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讲 《藤野先生》-2025年新八年级语文暑假预习精品讲义(统编版)
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02日
资源编号 103434

第08讲 《藤野先生》-2025年新八年级语文暑假预习精品讲义(统编版)

2025-08-02 八年级上册 0 725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年新八年级语文暑假预习精品讲义(统编版 新教材)
2025年新八年级语文暑假预习精品讲义(统编版): 第01讲 《三峡》-2025年新八年级语文暑假预习精品讲义(统编版) 第02讲 《答谢...

2025年新八年级语文暑假预习精品讲义

08 《藤野先生》

一、知识积累         

1.文体知识

(1)散文 :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服务,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

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2)回忆性散文

①定义:叙事散文的一种,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阐述、回忆、描写,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②特点:回忆对象与叙事者经历的交织;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

2.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 人。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鲁迅先生以笔为戈,战斗一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3.故事背景:1902年,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鲁迅在仙台学医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时期。这年秋天,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

4.字音字形

挟(xié)    樱(yīng)花   绯(fēi)红   宛(wǎn)如   掌故     落第    呜呼

畸(jī)形     不逊(xùn) 匿(nì)名   诘(jié)责   凄(qī)然    教诲(huì)

油光可鉴(jiàn)  杳(yǎo)无消息    抑扬顿挫(cuò)      正人君子

深恶(wù)痛疾  发髻(jì) 解剖(pōu)    瞥(piē)见

5.词语积累

【绯红】鲜红。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不逊】傲慢无礼。逊,谦虚。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诘责】责问。

【托辞】找借口。

【凄然】形容悲伤。

【瞥见】一眼看见。

【斗乱】飞腾纷乱。

【适值】恰好遇到。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文中指考试不及格。

【油光可鉴】课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正人君子】文中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二.《藤野先生》

1、内容结构

(1)在东京(1—3):清国留学生看樱花、学跳舞,不学无术。

令我厌恶,促使我离开东京,前往仙台,是见到藤野的缘由。

(2)在仙台(4—35)

①去仙台途中见闻:日暮里、水户

日暮里:联想到日暮途穷、内忧外患的祖国,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水户:表达了对朱舜水爱国精神的仰慕,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②初到仙台受优待: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类比:以芦荟、白菜类比自己,在幽默的自嘲中,饱含着弱国弱民的辛酸与隐痛,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为藤野先生的出场作铺垫。

③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

(3)离开仙台(36—38)

①歉意、愧疚:没有给先生寄信和照片

②感激、赞颂: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

高度赞扬了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和对医学事业的热爱,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③怀念、影响 :装订、收藏讲义 ;悬挂照片 ;多写文章。

2、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

(1)初识藤野先生:

①正面描写:外貌、动作、语言,白描手法,传神地勾勒出他认真严谨的性格。

②侧面描写:借留级学生之口写藤野先生“穿衣太模糊”的掌故,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与其教学的一丝不苟形成鲜明对比,有欲扬先抑的效果。

(2)与藤野先生相处:

①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

②纠正解剖图:  严谨和蔼

③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④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3)与藤野先生分别。

①分别原因:鲁迅弃医从文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②惜别 : “我”谎称改学生物学 ;先生赠照片、题字。

3、双线结构

(1)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2)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4、人物描写

(1)人物形象:

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②“我”: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对东京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厌恶;去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印象;初到仙台受优待的敏感;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中的激愤;决定弃医从文报效祖国。

(2)人物描写

*刻画人物的一般方法:

①选取典型事件;                        ②抓住人物特点;

③正面描写人物(外、语、动、心、神)    ④侧面烘托人物。

①添改讲义:细节描写,细致具体地写出了藤野先生教学认真,关心学生的特点,表现了他没有民族偏见、为人正直的品质。“连”表达了我的意外、吃惊、不安和感激。

②纠正解剖图:语言、神态描写,藤野先生语气委婉,但要求严格,表现了他严而有度、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可惜”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惋惜和自责之情,与上文的感激呼应,交织着对藤野先生由衷的钦佩之情。

③匿名信事件与看电影事件:正面表现藤野对鲁迅的无私帮助;

与爱国青年的行为作对比,侧面表现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④惜别:侧面表现藤野先生的真诚关心让“我”不忍说出真实原因;

正面表现藤野先生的真诚关心。

5、主题思想:本文回忆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以及作者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认真负责,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反映出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

6、语言特点

(1)幽默讽刺的反语。

①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对“清国留学生”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表现了他们思想空虚、庸俗麻木的本质,表达了作者的极端厌恶之情。

②“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这里“精通时事”是反语,这些人“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③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爱国青年”是反语,指的是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自私狭隘、狂妄自大的日本青年。

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

“所以”强调日本学生思维逻辑的荒谬,表达了作者自尊心受到伤害后的愤慨之情。尾句运用反语,写出了作者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心情。

⑤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正人君子”是反语,指的是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2)深刻的含义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也无怪他们疑惑。

帝国主义者把弱国的人看作低能儿。而日本“爱国青年”用这个反动观点看待中国留学生,便认为考试及格的鲁迅一定不是靠自己的能力。

中国当时确实是弱国,但这并不能说明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中国人都是低能儿。“弱国”与“低能”并无必然联系,其逻辑是十分荒谬的。作者这样写,体现了极端愤慨的情感。

②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偏”字一方面写出当时作为弱国国民的中国人处境的悲惨,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作者对中国国民的愚昧的批判态度。“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或旁观者。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爱国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可想而知。

(3)善用白描手法

①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鲁迅先生擅长运用白描手法写人记事,往往抓住人物或场景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便极为传神,如上段话中,作者便抓住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须”“挟着书”“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等显著特征来刻画他。

②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对外貌、动作的细节描写,比喻、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清国留学生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不学无术、不求上进的行为的厌恶和讽刺。

教材习题01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解题方法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概括文中的典型事件,体会本文用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材习题02

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解题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以及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教材习题03

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解题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叙事结构,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考点一 通过关键词理解情感

1.文章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考点二 分析段落的作用

2.选文在全文内容、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①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考点三 语言理解与赏析

3.鲁迅先生善用“曲笔”,即用委婉含蓄的笔触表达言外之意。请结合第⑤段画线句子,评析鲁迅先生“曲笔”的反语效果。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

参考答案

1. “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的御用文人。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分明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详解】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与作者情感的理解。

“正人君子”是反语,指的是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的御用文人,他们自认为自己是“正人君子”;再结合鲁迅先生从日本弃医后的人生经历,以及文中的“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我们可知这里的“良心发现”指的是作者在想偷懒时,思想又受到触动,重新鼓起与敌人斗争的力量与勇气,继续拿起笔来写文章,与反动势力作战。“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句话表现出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对敌人的痛恨之情,表现了作者誓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上册 第08讲 《藤野先生》-2025年新八年级语文暑假预习精品讲义(统编版) https://www.0516ds.com/103434.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