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23年暑假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预习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29日
资源编号 53732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23年暑假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预习

2023-07-13 八年级上册 0 1,389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专辑:2023年暑假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预习汇总

23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01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重点)

2.通过反复诵读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难点)

3.结合实际体会“人和”和“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02 文学常识

1、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南宋朱熹将《孟子》、《大学》、《论语》、《中庸》并称为“四书”。

03朗读课文

(1)读准下列字音

①七里之 ( guō   )              ②米非不多也 ( sù )

民不以封疆之界 ( yù   )       ④亲戚之(  pàn  )

(2)读对重点语句停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04词语注解

原文 译文 重点字词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池:护城河。兵革:武器。

米粟:指粮食。委:放弃。

去:离开。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故:因此,所以。 域:限制,名词用作动词。固:巩固。威:

震慑。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得道:行仁政。者:……的人。

寡:少。至:极点。

畔:同“叛”,背叛。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戚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胜利。 以:凭借。顺:顺从。

05 内容详解

1.本文思路:

第一层(开头一句):摆出观点,提挈全文。

第二层(从“三里之城”到“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三层(从“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到最后“战必胜矣”。):在前两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普遍意义。

【分析】 本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注解】运用顶针,指出决定战争的三要素:天时、地理、人和。并指出任何的重要性。提出中心论点。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注解】“三里”“七里”运用数字说明城池很小,“环而攻之”说明攻方实力强大,占有天时。从攻方角度说明天时不如地利的道理。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注解】运用排比句,双重否定,说明兵精粮足,却失败了。从守方角度,阐明“地利不如人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注解】运用排比否定句,从反面强调在战争中“人和”的重要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注解】由“战争”拓展到“国家”,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得到“人和”的重要性。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解】进一步论证施行“仁政”的结果。深化中心论点。

06 文章主旨

本文主要阐述“人和”对战争的决定作用,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从而阐明施认证的重要性。

07 深入解读

1、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家和万事兴。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

08词语积累

【实词】

1、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 同  叛,背叛。

2、古今异义

七里之郭  郭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池非不深也  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委而去之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3、一词多义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的地理形势,名词。
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器,名词。

 

三里之城:内城,名词。
城非不高也:城墙,名词。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2)形容词用作动词: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慑。

5、句式

判断句式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者,……也表判断。)

【虚词】

1、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  (第一个“而”表顺承,不译。 第二个“而”表示转折,“但是、却”。 )

2、夫环而攻之(句首发语词,表示下面发议论。)

3、然而不胜者 (这样,可是。)

4、之

三里之城(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字。)  亲戚畔之(代词,他。) 寡助之至   (动词,到。)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介词,“凭、靠”。)

09 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举例论证:举攻主和守方两个事例   突出“人和”和“施        治国      战争

论证观点                                     行仁政”的重要性

道理论证:域民、固国、威天下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 预习检测

1、 孟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时期邹人,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__。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影响力的大师,有“______”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B.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故/君子/有不战               D.战必胜/矣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夫环而攻之                            (2)池非不深也               

(3)兵革非不坚利也                       (4)委而去之                  

4、下列句中“而”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委而去之          博学而笃志   B.学而不思则罔     康肃笑而遣之

C.环而攻之而不胜    出淤泥而不染 D.夫环而攻之       人不知而不愠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短小的议论文,采用的是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做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B.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C.本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把战争比作治国的道理。

D.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很强的说服力。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

【注释】①政:政令。②佚乐:使……安乐。③危坠:危亡。④生育: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腰白玉之环       B.池非不深也                南冥者,天池也

C.委而去之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D.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环而攻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钱覆其口

C.民恶贫贱,我富贵之    前人之述备矣                         D.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  不效,则治臣之罪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②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4)两文都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①“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乙文认为②“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亲民要有真感情,爱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③甲文中的________主张与“执政为民”思想是相通的?

…………

参考答案

1、轲    子舆    战国    思想家    教育家    亚圣

2、D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战/必胜矣”。

3、(1)围  (2)护城河  (3)泛指武器装备  (4)离开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23年暑假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预习 https://www.0516ds.com/53732.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