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学业质量监测
七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考试证号与你本人的是否相符.
4.答案必须按要求书写在答题卡上, 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一、(2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咏草木以明志,歌花树以抒怀。柳枝是依依惜别, ,松柏是坚贞不屈……植物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思追求。花在林中微笑,草在风中旋舞,每一寸土地都因植物成为一道风景。植物zī yǎng着人类文明,人类hēhù着植物生长,植物与人类彼此sùzào、共荣共生。
1.根据拼音写汉字。
zī yǎng _______ hē hù_______ sù zào _______
2.结合语境,在横线处仿写句子。
3.下列短语结构类型一致的是 ( )和 ( )
A 依依惜别 B一道风景 C 植物生长 D共荣共生
4.生活处处有语文,只要留心就会有收获。学校开展“我的语文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巧补对联】
(1)运用对联知识,补全海安江淮文化园东大门的对联。
可选内容:东来紫气 客醉 苏中植物园 淮左遗存史
上联:遥想青墩,谁谙_______
下联: _______, _______
【调查研究】
(2)七年级学生利用周末就“是否喜爱对联”进行问卷调查,并制作了一份调查表。
从这份调查表中,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礼貌沟通】
(3)在寻找“最美店铺”专题实践活动中,你想对一家店铺招牌进行拍照,要征得店主李先生同意,该怎么对他说?
整本书阅读。(6分)
5.“当忠诚与担当成为一种信仰,英雄们便有了无畏的勇气。”请结合《海底两万里》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批注是常用的读书方法,可从作品的内容、结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方面,写出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请任选角度给下面的名著节选语段做批注,批注时将文中的“他”换成作品中人物的名字。
他走到一块坟地,四四方方的种着些松树,树当中有十几个坟头。阳光本来很微弱,松林中就更暗淡。他坐在地上,地上有些干草与松花。什么声音也没有,只有树上的几个山喜鹊扯着长声悲叫。
7.用课文原句填空。
山川有意,草木多情。“①_____,一览众山小”(《望岳》),这是杜甫远眺泰山,发出的登顶誓言;“②_____,一山放出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这是杨万里走入深山,悟到的生活哲理;“不畏浮云遮望眼,③_____”(《登飞来峰》),这是王安石高瞻远瞩,生发的人生感悟。“山重水复疑无路,④_____”(《游山西村》),这是陆游在迷失后得到草木指引的惊喜;“杨花榆荚无才思,⑤_____”(《晚春》),这是韩愈在暮春里对世人惜时进取的期许;“⑥_____,⑦_____”(《陋室铭》),这是刘禹锡在逆境中看到盎然青绿的放松;“⑧_____,⑨_____”(《己亥杂诗》),这是龚自珍在还乡时借花表达继续忠贞报国的深情。
二(57分)
(一)(22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
春半桃李盛开
【宋】陈宓
缟①裙练帨②映丹霞③,默默无言不自夸。
陌上行人重回首,一年春事数朝花。
【注释】①缟:素白。②练帨:白色的佩巾。③丹霞:借代桃李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丙】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盖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霭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薄从: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④含章以时发者:等待时机施展自己。
8.用斜线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平 居 与 萧 艾 不 殊
9.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不蔓不枝 ( ) (2) 香远益清 ( )
(3)来岁不改其性 ( ) (4) 是所谓 (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丙】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11.小语读【甲】文时,提出“陌上行人重回首”有偏题之嫌,你同意吗?说说理由。
12.北宋推崇“君子气节”,周敦颐和黄庭坚分别写下《爱莲说》和《书幽芳亭记》。小文整合了【乙】【丙】两文相关内容,以表格形式做笔记,邀请你一起完成。
1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甲】 【乙】【丙】三篇诗文都能体现这个观点。请选择其中两篇,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注】“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我的眼睛看世界,所有事物都带有我的主观色彩。
(二)(18分)
阅读下面材料, 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大约20亿年前,地球就孕育出了最古老的植物——蓝藻。它们虽然渺小,却能利用水、二氧化碳和阳光制造养分,排出氧气,经过亿万年,大气中的氧越来越多。在太阳照射下,地球上空逐渐形成了臭氧层,变得更适宜万物生存了。大约4亿多年前,蕨类植物覆盖了地球表面,统治了地球约1亿年。后来,由于地球气候变化,裸子植物出现,逐渐取代蕨类,成为了陆地上的主角。约1.3亿年前,被子植物,才作为“后来者”出现,并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多样化的品种,迅速成为自然界中的“殖民者”。到了5000万年前,被子植物几乎统治了地球上所有的栖息地,这场植物的革命最终得以完成,绿色遍布了地球。
【材料二】
