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辽宁专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下册第1~5单元。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昼夜(zhòu) 浊流(zhuō) 淳朴(chún) 显为人知(xiǎn)
B.卓越(zhuó) 哺育(bǔ) 豁亮(huò) 沥尽心血(lì)
C.轩昂(xuān) 骨碌(gú) 亘古(gèn) 正襟威坐(wēi)
D.胆怯(qiè) 呜液(yè) 丰饶(ráo) 不可捉摸(zhuó)
2.选出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语言运用对于文字________的塑造是核心的、本质的,作家有责任也有义务精准________语言的魅力。如今,网络文学创作虽________蓬勃发展的态势,但这不是说文学作品已经________。
A.风格 把握 呈现 登峰造极 B.格调 把握 出现 登峰造极
C.风格 捕捉 出现 炉火纯青 D.格调 捕捉 呈现 炉火纯青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抚摸一本书,不只是用眼睛,还要用手指和心灵。②在温暖的阳光下,你与一段优美的文字邂逅。③这些文字不端架子,如行云流水,如云端紫燕,显得气象万千。④此刻,你就沉浸在雅洁从容的文字里,仿佛和一位智者相对而坐,听他娓娓道来,你的心就长出了翅膀。
A.第①句加点词语“抚摸”是动词,“一本”是数词,“心灵”是名词。
B.第②句加点词语“温暖”“优美”都是褒义词。
C.第③句运用了拟人、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
D.第④句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沉浸”改为“沉溺”。
4.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1)书海拾贝,研精致思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
B.《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本文选自《史铁生散文选》,他的代表作品还有《我与地坛》。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令尊、家父、令堂、令爱是敬辞,舍弟、舍妹是谦辞。
D.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2)经典寻途,启思明志(3分)
请从下表中选取一段对话,写出人物的姓名,交代这段对话的事件以及体现的性格特点。
《朝花夕拾》人物志 |
A“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
B“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 |
C“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5.(6分)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2)__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4)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5)《木兰诗》中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3分)
6. (3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甲】
木兰诗(片段)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乙】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对两首诗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中“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
B.乙诗中诗人通过“把酒”“祝明妃”,把木兰对明妃的敬慕之情暗暗地透露出来。
C.乙诗中借取《木兰诗》“当窗理云鬓”的意境,把“理云鬓”换成“画眉”,把木兰终究是女孩儿的本色完整地表现了出来
D.甲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详述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战斗的激烈悲壮。
(二)(14分)
阅读下面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的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书戴嵩①画牛
