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导致我国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C.改变了工业地区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D.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
5.假如你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工人,你可能会做的事情是( )
A.修建青藏铁路 B.参加抗美援朝
C.学习汽修技术 D.以雷锋为榜样
6.新中国在1953年进入了计划经济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新阶段。此阶段的建设和改造是为了( )
A.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C.保障抗美援朝的胜利 D.适应工业化建设需要
7.下图名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建设我们的祖国”的宣传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农民渴望土改的迫切心情
B.反映了人民参与改革的积极态度
C.充分借助外援开展工业化建设
D.集中主要力量发展运输业
8.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人口流动高峰出现在1952-1957年,城市职工的人数从1603万增加到3101万,当时东北三省成为主要的人口迁移目的地。上述人口流动( )
A.适应了土地改革的需要 B.加快了农业集体化进程
C.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有力支援了工业化建设
9.初教一5飞机试飞成功,这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由修理阶段跨人制造阶段;1956年9月,国产B2一34中型坦克发动机问世,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坦克发动机的历史。对这一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一五计划,工业起步
C.土地改革,保障民生 D.武器研发,军事强国
10.如图漫画题为《敬祝进步》(缪印堂):骑自行车身着“1953”工作服的劳动者,将写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接力棒,交给骑摩托身着“1954”工作服的劳动者。该漫画反映了( )
《敬祝进步》(缪印堂)
1954年说:“你好啊,你的任务超额完成啦!”
1954年说:“哈!我相信你!”
A.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B.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信心
C.封建土地制度废除后的喜悦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1.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学生在总学生中的占比。比值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 1949 | 1953 | 1956 |
文科学生占比 | 33.10% | 14.90% | 9% |
A.捍卫国家安全 B.适应工业化发展
C.教育体制改革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2.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称赞它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它的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若是当年的报刊头条有刊载,我们可以在网上检索的时间是( )
A.1950年 B.1953年 C.1957年 D.1949年
13.“十四五”规划是2021—202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一五”计划的工业成就的是( )
A.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C.沈阳第一机床厂 D.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
14.下图为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情景,这次大会( )
A.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C.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D.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15.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属于我国哪方面的建设成就( )
A.民主政治 B.基础设施 C.国防装备 D.文化教育
16.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7.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该报告体现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社会主义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8.“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最深刻社会变革”指的是(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 D.改革开放
19.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第二步”基本实现是在( )
A.建立新中国后 B.开展土地改革后
C.进行抗美援朝后 D.完成三大改造后
20.同学们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美术”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搜集到一本1953年出版的连环画,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如图是连环画的封面,书名中的“社”指的是( )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户的生产组织
21.“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歌谣反映的史实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土地改革运动 D.三大改造完成
22.关于三大改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三大改造指的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三大改造中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都实行走合作化道路
C.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3.下图反映了某一时期我国公有制、私有制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24.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法是( )
A.全面私有化 B.和平赎买 C.强制没收 D.强制购买
25.在中国百年现代化历程中,私营企业在1956年集体消亡,这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原因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B.全国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D.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
26.下面表格反映了我国20世纪50年代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比例,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国民收入(%) | 商业零售(%) | 工业产值(%) | |
公有制经济 | 92.9 | 95.8 | 100 |
私有制经济 | 7.1 | 4.2 | 0 |
A.新中国成立 B.抗美援朝胜利 C.三大改造完成 D.一五计划完成
27.“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过渡的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地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实现了“和平过渡”,被称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的是( )
A.实行股份制 B.廉价收购 C.无偿没收 D.赎买政策
28.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1950—1952年土地改革 | 土地公有制建立 |
B | 1953—1957年“一五”计划 | 优先发展农业 |
C | 1953—1956年三大改造 | 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
D | 1956年中共八大 |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A.A B.B C.C D.D
