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八年级上册第1-6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850年,马克思在论述某一战争的影响时写道:“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8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之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该战争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照会英国:“从此万年和好,两国无争矣。”这表明清政府( )
A.未能认清英国的侵略本性 B.开始向西方学习
C.给予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 D.成为洋人的朝廷
3.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一书中指出:“中国政府在1837年、1838年和1839年采取了非常措施,这些措施的顶点是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没收、焚毁走私的鸦片。”在这些“非常措施”中,影响最大的是( )
A.缉拿烟贩 B.没收鸦片 C.虎门销烟 D.对英作战
4.下表是中国近代某一次战争中壮烈捐躯的清朝著名将领一览表。据此可知,这些将领的壮烈捐躯( )
清朝著名将领一览表
人物 | 官职 | 牺牲的时间和地点 |
陈连升(土家族) | 副将 | 1841年1月 广州沙角、大角 |
关天培 | 水师提督 | 1841年2月 广州虎门 |
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 | 总兵 | 1841年10月 浙江定海 |
裕谦(蒙古族) | 钦差大臣、两江总督 | 1841年10月 浙江镇海 |
陈化成 | 江南提督 | 1842年6月 上海吴淞 |
海龄(满族) | 副都统 | 1842年7月 江苏镇江 |
A.抗击了八国联军的侵略 B.遏制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找到了国家发展的出路 D.体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5.“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由此可知,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是为了( )
A.维护鸦片贸易 B.打开中国市场 C.促进文化交流 D.加强友好往来
6.1856年英国炮轰广州城,广州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把上岸的侵略者赶跑。1858年广州牛栏冈一带群众协力迫使英法联军狼狈逃回城里。据此可知,当时( )
A.群众有反侵略的意识 B.义和团运动开始兴起
C.清政府坚决抵抗英军 D.广州城尚未开埠通商
7.小华在参观圆明园遗址时,看到残垣断壁,愤怒之情油然而生。火烧圆明园的是( )
A.葡萄牙殖民者 B.荷兰殖民者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8.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当清朝的主要力量应付来自东南海疆的英法联军时,俄国趁火打劫,攫取的利益更超乎英法之上。俄国“攫取的利益”主要是( )
A.侵占大片领土 B.索要巨额赔款 C.增开通商口岸 D.获得领事裁判权
9.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清朝出现了从事贸易为主的外资商行,1864年约有150家,19世纪末增至552家,分布于25个通商口岸,尤以上海、广州、天津和汉口为多。外资商行迅速增多是由于( )
A.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B.《辛丑条约》的危害
C.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D.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10.《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此规定( )
A.抵制了西方侵略 B.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C.实现了社会公正 D.满足了农民的愿望
11.有学者认为,洪秀全和他的战友与腐败的清政权相抗。曾一度号召起广大民众的参与,表现出某种历史的进步性。这里的“进步性”主要指太平天国运动(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B.转战大半个中国
C.是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 D.坚持斗争十四年
12.有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形成了如下材料。该材料旨在论证洋务运动( )
企业名称 | 地位 | 后世发展 |
汉阳铁厂 | 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步 | 武汉钢铁公司 |
江南制造总局 | 晚清最重要的军事工业 | 江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 |
轮船招商局 | 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 | 轮船招商局、中国招商银行 |
A.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推进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D.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1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等兵工厂生产的武器,供应给驻守台湾以及广西、云南等前线的各路清军使用。煤矿、冶铁、纺织等领域建立的民用企业也逐渐改变着社会面貌。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太平天国分土地 B.洋务运动求富强
C.维新变法启民智 D.扶清灭洋御外侮
14.下表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的部分物理教科书的信息。这些翻译活动( )
书名 | 原著者 | 编译者 |
《格致小引》 | (英)赫施赉 | (英)罗亨利、瞿昂来 |
《通物电光》 | (美)莫耳登 | (英)傅兰雅、王季烈 |
《物体遇热改易记》 | (英)瓦特斯 | (英)傅兰雅、徐寿 |
A.宣扬了革命思想 B.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
C.动摇了清朝统治 D.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15.19世纪中后期,列强觊觎中国边疆地区是从东南海疆开始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也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下列可作为史料实证材料的是( )
A.19世纪60年代,美国派军队进攻台湾,遭到台湾人民坚决抵抗,大败而归
B.19世纪60年代,阿古柏率兵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左宗棠率清军成功收复
C.19世纪中后期,法国侵越又将矛头指向中国,冯子材率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D.19世纪70年代,日本借口琉球船民被杀,武力侵台,派兵占领、吞并琉球
16.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左宗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因美、日、法等列强先后侵略台湾,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清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地方权力以巩固中央 B.巩固国防以应对边疆的危机
C.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D.实现与内地行政制度的统一
17.“冯将军,英名天下闻……十荡十决无当前,一日横驰三百里……闪闪龙旗天上翻,道(光)、咸(丰)以来无此捷。”这首《冯将军歌》作于1885年,作者为清代文学家黄遵宪。诗中的“捷”发生于( )
