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专辑:2023年暑假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预习汇总
13 唐诗五首
《野望》
01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意,背诵课文。
2、品味语言朴素、清新的特点,体会律诗的韵律美。
3、 感悟诗人孤独抑郁的情感。
02 文学常识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贞观初年,因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属山西万荣),故自号“东皋子”。性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其山水田园诗 朴素自然,其诗进而不浅,质而不俗,直率旷达,开创唐诗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
03朗读课文
东皋(ɡāo)/薄暮望,徙倚(xǐ yǐ)/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huī)。
牧人/驱犊(dú)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wēi)。
04 词语注释
原文 | 翻译 | 鉴赏 |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
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
首联:“望”字点题。“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岭披着落日的余晖。 |
颔联: 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秋色”“落晖”这些词充满了浓浓秋意,淡淡伤感。诗人举目四望,山、树都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
猎人骑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
“返”“归”这些充满温情的词在诗人这里,却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都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
举目四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 | “采薇”运用了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诗人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
05 深入解读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写作背景:
诗人于隋大业年间举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扬州六合县丞。简傲嗜酒,屡被弹劾。时天下已乱,遂病还乡,其后浪迹于中原、吴越间。唐初以前有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出为太乐丞弃官归田,躬耕东皋。这首诗作于唐初,诗中流露出诗人避世退隐的意愿。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诗人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冷清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因为仕途的不得志,诗人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可以说这是一首孤独、思念的诗。
06 文章主旨
这首五言律诗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山野秋景图,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和意图归隐的情怀。
《黄鹤楼》
01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理解诗意,感悟诗情。(重点)
2、赏析诗歌平淡质朴的语言。(重点)
3、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难点)
02 文学常识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他二十岁左右中进士,因干谒著名学者李邕,不被赏识,自此“文誉”被毁,有二十年左右时间,多在京城以外做官或当外官的幕僚,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据说李白游黄鹤楼也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03朗读课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qī)/鹦鹉(yīnɡ wǔ)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04 词语注解
原文 | 翻译 | 鉴赏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 | 首联(起):巧用典故,“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仙人驾)黄鹤离去不再返回,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 | 颔联(承):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不再回返,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晴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碧绿的芳草长满鹦鹉洲。 | 颈联(转):转入景物描写,由些虚幻的传说专为眼前所见之景的描写,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对仗工整,富于音韵美。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 尾联(合):点题。日暮思归是人之常情。与上文草木茂盛、山川分明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以乐景衬哀情,渲染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
05 深入解读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
答:水天相接的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伟阔大,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想象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进而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做了铺垫。
2、《黄鹤楼》一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以“愁”字作结,准确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06 文章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见闻和感受,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乡之情。
《使至塞上》
0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诗词音韵美。
2、品味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3、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美;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02 文学常识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边塞诗、山水诗、律诗、绝句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称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代表诗作有《山居秋暝》《相思》《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
03朗读课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pénɡ)/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xiāo)关/逢候骑,都护/在燕(yān)然。
04 词语注解
原文 | 翻译 | 鉴赏 |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
(我)乘一辆车去慰问边关守兵,
出使途中经过居延。 |
首联:“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交代时间及事由。山高路远,衬托诗人孤寂心情 |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
像飘飞的蓬草飘出边塞,
如归雁飞入胡人居住的地方。 |
颔联: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既言事,又写景。 |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
浩瀚的沙漠中,一股烽烟直上云天,
黄河上西沉的落日正圆。 |
颈联:颈联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大”写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出了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直” 一“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大漠的景象,而且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本句是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显露出豁达的情怀。 |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
走到萧关恰好遇到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得知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 尾联:为实写,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战事的频繁。 |
05 深入解读
从多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示例1.构图美: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了景物的基本形态,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浑
示例2.修辞美: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示例3.色彩美: 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流,一股白色孤烟,直上高空,色彩鲜艳、明丽。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06 文章主旨
请结合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唐玄宗命王维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所见所感。
主旨:诗歌叙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渡荆门送别》
01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手法,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02 文学常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03朗读课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04 词语注解
原文 | 翻译 | 鉴赏 |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
(我乘船)远行到荆门山之外,去楚地漫游。 | 首联:交代出蜀的目的,叙事。 |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
山峦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中 | 颔联:从远景、俯视、动景角度来写的。
“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过程真切地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形象生动,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原野,气势磅礴,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充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生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 | 颈联:从近景、仰视的角度写的。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月夜江的平静、美丽。
上句写夜景,描绘了一幅水中映月画。江水平静,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下句写白天,描绘了一幅天边云霞图。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的奇景。 雄伟壮观,想象瑰丽,境界高远,景色美妙。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 |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乘船远游。 |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送”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写故乡水不远万里来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 |
05 深入解读
这首五言律诗课题是《渡荆门送别》,请问,谁为谁送别?
明确: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它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实际上是抒发自己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凸显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06 文章主旨
联系写作背景,说一说本诗表现的主题。
1、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二十五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在旅游途中所作。荆门,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这次从三峡出蜀,坐在船上,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五言律诗。
2、主旨: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钱塘湖春行》
01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
2、品味语言,理解诗的意境;感悟作者情感。
3、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尊重大自然。
02 标题解读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西湖的别称。
春行:春天出游。
题目点明了地点、季节、内容。
03 文学常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唐代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诗魔”、“诗王”之称。他的诗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而为事而作”。
代表长篇叙事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04朗读课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zhuó)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ò)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
参考答案
预习检测
(1)白居易 南朝(南北朝) 六一居士
(2)①都 ②看,回头看(环顾)
(3)①(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美好世界)啊!
②从长夏向下游漂流,总共才18里。清晨出发,日暮便可以回来,
(4)B
(5)D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