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讲:诗词鉴赏-2023-2024学年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核心考点讲解
发布时间 2024年06月15日
资源编号 78604

第07讲:诗词鉴赏-2023-2024学年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核心考点讲解

2024-06-15 七年级下册 0 903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0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核心考点讲解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核心考点讲解: 第01讲:字音字形-2023-2024学年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核心考点讲解

07讲:诗词鉴赏

考点一:诗词常识

在古诗、词、曲的阅读鉴赏中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题型并不常见。主要考查诗、词、曲的体裁、作家及作品。平时复习时要注意积累。

1.

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1)古体诗。可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四类。《诗经》中四言古诗比较多,它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作有《关雎》《蒹葭》等。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如陶渊明的《饮酒》。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乐府诗一般是杂言,也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最早的乐府诗主要是民歌,如《木兰诗》等。

(2)近体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它分为律诗、绝句两种,均有五言、七言之分。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偶数句要押韵。五言律诗如杜甫的《春望》,七言律诗如崔颢的《黄鹤楼》。绝句每首四句,二、四句要求押韵。五言绝句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七言绝句如杜牧的《泊秦淮》。

2.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一般按字句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按创作风格,可将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婉约派以柳永、姜夔、秦观、李清照为代表。

3.

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到元代就形成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和套数,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为小令。杂剧是可以演出的戏曲,著名的作品有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关汉卿的《窦娥冤》,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王实甫的《西厢记》也非常有名。

考点二:描绘画面

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

这种题型,主要考察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意境的前提是意象,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体味意境,主要靠分析诗歌的意象来完成。诗歌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已固定、明确,如杨柳、孤蓬、浮云多用来表达离愁别情,明月、鸿雁、杜鹃多用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梅、兰、竹、菊多用来表达志趣情操等。营造意境的手法较多,一般来说主要有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描述诗歌的意境特点时一般多用双音节词组合进行概括。如幽深僻远、清幽宁静、雄浑壮阔、雄浑刚健、孤寂凄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恬淡闲适、热爱自然等。

常见题型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2.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3.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题技巧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诗歌所描写的主要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描写的主要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如【典例】中【乙】诗重在细节(近景)的刻画,由下及上,平旷的土地上拔地而起的大洪山直插云霄,山上云雾缭绕中的楼台,近在窗边的雷霆,若隐若现的日月以及寺庙里的大钟,无不彰显出大洪山的高大。

第二步,概括诗歌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所用词语要能恰切地表现形象的特点和诗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之情等。但切忌空洞,回答要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哀伤”。

答题模板

本诗描绘了一幅…(时间)…(地点)…(意境特征)的画面(图景)。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描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调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画面描绘。

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将画面描绘出来即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诗意:萧瑟的秋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示例:秋风吹动树叶,声音萧瑟,在风的吹动下,浩瀚的海洋里洪波滔天,滚滚而来,如有仙人凌风踏浪。)

考点三:赏析名句

古诗词中的名句(关键句或能慨括诗歌主旨),或对全诗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描写生动形象,或揭示作者情感,或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或写景自然,怡人耳目……其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赏析名句试题主要考查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准确理解这些句子,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主旨和结构。

这类题主要考查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感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

赏析名句题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回答:

1.从内容方面考虑,该句主要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或有怎样的寓意;

2.从形式方面思考,从用词特点或表达技巧入手,或是修辞,或是表现手法,或是分析句中的语言特点等。

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请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对诗歌三、四两句加以描绘。

(答案:微风轻拂,水波荡漾,好像色泽莹澈的水晶珠帘轻轻摆动。满架蔷薇,艳丽夺目,整个庭院早已弥漫阵阵清香。

解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理解及画面描绘。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

诗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的意思是:水波荡漾,好像水晶珠帘在微风中吹拂下轻轻摆动,满架蔷薇共性浓郁的香气,充满整个庭院。作答时要抓住“帘动”“微风”“蔷薇”等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池塘水波荡漾,满架蔷薇散发幽香的美好景色作答即可。)

考点四:鉴赏形象

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是诗歌中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它是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载体,只要准确理解诗歌形象,就可进入诗人内心世界,感知其思想情感。可见,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在古诗词鉴赏中地位举足轻重。

古诗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1.鉴赏人物形象的技巧。

一般从以下方面回答:①分析角度,即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②结合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生活环境;③结合人物个性;④结合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要在文段的开头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这一步也可以放在最后作为总括);

②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表现手法,也可以概括出来;

③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2.鉴赏景物形象的技巧。

一般从以下方面回答:

①明确全诗表达的情感;

②抓住景物与情感的融合点;

③紧扣景物的特点;

④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题步骤:

①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3.鉴赏事物形象的技巧。

一般从以下方面回答:

①明确全诗表达的情感;

②抓住事物与情感的关联;

③紧扣事物的特点;

④分析表现手法:象征、拟人、比喻、借代、移情于物、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答题步骤:

①概括总结出诗中所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②结合诗句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等)和环境特点,着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③概括塑造此形象的意义。

例: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怎样的精神风貌?

(答案:不畏艰险,不怕苦难,敢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或登上人生顶峰的伟大抱负)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抓住诗中意象,感知诗歌形象,体会诗歌意境,揣摩诗人情感,在此基础上,仔细品读诗句,理解诗句意思,并结合整首诗歌来分析主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会当”意即“一定要”,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表现出诗人不怕艰难险阻,敢于攀登绝顶,志向远大,具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启诗人敢于挑战,敢于攀登高峰,俯视一切,表现了诗人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0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七年级下册 第07讲:诗词鉴赏-2023-2024学年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核心考点讲解 https://www.0516ds.com/78604.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