如果我们在漫长的人类迁徙史中寻找规律,不难发现,人类族群倾向于定居在广阔的平原,或是水源边进行农耕生活。由此,我们很容易接受农耕比狩猎更容易得到食物的思维。按照达尔文的说法,促使人类最终选择定居下来的,是植物。种植作物让人类能稳定收获食物与种子,反观狩猎,很容易受动物迁徙制约。“最终,人类选择了能够稳定提供食物来源的植物,植物也把人类留在了某个地方。”不同的植物让人类族群定居在了不同的地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就是所谓的“老家”。
【材料三】
当诗歌与植物碰撞
①著名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曾说:“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自然之物本是客观存在,无关内心情感,却在进入文人墨客的作品后,被赋予一定的立意和主题。文人借之以抒发情怀、寄托理想、阐述道理或比拟人格。
②正所谓“一花一叶总关情”,中国古典文学一直注重自然意象的使用,尤其是对植物意象的使用。《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植物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诸如荇菜、卷耳、薇、藻、桃、梅等。而植物的意象也是丰富的,涉及窈窕美人、谦谦君子、美好爱情、思乡怀人、孝道感恩等多种。譬如《诗经》中耳熟能详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以鲜艳的桃花来比喻女子的姿容娇妍,桃花也因此有了“美人”的意象。 不论是在诗歌还是在其他文学作品中,植物意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被历代文人墨客反复歌吟后,不同的植物便有了相对固定的意象。
③当我们追溯诗词歌赋或民风习俗中植物意象形成的缘由时,不难发现,植物的自然属性是植物意象得以产生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荷花形象常在佛教中出现,离不开其“出淤泥而不染”的自然属性……由此可见,当我们谈及文学中的植物时,不仅要考察诗歌背景、文人心境,亦要对植物的自然特性进行考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其意义,来接近文人思想的真谛。当我们从植物自然属性的角度去理解诗歌,诗歌便多了一份严谨的味道;而当我们从文学的角度看待植物,植物便拥有了浪漫的感性气息。诗意自然,诗中有植物,植物里有诗,是理性与感性的并行,是艺术与科学的交融……
(节选,有删改)
14.【理常识】 【材料一】中称被子植物为“后来者”和“殖民者”,这两个概念在文中如何理解?
15.【析原因】“没有植物,就没有如今的人类”这一说法被大多数人认同,认同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
16.【辨文理】从上下文内容的连贯性来看,下面语句应该放在【材料三】的A 处还是B处?请写出判断依据。
柳树有着“复活” “再生”的含义,是由于柳树有着易栽易活的繁殖特性。
_____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写文案】学校打算办一次“植物与人类”专题展览,安排你写一段展览前言,让参观者对展览产生好奇和期待。请你巧妙结合三则材料,并运用平时的积累,完成撰写任务。
小贴士
展览的前言就好比书的序言、电影预告,是展览的引导性文字,通常清晰明了地向参观者讲述展览的主题、内容及目的等。
(三)(17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 完成各题。
_______
迟子建
①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②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③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销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④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⑤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⑥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⑦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 “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⑧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⑨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18.【梳理文脉】文中花草形态的变化牵动着作者的行为变化,请根据提示补填内容。
19.【设计朗读】小语和小文齐读本文,读到第④段“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时,对朗读重音处理提出了不同意见。
小语: 我认为应该重读“原来是”和“飞”,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文:我认为应该重读“细若游丝”和“干硬”,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课代表:我觉得你们的想法都体现了对文本的正确理解,都有道理。
20.【优选文题】如果给这篇散文加标题,你觉得下面标题哪一个更适合?为什么?
【备选标题】 ①《野草的呼吸》
②《四季海棠和野草》
选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勾连教材】学完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语文老师让课代表小安推荐一篇课外文章作为本单元拓展阅读材料,小安拿不准能否推荐迟子建的这篇散文,向你请教。你将第五单元相关内容和这篇散文进行了勾连权衡,具体给出了推荐理由。
三、(65分,其中含写字5分)
22.作文
请以“这段路没有白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 600 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
参考答案
1. 滋养 呵护 塑造
2.牡丹是雍容华贵(菊是隐逸情怀/兰是高贵典雅)
3. A B
【解析】1.本题考查字形。
zī yǎng——滋养:供给养分;补养。
hē hù——呵护:爱护;保护。
sù zào——塑造:用泥土等可塑材料制成人物形象。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