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检测卷
第一单元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答题前,请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判断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案,非选择、判断题必须使用黑色墨迹签字笔或钢笔答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5分)请阅读下面文段,按照要求完成任务。
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200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推动了我国的“深探”(地球深层探测)事业,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研发实现弯道超车,完成了跨代飞跃,书写了在地球深层探测领域的传奇,展示了归国科学家至诚报国的风采。2017年1月,他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
(1)(2分)请根据提示,补写对联。
上联:忆往昔,邓稼先鞠躬尽瘁,“两弹”雪国耻
下联:看今朝,黄大年______________,“深探”______________
(2)(1分)上联中的“邓稼先”,即我们曾学过_______写的纪念性文章中的主人公。
(3)(2分)请指出文段中加点词的词性。重大科技成果_______ 年仅58岁_______
2.(7分)班级开展以“走近邓稼先”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4分)【板报设计】从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发射成功,再到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这些都表明我国科技人员在“两弹一星”精神的鼓舞下,科技攻关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请你为以“打开科技之窗”为主题的黑板报设计两个具体的栏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分)【抒发感情】请你以“我想对邓稼先说”为开头抒发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分)下列画线句中有个副词表现力很强,请你把这个词挑出来,并说出要重读的理由。
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邓稼先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我认为应该重读“_______”这个副词,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分)判定下面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1)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
(2)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
(二)阅读(45分)
5.(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a !但当涉猎,见往事 b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 c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①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 d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吾已决 e 。”终遣之。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②闻之,纵奇兵,详③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④之。
(有删改)
【注释】①不将括:不让赵括带兵。②白起:秦国名将。③详:通“佯”,假装。④坑:活埋。
(1)(1分)【甲】文选自《_______》一书。
(2)(2分)下列对加点字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卿今当涂掌事( )
A.应当 B.掌管 C.面对 D.在(某时、某处)
②括母问奢其故( )
A.原因 B.故意 C.计谋 D.因此
(3)(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六个义项:
①困难 ②灾难 ③反驳 ④仇怨 ⑤畏惧 ⑥驱除疫鬼 |
(4)(4分)将“也”“耳”“矣”“乎”“邪”分别填入选文恰当的位置。
a处填:_________ b处填:_________ c处填:_________ d处填:_________ e处填:_________
(5)(3分)【甲】文题目是“孙权劝学”,作者为什么要写鲁肃与吕蒙论议、结友等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分)两篇短文的主人公都有读书的经历,而两人读书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不能走”
①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②浩浩乎!平沙无垠,夏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③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④“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⑤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材料二】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杨利伟
①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②火箭起飞了。
③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④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⑤“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
⑥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⑦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⑧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⑨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⑩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⑪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⑫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节选自《太空一日》)
(1)(2分)阅读两则材料,梳理概括邓稼先和杨利伟遇到的危险情境及其表现。
危险情境 | 表现 | |
邓稼先 | ① | 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
杨利伟 | 飞船起飞时,遭遇共振。 | ② |
(2)(3分)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引用《吊古战场文》,突出了实验环境的恶劣,渲染了悲壮、凄凉的气氛。
B.材料一第④段画线句是杨振宁对当时场景的想象,体现了他对邓稼先的由衷敬佩。
C.材料二中杨利伟在飞行回来后详细描述自己遇险的过程,是为了突出任务的艰巨。
D.两则材料的小标题都既能突出人物的精神,又能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6分)根据提示,赏析句子。
①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赏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3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
臧克家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化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的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⑨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⑩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⑪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⑬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⑭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⑮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⑯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⑱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⑲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⑳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4分)请结合上文内容,完成文章思路图梳理。