A.鸦片战争期间 B.中法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18.吴玉章老人在自己的回忆文章中写道: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的家乡(四川容县)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约又订的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文中“苛刻”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9.小明在整理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学习笔记时,看到某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该条约的影响是(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下图体现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1.1895年2月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文,呼吁变法刻不容缓;4月,广东、湖北举人数百名上书,要求变法,各省举人相继跟进;6月,巡抚陶模提出了十三点变法建议;就连被称作“老顽固”的大学士徐桐也上奏对闲员“痛加删汰”。这表明当时( )
A.变法诉求日趋强烈 B.革命形势逐渐成熟
C.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D.革命思想逐步形成
22.“自上而下的改革在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文明,特别是建立现代的政治制度方面被证明行不通,中国必须通过革命走现代化的独特道路。”文中“改革”是指(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
23.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这表达了维新派( )
A.政治革命的诉求 B.组建新军的愿望
C.教育救国的主张 D.发展实业的决心
24.赫德于1898年在《致马士函》中说:“他们(康有为和他的伙伴)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由此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严重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B.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局限性
C.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D.仅仅依靠没实权的光绪皇帝
25.1872年到1875年间,120名赴美留学幼童中,人数居前三的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为84人、20人和9人;甲午战争后,留学生的分布逐步向长江流域延伸。留学生地域分布的变化( )
A.加速了科举制的瓦解 B.与西方势力的扩张基本一致
C.推动洋务运动的开始 D.加剧了中国的半封建化程度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大事年表(部分)
年份 | 事件 |
1856年10月 | 三艘英国军舰闯入珠江口,炮轰广州 |
1858年5月 | 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清军奋起还击。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瑗珲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 |
1858年6月 | 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
1860年10月 | 英、法控制了北京城,对圆明园大肆抢劫后又纵火焚烧 |
1860年10月、11月 | 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约40万平方千米 |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时期的一次军事较量,同时也是对两国“被动模仿”成效的一次大检验。自此中国在贫弱的道路上继续衰落,半殖民地化更加严重。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大事年表所述的战争名称。并指出该战争期间割占中国领土的两个国家。(6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结束后日本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再次割让了大片领土。(2分)
(3)综合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请从清政府方面探究晚清时期中国领土不断丧失的原因。谈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二 洋务运动大事年表
咸丰十一年 | 恭亲王及文祥设立同文馆于北京。 |
咸丰十一年 | 恭亲王及文祥托总税司赫德购买炮舰,聘请英国海军人员来华创设新水师。 |
同治二年 | 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 |
同治四年 | 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于上海。 |
同治九年 | 李鸿章设机器制造局于天津。 |
同治十一年 | 曾国藩、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留学。 |
同治十一年 | 李鸿章设轮船招商局。 |
光绪二年 | 李鸿章派下级军官赴德学陆军,船政学生赴英、法学习造船和驾船。 |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观目的。(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洋务运动的特点。结合学知识,分析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6分)
(3)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客观评价洋务运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所起的作用。(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严重的“内忧外患”促使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产生了内有奕䜣,外有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他们上承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外求西洋的“器用”,提出“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力图改变中国在军事装备、机器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落后状态……
——摘编自欧阳哲生《二十世纪中国文化》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在戊戌变法110周年之际》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为救亡图存采取的救国方案。(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揭开戊戌变法序幕的事件,并概括戊戌变法被“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理由。(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上述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4分)
…………
参考答案
1.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至1842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次遭受外来侵略的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同时,鸦片战争后,英国商品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其中就包括大批印花布,对中国的传统手工业造成了冲击,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这与材料中的“1850年”、“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等描述相符合,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年至1860年,时间上与材料中的1850年不符,且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英国商品对中国的影响,而非战争本身,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于1894年至1895年,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与英国及印花布的影响无关,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至1901年,时间上与材料中的1850年相去甚远,与英国及印花布的影响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