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6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统编版 2024)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2年,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出土了一具较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是迄今改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之一,证实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这说明“郧县人”化石出土是( )
A.认识史前社会的依据 B.证实神话传说的史料
C.探究原始农耕的钥匙 D.开始父系氏族的标志
2.2022年9月在太原举办第二届后稷论坛的主题是“探源农耕文明,推动乡村振兴”。以下史料可以论证中国原始农业起源的是( )
A.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玉壁 D.山顶洞人遗址发现头骨
3.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均发现了表明阶级分化的宫殿、象征权力的玉器或者象征尊贵的礼器。这些现象集中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 )
A.能够建造干栏式房屋 B.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C.形成统一的崇拜对象 D.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4.仔细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镐京与曲阜的关系是( )
A.王都与郡府 B.都是郡府
C.王都与封国都邑 D.都是封国的都邑
5.在江苏、湖南等地的春秋时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些人工冶炼的生产工具。它们是以上高温冶炼的产物,其冶炼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为。这类工具的出现表明( )
A.我国早期国家开始形成 B.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七国之间兼并战争激烈 D.变法推动分封制的瓦解
6.读《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既是“春秋霸主”,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 )
A.①②④ B.④⑥⑦ C.③⑤⑥ D.①②③
7.小华同学在梳理某一史实时,制作了如下表格,据此判断这一史实( )
政治 |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 |
经济 |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
军事 |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
A.使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B.促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
C.使东汉出现比较安定局面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8.下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
儒家 |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墨家 | “兼爱”,爱无差别等级 | |
法家 | “尚法”,依法治国 |
A.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B.导致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C.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9.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纵目青铜面具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物而引起广泛关注。该遗址其实也发现了如青铜尊、青铜鼎、玉璋、玉琮、玉璧等与黄河流域一致的文物,而浙江良渚遗址也曾出土了与之造型相似的玉琮。以上现象说明( )
A.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B.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C.审美观念趋向同一 D.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10.对下列史料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一手史料、可信度极高 B.可作为评价第一位封建皇帝的重要证据
C.均可实证秦始皇是著名暴君 D.材料反映的史实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
11.《过秦论》中描述:“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
A.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 B.外族侵略与战争频繁
C.秦朝的残暴统治 D.经济崩溃与财政困难
12.《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说明汉初( )
A.吸取教训休养生息 B.经济发展达到鼎盛
C.君主专制矛盾激化 D.政治制度日趋完备
13.王红开展研究性学习准备了下列图片,这组图片反映了她学习的主题为( )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4.“公元前119年的这场战役,采取了车防骑攻和远距离大兵团迂回敌深远后方的全新战术,基本打垮了匈奴,使匈奴单于从此不敢在漠南立王庭。”这场战役( )
A.发生在“文景之治”时期 B.指挥者是霍去病、卫青
C.彻底消灭了匈奴势力 D.形成了汉朝和匈奴对峙的局面
15.《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主要原因是( )
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东汉后期朝政日益腐败引起人民广泛不满
C.张角善于发动鼓动人民,起义军向心力强
D.黄巾起义是一次有组织、准备的农民起义
16.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下列出土的汉代文物反映了( )
A.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B.罗马帝国丝织技术领先全世界
C.罗马帝国冶炼技术远高于中国 D.汉代农业技术领先于全世界
17.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担负着除病济世、造福百姓的重任,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相关人物、事件、意义搭配正确的是( )
选项 | 人物 | 事件 | 意义 |
A | 黄帝 | 编定《黄帝内经》 | 打败蚩尤部落,逐渐形成华夏族 |
B | 张仲景 | 写成《伤寒杂病论》 | 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
C | 华佗 | 发明“麻沸散” | 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
D | 李时珍 | 发展了“治未病”思想 |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
A.A B.B C.C D.D
18.下列示意图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们具有的相同功能是( )
A.运输 B.防洪 C.水运 D.灌溉
19.在甘肃河西地区,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彩绘画像砖,这些彩绘画像砖,造型鲜活,题材丰富,栩栩如生地为我们展示了魏晋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下列画像砖及简介信息反映出( )
A.农耕已成为当地的主要生产方式 B.当地人民生活样貌已与汉族无异
C.河西地区高超的传统绘画艺术 D.该地生产生活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20.李红同学在历史笔记中整理了东汉末年的两次著名战役。其中①处应为( )
战役 | 时间 | 交战双方 | 结果 | 意义 |
官渡之战 | 200年 | 曹操——袁绍 | 曹操以少胜多 | 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
① | 208年 | 曹操——孙刘联军 |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
A.涿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1.“食肉饮酪”是草原游牧民族的饮食特征。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鲜有饮酪者。但据《齐民要术》记载,北魏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乳酪生产加工技术,民间饮酪风气兴起。这一变化说明( )
A.北方民族交融进一步加深 B.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不断汉化
C.中原畜牧业发展十分迅速 D.《齐民要术》是北朝畜牧业专著
2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中①②对应的内容是( )
A.吴、东晋 B.金、北魏 C.吴、南宋 D.辽、南宋
23.《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地区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的重视 B.民族交融 C.政治中心南移 D.北民南迁
24.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洛阳在这一时期发生巨变的原因是( )
A.西晋结束了分裂 B.南朝经济发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北方民族内迁
25.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说明贾思勰强调( )
A.农业生产要注重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B.农业生产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劳作
C.农业生产与商品生产相结合,共同发展
D.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勿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共35分)
26.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系统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具有独特的属性、内涵和发展路径。下面是七年级同学以“考古探寻中华文明之源”为主题开展的项目化学习成果展板,请你完成展板中的问题。(10分)
展板一 【地图中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 ||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右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①____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位于②_____处,并简述其研究价值。(①②处填写右图中字母即可)(4分) | ||
展板二 【文物中探寻我国万年文化史】 | ||
图一 | 图二 | 图三 |
(2)根据图一、图二、图三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断出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怎样的生产生活状况?(3分) | ||
展板三 【文字中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 ||
良渚古城遗址 | 陶寺都城遗址 | 二里头遗址 |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等。 |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3800-35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 |
(3)材料所描述的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之处?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3分) |
27.制度的创新促进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摘编自《史记·五帝本纪》
(1)根据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指出当时社会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材料二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中所示是我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等级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等级制度的分封依据是什么?(3分)
材料三 皇帝将国家一切权力——司法、立法、行政各种大权,皆操在一人手中,成为独裁君主。由于权力集中于皇帝,“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就成为专制主义的另一个特点。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秦朝权力高度集中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的制度。简述该制度的影响是什么?(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政治制度变化发展的认识。(2分)
28.人类对文明的追求既需要推陈出新,也需要薪火相传,下面是七年级某班同学以“文明之光”为主题设计的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活动一 【制度开创——发展政治文明】
材料一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据《史记·主父偃传》
活动二 【江南开发——见证经济文明】
材料二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据《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据《宋书》
活动三 【移风易俗——彰显中华文明】
材料四 一组北魏时期的文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面对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采取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对比一下,《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3)材料四中文物1与文物2见证了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的哪些措施?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4分)
…………
参考答案
1. A
【解析】据题干“2022年,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出土了一具较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是迄今改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之一,证实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这说明“郧县人”化石出土是认识史前社会的依据,A项正确;题干中“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不是神话传说,是实物史料,因此证实神话传说的史料说法错误,排除B项;探究原始农耕的钥匙与题意不符,“郧县人”时期距今100万年,原始农耕时期约七八千年,排除C项;“郧县人”大致距今100万年,父系氏族约公元前4000年,开始父系氏族的标志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