苏轼
蜀中有杜处士②,好书画,所宝③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④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搞⑤入两股间。今乃掉尾⑥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注释】①戴嵩(sōng):唐代著名画家。②处士:有才德而不愿做官的人。③宝:珍藏。④拊(fǔ)掌:拍手。⑤搐(chù):紧缩。⑥掉尾:摇尾。掉,摇。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仁在其中矣(《论语》)
B.但手熟尔 但当涉猎(《孙权劝学》)
C.好书画 好雨知时节(《春夜喜雨》)
D.处士笑而然之 公欣然曰(《咏雪》)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2)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9.请你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断两处)。(2分)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10.【甲】【乙】两文在刻画人物时,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试举例说明。(4分)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8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选段一】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看着那裹着灰沙的风从他面前扫过去,他点点头。风吹弯了路旁的树木,撕碎了店户的布幌,揭净了墙上的报单,遮昏了太阳,唱着,叫着,吼着,回荡着;忽然直驰,像惊狂了的大精灵,扯天扯地的疾走;忽然慌乱,四面八方的乱卷,像不知怎好而决定乱撞的恶魔;忽然横扫,乘其不备的袭击着地上的一切,扭折了树枝,吹掀了屋瓦,撞断了电线;可是,祥子在那里看着;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胜利是祥子的!及至遇上顺风他只须拿稳了车把,自己不用跑,风会替他推转了车轮,像个很好的朋友。
(选自《骆驼祥子》第八章)
【选段二】
他为自己努力,也为自己完成了死亡。他等着吸那最后的一口气,他是个还有口气的死鬼,个人主义是他的灵魂。这个灵魂将随着他的身体一齐烂化在泥土中。
(选自《骆驼祥子》第二十一章)
【选段三】
城市里的摆渡人
①虽已立秋,伏天的酷热却丝毫未减,高温持续,令人难耐。
②路口等绿灯的行人,不约而同地挤在阴凉处,躲避烈日的灼烧,就连建筑和草木投下的阴影,此刻都显得格外珍贵。路边,一辆作业卡车停在公共自行车站点旁。身着反光背心的工人熟练地完成站点设施检查,把自行车摆放得整整齐齐,车身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他们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豆大的汗珠滚落,在滚烫地面瞬间蒸发,又不断从黝黑泛红的脸上、手臂沁出。即便酷热,也没影响他们工作的专注。完成回收车辆装载后,他们迅速上车,赶往下一个站点。这份在站点间调度车辆的工作,被形象地称为“摆渡”,而他们,便是“摆渡人”。
③正午时分,路上私家车寥寥,多是公交、出租和网约车。司机们看似轻松,实则艰辛。日夜兼程、风雨无阻,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堪称“轮胎上的流动修行”。正是他们的坚守,人们才能便捷出行,穿梭城市。这些司机师傅,也是城市的摆渡人,每一次平安送达,看着乘客满意下车,他们内心满是欣慰。烈日下,快递员和外卖员也在奔波。他们身着工装、头戴头盔,骑着电动车在街巷中飞驰,像勤劳的燕子,将商品和美食准时送到顾客手中。听到那声真诚的“谢谢”,他们满是汗水的脸上绽出笑容,一切辛苦都化作了满足。
④快递员和外卖员小哥们,在城市的街巷中不知疲倦地穿梭,凭借对路线的熟悉和高效配送,业绩一路攀升,收入渐丰。回到家中,能为家人购置心仪物品,改善生活条件,看到家人脸上洋溢的笑容,他们深感一切的努力都值得。正是这般勤奋,让他们摆渡生活,驶向成功与幸福,也让这座城市更加熠熠生辉。
⑤马路街巷似河道,起点终点如码头。这些摆渡人用付出拉近了人与城市、生活的距离,连接起喜悦与期盼,让城市更有温度。
(节选自《春城晚报》,有删改)
11.【选段一】中的“风”意蕴丰富,请结合对“风”的理解,批注此时祥子的形象。(2分)
12.老舍说“为个人努力的也知道怎样毁灭个人”,请你结合祥子的“三起三落”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13.同样面对生存重压,祥子和现代“摆渡人”的追光之路为何会如此不同?请你联系二者的生活经历分别概括他们所追的“光”,并说明原因。(3分)