29.小明搜集到“杭州市海悦火柴生产合作社”和“公私合营后的永固机械制造厂”两枚纪念章,可知这两枚纪念章都见证了我国( )
A.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B.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
C.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D.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
30.据统计,在1949—1956年期间《人民日报》曾出现少量的招聘、招工广告,但1956年后这类广告基本消失。这一变化是缘于( )
A.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城市发展进程缓慢 D.工业建设超额完成
31.下图反映了我国某时期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由此推知( )
A.标志着我国进入历史新纪元 B.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仍未成功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32.某药店公私合营后,1949年到1959年10年间,该店的职工从194人增加到540人,其中460多人是纯工人,生产总值也从1948年的16万元增加到了1959年的1251万元。这反映了公私合营( )
A.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D.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3.1956年新年伊始,北京市长彭真欣然宣布:“我们的首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了。”彭真市长基于怎样的史事判断北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了( )
A.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展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34.“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其中“大会”指的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中共七大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中共八大
35.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 )
A.提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B.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C.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D.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36.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一历史时期的宣传画,它反映的指导思想与下列哪一口号一致( )
A.备战、备荒、为人民 B.抓革命,促生产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37.史料是指可以作为研究或讨论史实根据的资料,但并非所有史料都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历史。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学会辨别史料真伪,去伪求真。根据所学知识,1958—1961年期间中国出现的真实场景应是( )
A.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B.“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
C.没有翅膀要飞天,不坐飞机坐火箭,莫说指标能实现,白云也能摘几片
D.良田荒,薯叶枯,青壮炼钢去,童叟田间忙
38.《大豆过江》中有诗云:“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自豆类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这种现象有可能出现在( )
A.国民经济恢复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39.人民公社集体生产组织下的劳动时间与收入之间几乎没有多少关联性,或者说在大规模组织的生产中,一个人所挣得的工分数与其付出的劳动时间有直接关系,但与其努力程度的关联则很小。这表明( )
A.农业生产监督与计量成本高昂 B.理想化制度设计导致公社运行效率低
C.多劳多得分配方案得以贯彻落实 D.公社体制点燃了民众的理想主义激情
40.对联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它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某地有这样一副对联:“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此对联最早应该写于( )
A.20世纪50年代末 B.20世纪60年代末
C.20世纪70年代初 D.21世纪初
41.下表中我国农业产量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项目 | 1957年 | 1960年 | 下降(%) |
粮食(亿公斤) | 1950.5 | 1435 | 26.4 |
棉花(万担) | 3280 | 2126 | 35.2 |
A.抗美援朝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D.“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42.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提出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61年,中共中央又开始调整国民经济。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急于求成 B.忽视规律 C.解放思想 D.实事求是
43.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克服困难,中共中央全面调整国民经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出现了通货膨胀的局面 B.迅速改变了经济落后的面貌
C.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 D.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44.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指出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文化大革命”
45.为了打出新中国第一口油井,他连续几天几夜奋战在井场没有回来,乡亲们感慨地说:“真是铁人啊!”从此,“铁人”的名字传遍了油田,并响彻全中国。“他”指的是( )
A.焦裕禄 B.袁隆平 C.王进喜 D.邓稼先
46.“您勇挑重担奔赴穷县兰考。黄河故道,风沙弥漫……(您)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找到了全县治理的良策。”以上歌词中的“您”应是( )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雷锋 D.邓稼先
47.“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 被污蔑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并被非法监禁,迫害致死。这惨痛的教训启示我们必须( )
A.要彻底消灭资产阶级 B.注重国民经济发展
C.加强民主和法治建设 D.要繁荣文化艺术事业
48.口号是历史的浓缩,从口号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个真实的历史。“打倒一切”“造反有理”“停工闹革命”这类口号出现在( )
A.三大改造时期 B.改革开放时期 C.“一五”计划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49.姓名不仅是一个人的符号,而且能折射出一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如肖红卫、洪建国、齐援朝、毕超美等具有时代烙印的名字。这些名字中年龄最小的可能是( )
A.肖红卫 B.洪建国 C.齐援朝 D.毕超美
50.“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较大起伏,但许多尖端技术,在艰难中仍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原因是( )
A.苏联的技术援助 B.经济的迅速发展
C.国家力量的凝聚 D.对外交往的扩大
…………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1953年”“工业化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3年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B项正确;土地改革的时间是1950年,排除A项;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C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1978年召开,排除D项。故选B项。
2.B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