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卷(统编版2024新教材)
发布时间 2024年10月07日
资源编号 85580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卷(统编版2024新教材)

2024-09-23 七年级上册 0 643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卷+期中卷+期末卷(统编版2024新教材)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卷+期中卷+期末卷: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统编版2024新教材)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研究原始社会人类生产、生活的情况,最可信的史料来源是(    )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现               C.史籍记录               D.学者论著

2.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    )

A.人类起源          B.农耕生活               C.部落联盟               D.国家产生

3.考古学者通过对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研究,揭示人类的(    )

A.进化过程          B.农耕生活               C.王朝更迭               D.政权并立

4.2022年9月28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最新考古成果,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新发现1具古人类头骨化石——郧县人3号头骨,新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郧县人”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哪两个古人类之间的空隙(   )

A.元谋人、北京人                                  B.北京人、山顶洞人

C.元谋人、山顶洞人                              D.北京人、河姆渡人

5.下列关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北京人、山顶洞人都生活在北京地区

B.山顶洞人的长相比北京人更接近现代人

C.北京人与山顶洞人都懂得人工取火

D.北京人与山顶洞人都属于旧石器时代

6.下图反映了(    )

A.北京人已经懂得了人工取火                B.北京人正在烧烤水牛等家畜

C.北京人学会了用火改善生活                D.北京人烧烤的食物中有甘薯

7.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在遗址中可以看到(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器                   D.铁器

8.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

A.以采集狩猎为生                                  B.已经会人工取火

C.开始种植农作物                                  D.会使用磨制石器

9.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在该遗址可发现(   )

A.用火遗迹          B.骨针化石               C.炭化稻粒               D.陶器葬品

10.以下北京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下图是在浙江发现的一粒距今一万年的碳化稻米。这一发现再次印证了(   )

A.稻米是当时最主要的食物                  B.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南方

C.南稻北粟局面已基本形成                  D.使用未耜提高了水稻产量

12.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在良渚莫角山西坡出土了1.3万公斤碳化稻谷,经换算,这些稻谷约可以供今天的一个成年男性吃71年。这些稻谷可能属于(    )

A.权贵               B.奴隶                      C.平民                      D.地主

13.五千年的文明沉淀;铸就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尧                         C.舜                          D.禹

14.随着禅让制被打破,中国历史进入王位世袭的“家天下”时代。这一时代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5.2024年掀起龙年寻“龙”热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

A.夏朝文明        B.商朝文明               C.西周文明               D.东周文明

16.《史记》记载商纣王封周文王为西伯时,赐他“弓矢斧钺,使得征伐”;在描绘周武王指挥牧野之战时,“左杖黄钺,右秉白旄(máo)以麾”。据此推测,下图玉钺在当时可能是(   )

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玉钺

A.最高祭祀权的代表                            B.高级生产工具

C.军事统帅权的象征                             D.诸侯国的徽标

17.据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祭祀、宴享等活动都按等级使用鼎、簋(guǐ)等,王及王室墓葬出土的鼎、簋等数量比其他贵族的数量大得多,而且锡含量高。这体现出西周时期(   )

A.中央集权制不断发展

B.青铜礼器与贵族权力地位相结合

C.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

D.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高超且数量多

18.《史记·周本纪》记载:“二十年,晋文公召襄王(周天子),襄王会之河阳,践土(地名),诸侯毕朝(朝觐)”这反映了(   )

A.王室衰微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民族交融

19.扬州有历史记载的筑城记录始于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当时应是(    )

A.春秋时期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20.战国时期的这些农具(见下图)虽貌不惊人,但其锋利已经悄无声息地划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里的“锋利”可以理解为(   )

A.较高生产力水平 B.频繁的兼并战争C.新兴的小农经济 D.宽松的社会氛围

21.商周时期,农具普遍使用木制或骨制的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推广,基本上能适应开垦、耕翻、平整、除草松土、收割等主要生产环节的要求。这描述的是(    )

A.原始农耕的产生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土地制度的变迁                                D.耕作方式的变革

22.表中历史人物的论述反映了商鞅变法(    )

A.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C.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增强了秦国的国力

23.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24.“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堵)塞水门”,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材料描述的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筒车

25.泗县某中学刚调来一位风趣的历史老师,她在自我介绍时说:“我与战国有缘,我的姓是战国七雄中最西边的一个国家的名称,我的名字是战国七雄中最东边的一个国家的名称。”由此可知,这位老师的名字是(   )

A.秦燕               B.秦齐                      C.齐燕                      D.齐韩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正在参观一场彩陶展览。请你参与,帮助他们解决参展中遇到的问题。(20分)

展厅一   【探源溯流】

展厅二   【鱼鸟相融】

展厅三   【华夏之花】

——摘编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网站等

(1)根据展厅一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于A、B中的何处,并说出该遗址名称。(4分)

(2)根据展厅二材料并结合远古传说,说明彩陶纹饰反映出的华夏族形成的特点。并指出考古发现、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的关系。(8分)

(3)根据展厅三材料,指出三件文物的共同之处及其反映的中华文明特征。(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为本次参观的展览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西周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落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交通的不便,再加上诸侯国与王室又相距太远,彼此的政治、经济联系日渐减少。因此,分封制下的统一只是一种松散的统一,日后必然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状态的出现。

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诸侯割据状态”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分封制对西周统治的积极作用。(8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政治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上述问题,说说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有什么利弊。(4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春秋晚期牺(xī)尊         战国时期铁农具复原图

生产力的发展,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成为可能,“千耦其耘”(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劳动场面不再存在。一些奴隶主贵族改变剥削方式,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从中收取地租,这样,新兴地主阶级成长起来。

——摘编自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

材料二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认为)三晋(山西)地狭人贫(地少人穷),秦地广人寡(地广人稀),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吸引)三晋之人,利其(给他们)田宅,务本(务农)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鼓励开垦荒地),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摘编自《通典·食货》

(1)根据材料一,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并概括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三晋之人”被“诱”到秦国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4分)

…………

参考答案

1. B

【解析】考古发现属于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可信度高,B项正确;神话传说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可信度低,排除A项;史籍记录和学者论著均为文献史料,有一定主观性,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CD项。故选B项。

2.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约170万年云南元谋县元谋人,因此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人类起源,A项正确;农耕生活是指依靠农业耕作而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排除B项;部落联盟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几个亲近部落由于某种需要结成暂时或永久性的联盟的社会组织,排除C项;元谋人和北京人时期还没有国家产生,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A项。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七年级上册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卷(统编版2024新教材) https://www.0516ds.com/85580.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