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
小论文题专项训练
历史小论文,集论述、论证和评析于一体,作为一种训练题型,能较全面地考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各项能力,具有高效率地帮助学生加强思维训练的重要作用。
1.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评述合理,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得5~6分。
2.观点基本明确,有史有论,且史论结合基本准确合理,但在知识和认识上有少量错误,或条理不够清晰,逻辑不够严密,得3~4分。
3.认识片面,有史无论,简单罗列史实,未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评述;或有论无史,与史实联系不密切,得1~2分。
4.完全离题或观点不正确,不得分;只有题目,没有内容,不得分;只抄写题干中的材料不得分。
注意:
无与正文相匹配的题目或无题目,扣1分;
若字数少于200字,最多得2分。
补充:
如学生语言富有个性魅力,观点有独到、创新之处,卷面条理、规范,书写工整,可酌情加1~2分,但总分不能超过6分。反之,可酌情扣分。
高分历史小论文具备哪些要素?
1.题目:符合要求,突出主题;
2.主题:明确;
3.史实:符合题意,有典型性,无知识性错误,不只是简单罗列。
4.论述:没有照搬试卷原文,契合主题,对应史实,语言精炼、通顺。
5.总结:有概括性,有高度。
6.字:(1)字数符合要求;
(2)字迹工整,书写认真。
历史小论文,篇幅不大,强调史论结合,具体地说有以下特点:
1.议论的方式,有立论与驳论之别
(1)立论题,就是从正面论证某论点的正确性,或谈谈对某一正确观点的理解与认识。
(2)驳论题,就是对错误的观点或立论进行反驳,否定对方的错误之处,以辩正是非,形成正确的认识。
2.命题的形式,一般有三类
(1)直接提出评论的对象与内容。评论的对象有人物、事件、制度、著作及现象。评论的内容不外乎原因、性质、制度、地位、影响、作用等。
(2)提供一些材料进行命题论析。
③提出一种或几种观点,进行立论或驳论。
3.评分的要求,大致有四条规则
(1)字数限制,一般在200字以内。
(2)分层次划等第给分。评定标准为:基本观点正确、全面,基本史实准确,能说明其提出的观点。
(3)史论结合,论证逻辑严谨。
(4)文字表达简洁流畅,条理清楚。
亮观点(是什么) (观点明确、准确、正确)
陈述句明确表明观点(观点=认识、见解、看法、感悟等),总起段至多两行,太多没必要。
一般格式:A是B的什么或A对B起什么作用
重论证(为什么) (结合材料,多角度论证、列举史实)
要求:史论结合,所选的史实要有正确性、代表性和完整性。有代表性是指所选史实可以涉及古今中外,完整性并不是要全部叙述,有的历史事件有好几条意义,选定一种符合题干要求的角度就可以。
论述一般格式:史实+论述(史实的地位、意义、评价等),建议举3-4个例子,可以一两个详细说,其余的简单说。论述的语言要用学科语言,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空谈史实,更不要添加太多修饰词,写成散文。(少说废话)
作总结(怎么样) (结尾进行总结)
呼应观点,总结升华。谈感想、启示、认识,可以分国家、社会、学校、个人等几个层面,爱党爱国是主旋律,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一般以“综上所述”、“由此可见”、“所以说”、“因此”结尾。
共15小题
1.如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轨迹示意图。
(1)与此类似的还有什么运动?
(2)根据图中提示以《天国春秋》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流畅,250字左右。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是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不断发动侵华战争,一步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殖民地的过程,是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过程,也是中国人觉醒的过程。
1894年的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第一次民族觉醒随之涌动,迫使中国人去探索挽救民族危亡之道。于是有了社会力量推动维新变法。
八国联军战争中国惨败,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开始走上革命道路,推翻了封建帝制的统治。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开始大觉醒。
——改编自正风《中华民族觉醒与复兴的伟大历程》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3.请根据以下材料叙述,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小短文。
孙中山被誉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民主精神的高涨,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他为中国历史留下了这样的烙印:
创建革命政党——阐发新思想——推翻旧帝制——建立共和国——颁布新宪法——发表《讨袁檄文》
要求:题目自拟;内容包括上述提示信息所反映的六个事件及影响;并谈谈你从孙中山身上应学到的优秀品质;史实准确,表达清晰流畅,字数200字左右。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推翻了封建帝制的统治”的历史事件。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5.总结历史的经验或教训,对现实以启示或借鉴是历史学的重要功能。请阅读下面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60~10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材料: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6.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巴黎和会)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摘编自《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什么?运动后期,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是哪部分人?
(2)材料二的两幅图片代表着两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请你以它们所弘扬的精神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写一篇80﹣120字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两种类型。据此,指出图1、图2、图3、图4的史料同属的史料类型。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8.回顾历史,以史为鉴,勤力前行。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相关问题。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砥砺前进的力量源泉。人民英雄纪念碑镶嵌有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虎门销烟浮雕与金田起义浮雕为其中的两幅(如图)。
(1)结合所学阐述人民英雄纪念碑收录这两幅浮雕的理由。
[世纪新生]
识读图片资料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图为中共一大会址及嘉兴南湖红船。
(2)请结合所学简述红船精神的内涵。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请以“如何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题目自拟,史论结合,字数不少于200字。
9.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时代坐标。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革命党人……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伏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摘编自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材料二: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并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领导建立北京的早期共产党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摘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
李大钊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先生是怎样看待黄花岗起义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大钊的贡献。
(3)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请你以“先进人物•时代坐标”为主题,完成一篇小论文。
要求:要求:①题目自拟,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有道德良知,弘扬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③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真情实感,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语言流畅,尊重历史规律,富有历史特色和时代气息,字数不少于200字。
10. 2023年3月27日至4月7日,原台湾地区领导人、国民党原主席马英九赴大陆祭祖、参访,并带领台湾青年学生前来交流。马英九此行对促进两岸同胞交流往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共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次国共合作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反之,每当国民党不顾国家、民族大义,发动对共产党和人民的围剿、内战,就会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今天,台湾省的国民党应当以史为鉴,积极接受共产党的建议,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这才能为自己和台湾同胞带来福祉。
——摘编自汪景丽《试论国共关系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有关国共合作与中国革命结局之间关系的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参考答案
1.(1)义和团运动。
(2)题目:天国春秋。
论述: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为了推翻清政府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经过三年多的征战,太平天国控制了从湖北武昌到江苏镇江的长江沿岸城镇,掌握了安徽、江西、湖北东部和江苏部分地区,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1856年的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但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1864年夏,湘军攻入天京,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