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浙江专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下册第1-5单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卷面书写(3分)
根据相关内容评定,要求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工整。
一、“传承文化基因”语文实践活动(19分)
1.(本题6分)阅读下面人物推荐词,完成相关任务。
在那亘古的年代里,河姆渡的山山水水zī(1) 养着人杰地灵的家乡。余姚四先贤【甲】妇女小孩全都知道了,【乙】家家户户都明白了。高风亮节的严子陵、心学大师王阳明、民本启蒙思想家黄宗羲、儒学传播者朱舜水。丰ráo(2) 的四明大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余姚人,河姆渡人锲而不舍的精神一直鼓舞着余姚人向着新时代迈进。
(1)(2分)【任务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2)(2分)【任务二】给加点字注音。
①亘古( ) ②锲而不舍( )
(3)(2分)【任务三】【甲】【乙】两处画线句子,请用意思相同的成语替换。
【甲】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
2.(本题2分)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是古诗文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秦时明汉时关”等。
B.“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C.古人的称谓语非常丰富,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君主对臣子的爱称,“陈康肃公善射”中的“公”,是对男子的谦称。
D.古代地理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例如“洛阳”,在古代指在洛河之北。
3.(本题4分)传承理想文化基因。请你根据内容提示填空。
古人在诗文中寄托着自己的理想,或托物言志,或直抒胸臆。面对可汗的赏识,木兰陈说真切无悔的夙愿:“①__________,送儿还故乡”(《木兰诗》);面对雄奇的泰山,杜甫立下意气风发的壮志:“②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望岳》);面对纷扰的政坛,王安石表达无所畏惧的态度:“不畏浮云遮望眼,③__________”(《登飞来峰》)。吟咏诗文,我们感受着他们的笃定和坚持;追寻理想,我们也会有令人“士别三日,④__________”(《孙权劝学》)的一天!
4.(本题3分)下面选项均为同学们根据学过的古诗为班级图书角设计的名字。你认为哪一个合适?
请仿照示例,结合相关诗句(连续的两句)说明理由。
A.众山小 B.柳暗花明
【示例】我选“长风云帆”,它源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云帆”意气风发、信心百倍,有一种积极昂扬的感觉,可以鼓舞困境中的人,勤读书也可以获得这样的力量,因此,“长风云帆”作为图书角的名字较为合适。
5.(本题4分)阅读表格,完成小题。
主题词 | 摘抄 | 笔记 |
钢铁般的意志 | 傍晚,风刮得紧了,烟囱里发出呜呜的怒吼,树林里响起呼呼的哀号,大风追逐着机灵善变、飘忽不定的雪花儿,凄厉的怒啸声搅得森林不得安宁。 | 这是保尔带病铲雪前的一段环境描写,其作用在于①_____ |
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总要不断地呻吟,发脾气,可是他却一声不吭,给他伤口上碘酒的时候,他把身子挺得像根绷紧了的弦,他常常疼得失去知觉,但是从来没有哼过一声。 | 这个“挺”字用得可真棒啊,因为②_____ |
(1)(2分)请根据你的理解,补全这张摘记卡。
(2)(2分)请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及你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摘抄和做笔记”这一阅读方法有哪些认识。
二、”品味人性温度” 小说研读活动(17分)
那个搭车的青年
毕淑敏
①那一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初春,道路泥泞。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②“你找死吗?你!你个兔崽子!”司机破口大骂。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棕绳的袋子。“我不是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里已经有人了,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搭!这样的天,你蹲大厢板会生生冻死!”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③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
④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鸣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是个很棒的师傅。一天,他的车突然消失了,很长时间没有踪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个青年化装成一个可怜的人,拦了他的车,上车以后把他杀死,甩在沙漠上,自己把车开跑了。”
⑤我心里一沉,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的东西呢!”司机很冷静地说:“怎么样?我说的不错吧。”“然后会怎么样呢?”我带着哭音说。“你也别难过。我有个法子试一试。”只见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石像般凝立着,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我把所见跟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是要跳车了,现在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⑥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我痛苦得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身剧烈倾斜,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往轮胎缝里爬,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⑦“师傅,他……他还在偷,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是吗?”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到了。”司机突然干巴巴地说。我们到一个兵站了,兵站里住着边防士兵,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司机打亮了驾驶室里的大灯,说:“现在不会出什么事了。”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
