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年新八年级语文暑假预习精品讲义
第10讲 《红星照耀中国》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1905.7—1972.2):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
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2、写作背景: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为《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3、作品概述: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曾易名 为《西行漫记》,于1937年10月在伦敦首次出版,于1938 年2月首次出版中文版 。
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 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 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 红军将领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 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 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 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红区党组织、各种文件、 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
二.文体特点
1、纪实作品:真实——“用事实说话”
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
《红星照耀中国》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是当时“红色中国”正在发生着的“事实”,而在今天读者看来则是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这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搜集了大量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作为经典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既具有史料价值,又具有文学价值。它写的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有史料价值;它语言质朴无华又形象传神,叙事手法巧妙,具有“文学性”,具有文学价值。
2、阅读策略: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1)利用序言、目录,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作者用他耳闻目睹的共产党人及红军、苏区的真实情况,力求解开“红色中国”这个谜。
(2)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红星照耀中国》实际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二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与此相关的内容重点有两个:一是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二是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阅读这部作品,要理清这两个不同层面的事实,可以边读边做摘记,写提要。
(3)把握作品中的“事实”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
阅读纪实作品,要善于体会和辨别作者对于事实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作者斯诺出发前“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他是带着疑虑出发去采访的,但采访结束后,他形成了自己的观点,预言“红色中国”最后一定会获得胜利,可以说是事实改变和说服了他。
(4)阅读纪实作品,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应该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其次要学习作者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求真相的可贵勇气。还要善于参考相关资料(如历史课本及其他记录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历史的纪实作品),并联系当今的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
三.主要内容
1、内容概括(四个方面):
(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3)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
(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2、章节概括
第一章 探寻红色中国:讲述作者对红色世界的好奇,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的秘密。并且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成与共产党达成一致抗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第二章 去红都的道路:讲述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并讲述了国民党通过“民团”这一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介绍了周恩来及贺龙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介绍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们因为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而参加红军的故事。
第三章 在保安: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谈到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建。介绍了红军大学开展的各项课程以及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化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
第五章 长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着重记叙了第五次大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原等艰难英勇的事迹。
第六章 红星在西北:讲述了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和西北大灾荒以及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介绍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面的政策。
第七章 去前线的路上:讲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
第八章 同红军在一起:讲述了作者深入到真正的红军内部,认识到他们年轻、精神饱满、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装备出色、政治觉悟高,才使得他们成为铁打的军队。同时讲述了促使司令员彭德怀走上革命道路的悲惨童年,以及他独特的个人魅力。还有红军采用游击战术的原因和策略以及红军战士健康丰富的生活。
第九章 同红军在一起(续):记录了共产党军事领导人徐海东的人生历程以及中国残酷的阶级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杀戮和苦难。讲述共产党团结回族人民抵抗压迫者的策略。
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讲述红色中国的少年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代表着中国的希望,讲述共产党为建立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领导人朱德极其杰出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
第十一章 回到保安:讲述了在敌人封锁下的保安地区,红军丰富多彩的生活。讲述了俄国对于红色中国的影响以及德国顾问李德指挥作战时出现的失误及原因。
第十二章 又是白色世界:详细记述了“西安事变”的具体经过、结果,以及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并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的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
四.人物形象
1.毛泽东
(1)主要事件:光着头与农民交谈,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居住条件简陋,毛泽东的饮食习惯,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时刻充满活力,年轻时走遍他的家乡湖南全省。
(2)形象:他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中国人,双目炯炯有神,鼻梁很高,给人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
成长时期:富有反抗性,善于通过斗争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好学进取,有恒心毅力;善于思考,有质疑精神。
成熟时期:质朴纯真,生活简朴;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精力过人,身体素质好;一丝不苟,有魄力,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同时也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领导者。
(3)经历他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在家乡韶山六所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1914年秋季,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2.朱德
(1)主要事件:在长征中带领四方面军在川西北进行艰苦斗争并最终率部抵达陕北,与部下同甘共苦。
(2)形象:沉默谦虚、爱护部下、天性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大勇大智、爱党爱民,是一位为革命甘愿丢弃个人财富和地位的共产党人,同时还是一位作战经验丰富的杰出军事家。
(3)经历: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1909年初到昆明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武装起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3.周恩来
(1)主要事件:同作者讲英语,陪作者在乡间小路行走,居住条件简陋,亲自动手为作者制定旅行计划,参加革命的过程
(2)形象: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细心热情,善于计划,生活朴素,充满活力。
(3)经历: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从小就表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但他在民族觉醒的时期里受的教育,使他的兴趣从文学转到别的地方去了。第一次革命以后,周恩来便被卷到社会革命运动中去。他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1919年学生运动中,他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后来他去了法国,回国后与孙中山会和,准备发动国民革命。并于26岁被任命为著名黄埔军校的秘书。1925年进行了北伐,1927年以后蒋介石发动了他自己的右派政变,开始杀害激进分子,周恩来被列入头号黑名单。几经周折,1931年后他终于“闯破封锁”,加入红色队伍。
…………
参考答案
1.团结一心,同甘共苦,军民融洽,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考查对名著的分析与理解。
结合材料内容来分析。材料一“朱德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写出红军领导人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深受爱戴;材料二红军对待百姓很好,帮助穷人,救中国,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材料三表现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等。这些都是预言的依据。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