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
材料题专项训练
常见的材料类型
1.文字材料
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可分为两类:一是典籍碑刻类。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的片断材料。二是文字作品类。即从诗歌、小说、剧本,温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材料。
2.表格材料
表 格材料其实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表格化。数据具有说服力强的特点,表格具有简洁性特点,可以省略大量 的文字表达,使人一目了然,可以从数字的变化中分析出某些历史特点。但是单纯的简单表格题是有局限性的,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这是简单 的表格本身反映不出来的,考生必须用课本知识来回答。而信息量较大的表格则可避免这一局限。
3.图片材料
把历史地图,有关历史场面的图画。漫画和历史文物照片等作为材料。这类材料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但纯图片材料题也受图片的局限,只能借用来考查书本知识的记忆或运用课本知识辨别真伪,继续增大难度的设问则无法根据图片回答。
材料分析题解题步骤
1.审题: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只有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
2. 读材料: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一般情况下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段、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 到材料的中心词,找到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关联信息;第三遍重点读,结合前后问题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正文的同时,还要 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出处。
3.链接:就是将材料与课文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关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该内容在教材中怎样论述的,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其次将材料与热点问题联系。
4.答题:答题前请写出简单的题纲。
材料分析题中问题的四种问法
1.“根据材料回答”,答案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不必回到教材,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请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别写出,不要笼统概括,否则是写不完整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这类问题答案不能全从材料中得到,部分答案必须回到教材中去回答;
3.“根据上述材料谈自己的看法”回答,将材料中涉及到的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处理,理解和把握材料的中心词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从所学知识出发探索历史问题的答案,既不用教材的内容作答,也不用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语言表达上要准确,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书写工整。
答案四忌
一忌照抄材料做无用功
二忌照搬教材文不对题,即置材料于不顾一味回归教材;
三忌白话连篇,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措词随便无中心;
四忌堆积词藻。
答完题后,检查书写的答案是否有漏、有误之处,再进行补充。
一、非选择题
1.(7分)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过程。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指什么?
(2)材料二中,英国用大炮“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根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含义?
(4)这场战争后签订了哪一条约?这一条约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和被割占的土地是哪些地方?
2.中国近代史既然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中国人民抗争史,还是一部学习西方的探索史。让我们共同探究晚清时期的这三部历史。
【列强的侵略】
材料一
如图
图1 《南京条约》签订场景 | 图2 《马关条约》签订场景 | 图3 《辛丑条约》签订场景 |
(1)请分别写出上图1和图3两个条约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影响。
【人民的抗争】
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2)材料二出自什么文件?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提出了哪一救国方案?
(3)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各阶层人民奋起反抗。请举出一位反抗外来侵略的清朝爱国官员(或将领)。
【艰难的探索】
材料三
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注:远方的国防战略事务)。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4)举出一例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所创办(或参与创办)的近代军事企业。
材料四
如图
(5)据图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是“历史解释”素养的要求。如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浮雕——虎门销烟,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二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材料二中“这场战争”指什么?为什么“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4.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抗争史。经过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不懈奋斗,最终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代表向党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一 民族伤痛
下面表格是某同学制作的《近代列强侵华战争情况简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请你将它补充完整。
战争名称 | 时间 | 签订条约 | 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逐步沦为③社会。 |
① | 1840—1842年 | 《南京条约》 |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56—1860年 |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 |
甲午中日战争 | 1894—1895年 | ② |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00年 | 《辛丑条约》 |
(1)表格中①②③三处应填写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探究二 不懈探索
(2)根据思维导图,归纳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探究三 英勇抗争
(3)1940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敌后战场发动了哪次大规模战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探究四 伟大复兴
(4)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结合上述内容,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强国有我”的誓言?
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 | 图二 《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始末》 |
材料二
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
——美国历史学家马士(1855—1934年)
材料三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而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感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图一中“帝国的堕落”指什么帝国的堕落?
(2)分析材料二,你是否同意马士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你如何理解?材料三认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4)你认为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基本前提是什么?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2年8月,中英双方代表在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签订条约的情景。(见下图)
材料二
“谁令你威风扫地,谁令这火光四起,恨意冲云际,谁无怨愤不感痛悲,曾滴了多少血汗,才夺了天工建起,用我心力建,期传万世,期传万纪,不想终是这田地,辱了家邦也辱了门楣,大火当中血肉满园,为你死正因要维护你,还望这火的震撼,能令我子孙记起,自会醒悟到,何来外侮,为何受欺。”
——歌词
材料三
“你们今天胁迫我们签下协议,夺走了台湾岛,但你们终究会对这个决定感到后悔的,两国的人民从此将成为世仇,再也不能共处。”
——李鸿章
材料四
慈禧对列强保留她的统治地位感激涕零,欣然回电李鸿章:“……所有十二条大纲,立即照允”,并表示要“尽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1)根据材料,填空(6分)
材料一
反映了__________签订的情景。
材料三
中“夺走了台湾岛”的是__________。
材料四
中让慈禧对列强“感激涕零”并欣然同意签署的条约是__________。
(2)材料一具体是指什么战争?它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的影响是什么?(4分)
(3)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期间有一个国家趁火打劫,给中华民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个国家的名称是什么?(4分)
(4)根据材料四涉及的条约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5)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你有什么感想?(2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屈辱沧桑】
1997年7月1日,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当天,155声警世钟敲响……从集历史荣誉于一身的见证人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之钟,静海寺在华夏子孙心中树起的不仅是一座代表历史的纪念碑,更维系着一种剪不断的民族情结。
——刘妙雄杨波《南京静海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
大水法遗址 |
材料二
【抗争探索】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天朝田亩制度》 |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变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
材料三
在条约关系史上,《辛丑条约》背离对等原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而且,附件内容多为清帝上谕,这些以承诺国际义务为内容的上谕,通过附件的形式成为了和约的一部分。这一新的方式鲜明地体现了列强对华的强权政治和前所未有的霸道性质。
——李育民《近代中外战争与条约关系(上)》
(1)材料中“钟的主体高1.842米”的设计与哪一条约的签订有关?图片反映了哪一史实?
(2)《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特点?图中厂房建立于中国近代哪一运动中?材料中的“政治改制运动”和“暴力反洋运动”各指什么事件?
(3)材料三中,《辛丑条约》签订于哪一战争后?据材料,分析“这一新的方式”的内涵。
(4)综上所述,归纳这一时期中国遭受沉重苦难的原因。
…………
参考答案
1. (1)战争:鸦片战争。
(2)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3)含义: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条约:《南京条约》;
口岸: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地方:割香港岛给英国。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