(二)(17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被母亲逼着搬出去住的那些天
明前茶
①在他生日那天,母亲招待他吃了一顿大餐,跟他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勒令他搬出去住。他的脑门上仿佛打了一道焦雷。彼时,他已在本市读了四年大学和三年研究生,并且已在本市找了工作。父母在江北买了滨江公寓,他和母亲都在南岸工作,他已习惯了母亲每天开车接送他。因此,当母亲严肃地说“我不能再伺候一个好像永远长不大的高中生”后,他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深深的伤害。
②他赌气,立刻联系中介小哥,最后看上单位附近的一套老房子,装潢与家具都十分老旧,每月租金3500元。他拿出所有压岁钱,支付了三个月的房租和保证金,就搬了出去。搬家那天,母亲正好在外地出差,父亲去医院陪护外公,他连一个可以示威的对象都没有。
③搬完家,他将所有的日用品和衣物归位,只躺在床垫上叹了十分钟的气,就立马出门了。他必须立刻去家具大卖场买转椅,买晾衣架,买鞋柜,否则,只能坐在房东留下的塑料凳上工作,脱下的外套只能放在床垫上。
④他万万没想到,三天后,家具大卖场快递过来的所有家具都是散装零件。他必须再买一个工具箱,用螺丝刀和扳手将它们一一组装起来。当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晾衣架和转椅都装好,他感到前所未有的骄傲,不由自主地拍了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去嘚瑟。结果,他受到在大洋彼岸留学同学的一致嘲笑。正在读博的同学告诉他,自己曾手持冲击钻安装过大衣柜、厨房吊柜,而最近的成果是安装花园的镂空大铁门。
⑤他受到了善意的鄙视,但他被潜能激发而产生的骄傲并没有因此削减半分。他生平第一次搞清楚洗衣液与柔顺剂的区别,搞清楚滚筒洗衣机上面十几个按钮的不同含义。如今,离开了母亲的呵护,他不得不亲自打扫卫生,亲自洗碗、擦拭灶台和油烟机表面,把地拖干净,徒手把浴室下水道中积攒的落发掏出来。他学会了熨烫衬衣,擦皮鞋,拆洗窗帘。之前说到手机上的应用软件,他只知道那些可以看视频和玩游戏的APP,而现在,他开始在购物类应用软件上关心菜价。
⑥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他被母亲赶出来满两年了。他意识到自己对时间与金钱的认知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之前,母亲揽下了所有的家务,他双休日能赖床到下午两点;而今,即使在周末,每天七点三十分,他身体里的闹铃就响了。他知道早市的蔬菜水果最新鲜,而厨余垃圾必须在上午九点前送到回收点,否则家里容易滋生蟑螂。他的作息正常了,早睡早起,居然一年可以读二十多本书,通过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如今,靠替别家公司兼职做账,除去每月3500元的房租,还攒下了人生的第一个20万元。对目前的状况,他似乎满意了。
⑦他偶尔还回父母家去,但是那股微妙的尴尬似乎尚未完全消失。母亲一如既往地招待他,知道他新交了女朋友,听他讲述工作和感情生活的进展,但从不过问他的生活细节。他一直想对母亲之前二十五年的照料表示感谢,但他一直拖延着,迈不出对自家人说体己话这一步。直到有一天,他在厨房吊柜里发现了母亲的日记。鬼使神差地,他翻到了两年前,母亲逼自己搬出去住的那些天的日记。母亲写道,自己争取了出差任务,躲了出去,是生怕目睹独生子搬家的场景会掉眼泪。她怕自己是一只溺爱孩子的老鹰,舍不得做出将儿子啄离的决断,把儿子这只本可展翅翱翔的小鹰,圈养成了不舍离巢的肥胖家禽。
⑧他吃了一惊,急速地往后翻,终于发现一桩母亲没有告诉他的事实:为了习惯他搬出去住的这种变化,她吃了整整三个月的安眠药。而她在儿子面前表现出的,却是一副如释重负的轻快感。深谋远虑的中国父母,从来都控制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坐等孩子去发现与感悟。
(选自2022年第1期《读者》,有删改)
14.阅读②~⑥段,请在下表A、B、C三处补写相关内容。(6分)
段落 | “他”的所作所为 | “他”的情感变化 |
② | A. | 赌气 |
③—⑤ | 买家具、学会做各种家务 | B. |
⑥ | C. | 满意 |
15.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分)
16.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她怕自己是一只溺爱孩子的老鹰,舍不得做出将儿子啄离的决断,把儿子这只本可展翅翱翔的小鹰,圈养成了不舍离巢的肥胖家禽。
17.小文说这篇文章是被标题耽误了的好文章,你却认为本文标题“被母亲逼着搬出去住的那些天”取得很好,请你说说本文标题好在哪里?(3分)
