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知识梳理与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29日
资源编号 39668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知识梳理与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

2022-12-17 八年级上册 0 2,910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知识梳理与专项训练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识梳理

重点字词: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环:围。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冑、盾之类。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重点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池非不深也(     )                 (2)亲戚畔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孟子善用排比句来说理。文中画线的句子构成了排比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4.请举一个例子来证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委而去之(            )       (2) 亲戚畔之(             )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6.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一反一正,对比鲜明。

B.文章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C.文章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D.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层层深入,逻辑性强;还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气势非凡,具有说服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池非不深也(     )              (2)委而去之(     )  

(3)寡助之至(     )                 (4)亲戚畔之(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0.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要素时,着重强调了“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池非不深也

(2)委而去之

(3)寡助之至

(4)亲戚畔之

12.与“环而攻之而不胜”中第二个“而”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已而之细柳军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4.“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面小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B.委而去之    委:委托

C.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D.亲戚畔之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16.下面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米粟非不多也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亲戚畔之                                                  D.失道者寡助

17.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作者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句,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C.“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一反一正,运用对比论证论证本文第二个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链接】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节选自《论语》)

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池非不深也_________    (2)委而去之_________    (3)必不得已而去_________

19.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1.选文与链接材料强调的重点内容分别是什么?两者有何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3)委而去之(     )                    (4)寡助之至(     )

23.翻译下列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乙】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节选自《孟子》)

【注释】: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原野。

24.下列合组可于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民之归仁也/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得其民有道/得道者多助

C.犹水之就下/过犹不及

D.得其心有道/失道者寡助

25.请用“/”给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桀 纣 之 失 天 下 也 失 其 民 也 失 其 民 者 失 其 心 也。

26.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结合【甲】【乙】两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中的“道”意思是一样的,都解释为“道理”。

B.【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甲】文强调“人和”,【乙】文强调“民心”,都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展开论述,论证有力。

(2)【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曰:“愿之。”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后期年,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注:①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四公子之一。②计会:会计,计算。③责:通“债”。④合券:核验契据。

(1)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句式整齐,多用排比,正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

B.甲文逐层推进,通过比较点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C.乙文中“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这句话断句是正确的。

D.乙文中“民扶老携幼”,是甲文中“天下顺之”的一种体现。

(4)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一理念与甲乙两文中提到的“道”“义”内涵是否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2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廩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七里之郭:外城           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B.委而去之:放弃           齐军使治阿:派遣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疆域   追者反曰:同“返”,返回

D.天下顺之:归顺           子奇至阿:到达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铸库兵以作耕器

C.夫以老者之智                                        D.属予作文以记之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②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4)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形象地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委而去之

(2)七里之郭      

(3)兵革非不坚利也

(4)亲戚畔之

3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乙】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①[比]为。②[制]通“掣”。

3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天下莫强焉/强人所难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目不暇接

C.长子死焉/且焉置土石                             D.仁者无敌/恐其前后受敌

3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3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孟子在两篇文章都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2)【乙】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

参考答案

课内阅读

1.(1)护城河     (2)同“叛”,背叛    

2.(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2)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就能得到很多人的帮助,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帮助。    

3.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4.示例:十九世纪中后期,满清政府倒行逆施,对内残酷镇压,对外卖国求荣,失去了人心。在1911年辛亥起义中,四面楚歌,内外交困,訇然倒地。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池,护城河。

(2)句意: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上册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知识梳理与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 https://www.0516ds.com/39668.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