⑧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他抹了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他点点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⑨“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爬上大厢板,动作是从未有过的敏捷。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幽黑的轮胎之中。我不放心地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
⑩突然触到棕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棕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如焊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选自《毕淑敏作品精选集》,有删改)
6.(6分)【体验情感】文中“我”的情感体验随着青年的行动而不断变化。请结合文本,完善表格信息。
事情情境 | “我”的情感体验 |
青年想要搭车,但被司机拒绝。 | ① |
路途难行,“我”看到青年重新搬动提包。 | 痛苦 |
② | 惊恐 |
“我”看到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 | ③ |
7.(3分)【探究写法】文章多次出现对搭车青年的外貌以及动作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任选一句进行分析。
(1)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石像般凝立着,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
(2)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8.(3分)【聚焦细节】选文第⑧段中有两处都写到了“点头”,但意味不同,请仔细揣摩,谈谈你的理解。
①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
②他点点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9.(5分)【比较主题】小弘认为《那个搭车的青年》可以选入教材第三单元,你是否赞同?请联系单元目录和导语,并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的精彩,抵达某种人生境界。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山地回忆》/孙犁 《台阶》/李森祥 《卖油翁》/欧阳修 |
三、“研讨国民阅读”综合实践活动(13分)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扪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②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读书》,有删改)
【材料二】
【材料三】
①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剑:我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是,以电子阅读、手机阅读为特征的数字化阅读,更多改变的是人们的阅读方式而不是阅读内容,所以我认为以“深阅读”和“浅阅读”来划分传统阅读方式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是不准确的;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阅读是否肤浅既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愿意)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也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深思,即作品本身是否肤浅。换句话说,不能用媒介载体的不同而只能根据作品的内容去界定阅读的“深”和“浅”。
②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力:有人说,数字阅读是“碎片化阅读”,因而对此忧心忡忡。我以为,“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方式。倘若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与信息,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更何况,有谁听说《诗经》三百篇、《唐诗三百首》是一口气读完的?我们在读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的时候难道不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重要的不是阅读的形式和工具,而是阅读与否和阅读的内容。
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数字阅读基本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为主题,阅读的主要内容并不是电子图书,而是一些相对轻松娱乐、篇幅较短的文章等。这跟数字阅读主要载体——手机自身限制有关,屏幕小,相对而言很难进行深度长篇的阅读。综合起来看,纸质书能提供系统的体系化深度阅读,目前并没有好的数字阅读载体可以实现替换。
④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数字阅读时代后,所有过去阅读不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现在都被阅读抢占过来。所以整体来看,人的阅读的时间是增加的,只是媒介变了。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同样是提高的,它走出了过去传统、封闭的阅读空间,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
(选自《百度教育》,有删改)
10.(3分)作业中四位同学概括了材料三中几位专家的观点,请你帮老师判断哪一位同学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
A.郭英剑认为数字化阅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不一定会导致阅读的肤浅化。阅读的深和浅应有作品内容界定。
B.陈力对碎片化阅读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也是合理的,人们大可不必对数字阅读忧心忡忡。
C.徐升国认为数字阅读的内容受到载体的限制,因此有深度的长篇阅读很难进行,目前没有数字阅读载体可以替代纸质书阅读。
D.严锋认为数字阅读在质和量上都得到了提升,数字阅读使读者和书的关系突破传统阅读的限制,是一种创新。
11.(3分)根据材料二,请你总结“国民利用各种媒介阅读的时长”的特点。
12.(3分)材料一中说“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小文觉得可以用《孙权劝学》中吕蒙读书的经历来证明这个观点。你认同吗?请结合材料和课文阐述理由。
13.(4分)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老师举办了一场“纸质化阅读是否会被数字化阅读所取代”的辩论赛,请你根据文本内容和自身经历阐释你的观点。
…………
参考答案
1. (1)滋 饶(2)gèn qiè(3)妇孺皆知 家喻户晓
【解析】
(1)本题考查字形。
滋养(zī yǎng):供给养分、补养。丰饶(fēng ráo):丰裕富饶;丰富。
(2)本题考查字音。
亘古(gèn gǔ):整个古代;从古至今。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