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2026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新情境·史料实证】1.下图是王家范编著的《大学中国史》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寻觅”夏朝历史的最佳方法是( )
A.只研究文献史料
B.文献、传说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
C.只研究考古发现
D.将传说故事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新情境·考古发现】2.2023年12月9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其中,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新发现多条道路和道路两侧的墙垣,纵横交错的道路把整个区域划分为了不同的功能分区。据此可知,二里头遗址( )
A.城市交通网络发达
B.礼乐制度日臻完善
C.社会结构等级有序
D.王朝国家形态成熟
【新素养·史料实证】3.据如图可得出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统治者行暴政 B.长期对外征战 C.地方势力膨胀 D.治国理念落后
【新素养·时空观念】4.国之重器“利簋”铭文记录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兴兵与诸侯联军讨伐殷商,与商朝大军决战于牧野,商军大败的相关史实。用公元纪年法来计算,公元前1046年是( )
A.公元11世纪40年代 B.公元前11世纪40年代
C.公元10世纪40年代 D.公元前10世纪40年代
【新素养·史料实证】5.关于启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记载:“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 B.历史记载受时代和主观立场影响
C.久远古书文献相互矛盾难以考证 D.历史文献真伪必须得到考古印证
【新素养·跨学科】6.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一些人分封到地方,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以扩大统治范围。下面是他分封的部分诸侯国的示意图,这说明西周分封的依据之一是( )
A.年龄 B.军功 C.血缘 D.地域
【新情境·考古发现】7.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陕西清涧寨沟遗址,建筑群由下沉式中心院落和四周廊房组成,整体“回”字形,合围区域面积约6000平方米。外围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青铜车马器、兵器、玉器、骨器、漆器、龟甲等,与殷墟高等级贵族墓葬物质文化相同。该遗址( )
A.为研究人类起源提供新证据 B.有助于研究原始农耕生活
C.为研究早期国家提供新资料 D.可佐证尧舜禹禅让的传说
【新素养·史料实证】8.下图是“西周分封等级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分封的对象都是同姓家族的宗亲成员 B.天子与下属关系类似西欧的封君封臣
C.卿大夫是分封贵族等级中的最低一层 D.平民等阶层曾对天子发动过国人暴动
【新素养·跨学科】9.结合信息,判断以下制度符合其释义的是( )
释义: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新素养·史料实证】10.下面材料共同说明了( )
甲骨文记载:“辛已卜,争贞:今者王共人呼妇好伐土方。”(武丁卜辞问:商王召集人马,命令妇好征伐土方) | 考古发现:妇好的墓葬出土了100多件青铜兵器,显示其重要军事家身份 |
A.文献史料可与考古发现相佐证 B.商朝时期的青铜文明辉煌灿烂
C.甲骨文造字特点 D.私有观念的产生
【新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11.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阅读下列历史典故
典故一 周厉王时期,由于他的残暴统治,民怨沸腾,有人当众指责周厉王,周厉王大怒,派人去监督那些说他坏话的人,发现有就立即杀头。后来百姓慑于暴政的威力,在路上相见不敢交谈,只好用交换眼色来交谈。
典故二 西周末年周王为博宠妃一笑,多次命人点燃烽火台,谎称犬戎攻打王城。戏耍诸侯。后来犬戎攻打西周都城。各地诸侯未能出兵勤王,导致周王被杀,西周灭亡。
(1)请分别写出导致夏朝和商朝灭亡的暴君的名字。
(2)典故中“周厉王”的残暴引起了公元前841年的哪一历史事件?
(3)故中“周王”是指西周的哪位统治者?
(4)以上典故反映的历史,说明了什么道理?
1.《国语·周语上》记载:“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1952年考古学家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和史料描述中的夏朝范围符合,成为了证明史书记载中的夏朝确有存在最有力的证据。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二里头文化遗址属于一手史料 B.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相互印证
C.实物史料在史料中的价值最高 D.二手史料具备较高的文化价值
2.《三字经》说:“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材料主题是( )
A.早期国家的兴亡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政权并立
3.据《左传》鲁宣公三年记载,夏禹令九州州牧贡铜,铸造九鼎,并事先将全国各地山川奇异之物画成图形,然后刻于鼎身。禹此举( )
A.恢复了部落禅让制度 B.象征了王权一统天下
C.明确了国家机构职能 D.削弱了诸侯割据势力
4.《礼记》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其中与“小康”之世对应的时间和事件是( )
A.尧舜禹、世袭制 B.夏朝、世袭制
C.尧舜禹、禅让制 D.夏朝、禅让制
5.《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①处应该补全的内容是( )
“夏传子,①。四百载,迁夏社。②,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③,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 |
A.家天下 B.汤伐夏 C.盘庚迁殷 D.武王伐纣
6.夏桀“以人为骑,强迫百姓做苦役”;商纣王“创立炮烙之刑”;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据此可知,上述君主的共同点是( )
A.都是末代暴君 B.都对外四处征伐
C.都实行残暴统治 D.都喜欢制定酷刑
7.如果把夏桀、商纣、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的话,其标准应是( )
A.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 B.他们都是开国君王,勇武有为
C.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 D.他们都是不修德行,统治残暴
8.下列三处历史遗址的发掘有利于我们研究( )
A.文字的发展演变 B.商周都城的更替
C.早期国家的建立 D.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9.商王在处理一些重大事务时, 除了占卜,还要征求大臣、民众的意见;西周王朝遇到重大问题时,也要向平民“国人”征求意见。可见这一时期( )
A.君主权力受到很大限制 B.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
C.有一定的民主风气遗存 D.君主权威始终至高无上
10.下图历史事件发生在①对应朝代的是( )
A.大禹治水 B.盘庚迁殷 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
11.“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出自《三字经》)从夏、商、周三代灭亡的共同原因中我们得到的主要启示是( )
A.防民之口.胜于防川 B.失民心者.失天下
C.轻徭薄赋,以德化民 D.严刑峻法.有利统治
12.(2024·天津和平·一模)如图材料中长达“八百载”的王朝指(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西周
13.如图所示的“利簋”是一件珍贵文物,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3字如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由此可见,这一文物可以用来印证( )
A.阪泉大战 B.涿鹿之战 C.武王伐纣 D.盘庚迁殷
14.下图是小明同学整理的课堂笔记,由此可知他学习的内容是( )
A.人类早期文明 B.商王朝的兴衰
C.西周的分封制 D.动荡的春秋时期
…………
参考答案
1. B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文献传说中的夏朝”“夏文化的考古探索”分析可知,作者认为“寻觅”夏朝历史最佳的方法是文献、传说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B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作者注重文献传说与考古发现相结合来研究夏朝的历史,只研究文献或者只研究考古发现的说法过于片面,将传说故事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也未能全面反映作者的观点,排除ACD项。故选B项。
2. C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