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学业质量监测
八年级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
第Ⅰ卷每小题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
1.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50年10月上半月多次召开会议,毛泽东指出:“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上述积极政策”是指( )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C.一五计划 D.三大改造
2.1951年5月3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人民民主专政在农村中生了根》,文中写道:“刚分到田地的农民晚上兴奋得连睡觉都睡不好,半夜要起来好几次,出门去看看他新分得的插着小红旗的田。从心坎里高兴出来!”由此可知,“人民民主专政在农村中生根”主要得益于( )
A.《共同纲领》的颁行 B.土地改革运动的实施
C.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 D.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
3.“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作用
4.新中国成立后,召开了一系列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会议。下列各项中,属于右图所示会议主要成果的是( )
A.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 B.通过了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决议
C.制定了首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作出了工作重心转移的伟大决策
5.《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载:“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它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这段材料评述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一国两制”构想
6.1964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某试验现场发贺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这一贸电是为了祝贺(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D.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升空
7.自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的二十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这些成就包括( )
①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②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大寨原是山西省的一个贫穷小山村。新中国建立后,大寨人民开山凿坡,修造梯田,粮食亩产增长了七倍。1963 年,当地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带领社员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其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英勇顽强,舍生忘死
C.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D.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9.“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这里的 “翁”是指( )
A.邓稼先 B.王淦昌 C.屠呦呦 D.袁隆平
10.流行语言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海、打工、跳槽、经济社会、出国留学等语言迅速流行起来,这反映了我国( )
A.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B.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C.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D.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
11.南通在兴办中外合营企业的过程中贯彻稳中求益的方针,力争办一个成一个,到1987年4月,南通已创办合营企业 29家,共引进外资8300多万美元,在全省名列前茅。这主要得益于南通( )
A.建成首个经济特区 B.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C.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D.兴办了自由贸易区
12.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邓小平于1992年视察南方并发表谈话。邓小平“南方谈话”( )
A.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D.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3.新中国成立后,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取得的成果,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③澳门回归祖国 ④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
14.2001年,中国邮政发行了右侧邮票。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
A.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B.开始建立经济特区
C.对外开放持续深化 D.尝试引入外国资本
15.下表是某同学的复习提纲,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专题较为合理的是( )
提纲 | |
1.中共十五大 | 邓小平理论 |
2.中共十六大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3.中共十八大 | 科学发展观 |
4.中共十九大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A.改革后中国的社会变化 B.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完善
C.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Ⅱ卷(非选择题)
16.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 1952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农业总产值 | 461 | 510 | 535 | 575 | 610 |
———《中国统计年鉴(1983)》
材料二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1)据材料一,概括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的状况。该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所述“农村政策放宽”的内涵是什么?“效果很好”有哪些表现?这种现象最早出现于哪一省份?
(3)综合上述材料,新中国“三农”问题的发展历程给你哪些重要启示?
17.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初步设计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请回答:
(1)建国初期,新中国采取了许多重大决策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请各举军事上和经济上的1则举措加以说明。
参与过新中国首次普选选民登记工作的法学家许崇德曾回忆:拿到选民证后,农民们特别高兴,因为他们第一次在大红色的选民榜上看到自己的名字,觉得非常光荣。更光荣的是,旧社会的受压迫者第一次拥有了选举权这项重要的政治权利,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2)材料所述现象与新中国的哪一项政治制度密切相关?据材料,请指出该政治制度的实质。
在全国人民的生产建设热情空前高涨的1954年4月,鞍钢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等7名全国工业劳动模范向全国总工会发出了“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建议书,促使全国技术革新运动蓬勃兴起。王崇伦创造了万能工具胎,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张明光发明了反围盘,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杜绝职业病和烫伤事故。
(3)材料描述的场景出现于哪一场经济建设运动中?谈谈你从材料中感受到的时代风貌。
…………
参考答案
1.B
【详解】依据题干“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土地改革是满足国内农民的土地要求,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与朝鲜、世界并无直接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抗美援朝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和霸权政策,捍卫了中朝两国的安全,有利于亚洲和世界和平,故B符合题意。一五计划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与朝鲜、世界并无直接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三大改造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革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属于国内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朝鲜、世界并无直接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