18.文末写道:“深谋远虑的中国父母,从来都控制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坐等孩子去发现与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三)(11分)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补鞋子的人
李娟
①我很厉害的,一个月穿破了五双鞋。于是该搬家上山的时候,就只剩下了一双拖鞋可穿。我趿着拖鞋扛箱子、拖袋子。而我全身汗透了,心跳如鼓,腿都在发抖。两个手掌心血红一片,麻飕的。我真厉害呀,穿着拖鞋干活,也能凑个全劳力。
②进入山中,虽然已经六月,但仍然很冷。我没有鞋子穿,就穿我妈的棉皮鞋。但这样一来,我妈又没有鞋子穿了,只好趿我的拖鞋。可是我妈的棉皮鞋那么难看,大得跟两条船似的,走起路来哐眶当当。鞋跟高高的,布满补过的疤痕,还钉了两圈从罐头盒子上绞下来的铁皮条,金光闪闪……
③话说那些穿坏的鞋子们,要是哪一双稍微还能凑合一下,我也会坚决凑合到底的。可是——真不知自己为什么那么厉害——它们全都是鞋帮子和鞋底子完全分开的。我曾试着用绳子把鞋帮子和鞋底子绑在脚上……那样的话,还不如穿我妈的破皮鞋呢。
④这个夏天怎么过呀……
⑤我妈说:”等补鞋子的老头儿来了就好了。”别人也都这么说。可是都快七月份了,他还不来。又有人说:“快了快了,他已经到下面那条沟了。等那边的牛羊走完了,他才开始动身往这边赶。”听说那老头儿年年都来,跟着羊群走。每次都在离我们这片帐篷区很远的河边空地上独自撑一个三角形的小棚,悄悄地生活。我去河边洗衣服的时候,总是会经过那个小棚的痕迹。
⑥七月份都过了,但他还是没有来。
⑦他们说,那个老头儿是残疾人,脚上装着用铁皮包着的假肢。四十岁才结的婚,有过一个孩子。但没几年那女人就跟一个回族人跑了。他就卖了羊群,抱着孩子去找。后来,孩子在奔波途中夭折了。又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他也落下了残疾,两手空空回到故乡。因为没有了牛羊,只好以此谋生。我问:“那他是怎么学会补鞋子的?”那人说:“谁知道。可能还在外面流浪时,就在干这个了吧……”于是我老是想着那个老人瘸着腿,背着机器,牵着孩子,走在城市繁华一角的情景……当我也独自在外的时候,在那些陌生的大街上,曾遇见过多少这样的人啊,却从来没有想象过他们回到故乡时会有的情景。他真孤独,他住过的小帐篷的痕迹也那么孤独。
⑧我趿着拖鞋走在晴朗天气里的草原上。脚趾头从破了的袜子里顶出来,不时碰着青草。走了很远,又踢掉拖鞋走到河边的沙滩上,小心地避开一丛丛生有细刺的植物。远方真美!那些连绵起伏的森林,青葱草坡,闪耀着无数条纤细溪流的峡谷……而我不能去向那里。我赤脚站在河岸边的一处高地上眺望。总是想去那么多的地方,但却总是有那么多的原因,让人这儿也不能去那儿也不能去。
⑨那个残疾的老人,他没有了脚,就再也不需要鞋子了,再也不需要离开了。可是他还是要活下去,并且愿意接受那么多的与自己无关的破鞋子,愿意它们经过自己的双手后又能够重新被使用。好像他的活儿是一种到了最后仍在给人以希望的努力似的。我觉得自己都快要爱上他了……而我呢,我也整天没完没了地干着活,流着汗。把商品一箱一箱地从漏雨的地方挪到干燥的地方,奋力劈柴火,在草地上敲桩子……就想:就当我也是最后一次回到了故乡吧……
⑩当我挑水时又一次经过那块狭小的帐篷遗痕,看到草地上不知何时堆放了一卷破旧的行李。于是高高兴兴回家,把所有早就准备好了的破鞋子全翻了出来。
(节选自李娟《阿勒泰的角落》,有删改)
19.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我”和补鞋人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3分)
20.阅读文中画线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3分)
(1)七月份都过了,但他还是没有来。(第⑥段单独成段有何用意)
(2)远方真美!那些连绵起伏的森林,青葱草坡,闪耀着无数条纤细溪流的峡谷……(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意)
21.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何在第⑨段中发出“我觉得自己都快要爱上他了”的感叹?(3分)
22.在阅读本文时,关于本文表达的主题产生了争议,你赞同哪一种或几种观念,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2分)
A凡人的卑微与高尚; B.生活的苦难与希望; C.生命的孤独与坚守
…………
参考答案
1. B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浊流(zhuō)——zhuó,显为人知——鲜为人知;
C.骨碌(gú)——gū,正襟威坐——正襟危坐;
D.呜液——呜咽,不可捉摸(zhuó)——zhuō;
故选B。
2. A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