①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④_______
(2)(3分)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第③段划线语句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分)赏析下面语句,任选其中一句做批注。
①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分)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方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列三个语段,完成问题。
(一)
①郭永怀是我国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他的科研方向横跨了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当年,他也是美国不想轻易放走的尖端科技人才。
②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大洋彼岸,郭永怀激动万分,恨不得立马就飞回祖国母亲的怀抱。
③1955年7月,郭永怀被聘为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受聘时他就明确表示:“我来贵校是暂时的,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就离开”,“中国是我的祖国,想走的时候就要走”。
④机会终于出现了。1955年8月,中美继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后,美国政府取消了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彼时,让他加入美国国籍的来信不止。当他执意回国时,美国则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给他设置重重障碍,许多朋友也劝他不要放弃大好前程。
⑤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归国的决心。1956年,郭永怀在回国前举行了一次野餐会,聚会上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当着所有朋友的面,将凝聚了自己十几年心血的所有研究成果和资料付之一炬。
⑥妻子李佩看在眼里,痛在心中,但她明白,这是为了避免被美国政府找麻烦。郭永怀安慰她:“没关系,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他们拿不走。”
⑦1956年国庆前夕,郭永怀携妻女回到阔别16年的祖国。
⑧这一天,他们已经等了太久。
(二)
①于敏的科研生涯始于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钻研多年后,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将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了他。从那时起,于敏转向研究氢弹原理,开始了隐姓埋名的28年。
②当时的核大国对氢弹研究绝对保密,造氢弹,我国完全从一张白纸起步。
③由于大型计算机机时非常紧张,为了加快研究,于敏和团队几乎时刻沉浸在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中。1965年9月,上海的“百日会战”最终打破僵局:于敏以超乎寻常的直觉,从大量密密麻麻、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理出头绪,抽丝剥茧,带领团队形成了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设计方案。
④然而,设计方案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地处青海高原,在那里,科研人员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茫茫戈壁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甲】冬天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道路冻得像搓板。于敏的高原反应非常强烈,食无味、觉无眠,从宿舍到办公室只有百米路,有时要歇好几次、吐好几次。即便如此,他仍坚持解决完问题才离开基地。
⑤……
⑥2015年1月,89岁的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满脸谦逊祥和。上一次像这般“抛头露面”,还是1999年,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23位获奖科学家发言。【乙】对于敏而言,他并不习惯这样的场合,在隐姓埋名的那些年里,默默耕耘的他“沉”在深处很自在。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溘:kè,忽然,突然)长逝,享年93岁。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喻思南)
(三)
志愿军战士拼死战斗
①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眼看就要从汽车路上开过去。这支部队的先头连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阻住敌人。一场壮烈的搏斗就开始了。敌人为了逃命,用了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但是,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冈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冈流红了。可是敌人还是要拼死争夺,好使自己的主力不致覆灭。这场激战整整持续了8个小时。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蜂拥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虽然这个连伤亡很大,他们却打死了300多敌人,更重要的,他们使得我们部队的主力赶上来,聚歼了敌人。
②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骨峰战斗,或者叫书堂站战斗。假若需要立纪念碑的话,让我把带火扑敌和用刺刀跟敌人拼死在一起的烈士们的名字记下吧。他们的名字是:王金传、邢玉堂、王文英、熊官全、王金侯、赵锡杰、隋金山、李玉安、丁振岱、张贵生、崔玉亮、李树国。还有一个战士,已经不可能知道他的名字了。让我们的烈士们千载万世永垂不朽吧!这个营的营长向我叙说了以上的情形,他的声调是缓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的。他说在阵地上掩埋烈士的时候,他掉了眼泪。但是,他接着说:“你不要以为我是为他们伤心,不,我是为他们骄傲!我觉得我们的战士太伟大了,太可爱了,我不能不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
③【丙】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来源:谁是最可爱的人 作者:魏巍)
(1(4分)请你根据短文内容,为前两个语段分别取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第一个语段引用郭永怀的话。你能帮忙分析分析作者的用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分)根据括号内的要求,从【甲】【乙】【丙】三处中任选一处进行批注。
①【甲】从修辞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②【乙】“沉”字意蕴深刻,你是如何理解的?
③【丙】请从人称和句式的角度分别说说画线句子的抒情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30分)
9.(30分)按要求写作。
请以“这样的人让我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助手
(1)题目横线处应该填上一个能体现自己情感态度的词语,如“尊敬”“佩服”“感动”“开心”“叹息”“担忧”……(2)“这样的人”可以是熟悉的人,比如家人、邻居、同学,也可以是陌生的人,比如路人、新闻报道中的人;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某一类人。(3)“这样的人”应该是具有某种精神品质或鲜明个性的人。要抓住细节,能写出人物的外在特点,也能写出内在的精神。
要求:(1)写出真情实感;(2)不少于600字;(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4)不得抄袭。
…………
参考答案
1. (1) 赤胆忠心(殚精竭虑) 写传奇(留芳名)
(2)杨振宁
(3) 形容词 副词
【详解】(1)本题考查对联补写。
上联写的是邓稼先的事迹,下联要求写黄大年。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结构要相同,语义要相关,词性要相对。上联中“鞠躬尽瘁”是一个四字词语,概括了邓稼先对国家的贡献,仿照上联,结合材料中“书写了在地球深层探测领域的传奇,展示了归国科学家至诚报国的风采”,下联①空可填“赤胆忠心”“殚精竭虑”等四字词语。上联“两弹雪国耻”写的是邓稼先的功绩,仿照这个格式,下联②空可填“写传奇”或“破难关”“树功勋”“留芳名”“书春秋”等。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