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讲 《记承天寺夜游》-2025年新八年级语文暑假预习精品讲义(统编版)
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02日
资源编号 103424

第03讲 《记承天寺夜游》-2025年新八年级语文暑假预习精品讲义(统编版)

2025-08-02 八年级上册 0 336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年新八年级语文暑假预习精品讲义(统编版 新教材)
2025年新八年级语文暑假预习精品讲义(统编版): 第01讲 《三峡》-2025年新八年级语文暑假预习精品讲义(统编版) 第02讲 《答谢...

2025年新八年级语文暑假预习精品讲义

03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一、诵读理解

1、字音         荇(xìng)  横(héng)

2、字词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

(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3、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二、文学常识

1、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过王安石,被贬到黄州。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

 2、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三、辨析积累

1、古今异义词:

(1).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3).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4).户(月色入户)

古义:窗(门户)户;  今义:住户、人家

(5).念(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读

(6).盖(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7).中庭(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2、一词多义: 

(1).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2).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陶渊明《桃花源记》

(3).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陶渊明《桃花源记》

(5).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空荡荡的)——郦道元《三峡》

而或长烟一空(消失,消散)——范仲淹《岳阳楼记》

3、词类活用: 

(1).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2).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5、特殊句式

⑴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⑵省略句: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⑶判断句: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

四、主要内容

1、记叙:交待赏月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

2、写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空明澄澈,清丽淡雅。

3、抒情:面对月光、竹柏疏影抒发感慨,惋惜无人赏月。

五、景物描写

1、景物特点

(1)月光:皎洁空灵,清澈透明。

(2)树影:纵横交错,疏影摇曳。

(3)意境: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写景方法

(1)动静结合

①“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曳的动态美。

②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见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正面侧面结合

①“积水空明”正面描写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

②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比喻

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六、思想感情

1、中心:本文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的悲凉和自我安慰。

2、复杂微妙的心境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3、重点语句理解

(1)欣然起行:①兴奋喜悦之情;②无法入睡,便去赏月的无奈之情。

(2)尾句: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3)闲人:

①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均可诉说;

②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

③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有自许的意味。表现出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七、语言特点:散淡自然

1、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

2、句式以散句为主,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八、品味炼字

1、遂:自然含蓄地点出二人的趣味相投。

2、亦:表面叙述怀民也没有睡的事实,其实饱含作者的既惊喜不已又似在意料之中的情感,表现出二人的知音关系。

3、但:将笔触从眼前景物转向观景之人,引出“闲人”。在两个“何”的发问后表明了他超拔不群、迥异流俗之意,显示出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坚守。

教材习题01

朗读并背诵课文。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他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解题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两篇短文行文风格上的不同。

教材习题02

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解题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感,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学习“知人论世”的读文方法。

考点一 文言诵读断句

1.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考点二 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性默写填空。

①《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以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语句是: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用比喻手法写月光的语句是:_______。

③《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由景物推及人情语句是:_______。

考点三 文言句子翻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点四:重点语句品析

4.请品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考点五 情感理解分析

5.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考点六 分析人物形象

6.【甲】文中的苏轼“闲于赏月”,【乙】文中苏轼“忙于治水”,请结合两段选文内容对苏轼作简要评价。

…………

参考答案

1. 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近年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的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D项正确,其余各项修改为:A.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上册 第03讲 《记承天寺夜游》-2025年新八年级语文暑假预习精品讲义(统编版) https://www.0516ds.com/103424.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