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模拟试卷
基础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道光帝接到奏报,阅毕挥笔蘸墨用红色大字批道:‘可称大快人心一事。’”该奏报是( )
A.《林则徐邓廷桢怡良等奏虎门销烟一律完竣折》
B.《奏报攻克金陵尽歼全股悍贼并生俘逆酋李秀成洪仁达折》
C.《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
D.《奏保袁世凯片》
2.从《南京条约》开始,西方列强“揭开了对华事务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与欧洲‘掠夺成性的蛮夷’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法律、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开端”。材料反映了( )
A.中国被动接受近代外交条约体制 B.中西方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关系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列强完全以条约的形式确立殖民秩序
3.这场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人们认为此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
A.两次战争的发动国相同 B.两次战争的结果相同
C.两次战争的影响相同 D.两次战争的目的和性质相同
4.据载,清政府的官员都不知道俄国人要求的领土有多大,兴安岭离乌苏里江有多远,还有哪些内容在《尼布楚条约》中尚未确定。材料中表明( )
A.清朝官员领土意识薄弱 B.中国不重视东北建设
C.朝廷对外国入侵毫无防备 D.清朝官员没有外交经验
5.1853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建议:“毁灭性的战争(如下图)正在迅速地摧毁一个稳固政权的一切基础,也正在破坏商务的一切命脉。大不列颠一国,或是在中国领海拥有舰队的三个列强联合起来,去制止这个毁灭性的战争。”材料和图片中所描绘的“毁灭性的战争”( )
A.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B.打击了清政府统治与外国侵略势力
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洋人制造机器、火器等件,以及行船行军,无不自天文、算学中来……若不从根本上用着实功夫,即习学皮毛,仍无裨于实用。”材料中的“根本”是指( )
A.军事技术 B.政治制度 C.近代科学 D.社会习俗
7.新疆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19世纪70年代,中亚浩罕国将领阿古柏率军占据新疆大部分地区,俄国还出兵侵占了伊犁。后来率军成功收复新疆的是( )
A.左宗棠 B.曾国藩 C.邓世昌 D.关天培
8.“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文中涉及的是( )
A.邓世昌 B.左宝贵 C.叶志超 D.严复
9.下面两幅图所展示的局面出现于以下哪个时期(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10.荣禄曾对慈禧太后说:“以皇上任用匪党,难保日久不生变乱。京津咫尺,以北洋军可资镇制。”荣禄口中“匪党”指的是( )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共产党
11.义和团运动中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顺口溜,如“七天不梳头,砍下洋人头;七天不洗脸,能把洋人赶;七天不裹脚,天下洋人杀尽了”.这些顺口溜反映了义和团( )
A.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B.以农民为运动主力
C.把反帝作为主要目标 D.挽救了民族危亡
12.《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观点的是( )
A.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
B.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3.1894年,兴中会创立时,首先参加兴中会的20多人都是华侨,后来华侨竟占参会成员的60%以上;1911年黄花岗起义,“仅仅从新加坡、槟榔屿、缅甸回国参加起义的华侨就不下500人”,英勇就义的72位烈士中有1/3是华侨。这反映出( )
A.华侨助推近代社会变革 B.华侨反清情绪普遍高涨
C.革命党人缺乏资金支持 D.清朝统治逐渐土崩瓦解
14.“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同盟会成立 B.安庆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护国战争
15.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书中写道;“甲午战争中,中国被日本打败;在义和团运动之后又遭到了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比濒临灭亡的帝王之家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材料中的“有识之士”主张( )
A.重视教育 B.变法维新 C.发展军事工业 D.进行民主革命
16.小明的爷爷今年(2022年)86岁,他平时总强调自己出生于民国。寿宴上,一位历史老师问小明: 你爷爷出生于民国多少年?小明的正确回答应该是( )
A.二十三年 B.二十四年 C.二十五年 D.二十六年
17.“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财产、考试、选举等自由和权力。”以上内容最有可能出自( )
A.兴中会的纲领 B.光绪帝颁布的变法诏令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8.“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这里“公”指的是( )
A.宋教仁 B.谭嗣同 C.蔡锷 D.秋瑾
19.“1920年7月8日,曹银、吴佩孚、张作霖等在天津开会,决定开战……12日,直皖战争全面爆发,不出一周,皖系军阀全面溃败……”通过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 )
A.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B.辛亥革命的成功来之不易
C.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0.在中国近代,有一份杂志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1917年,每期的发行量已达一万六千多份,被视为青年人的“良师益友”。他们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这本杂志指的是( )
A.《每周评论》 B.《新青年》 C.《中外纪闻》 D.《时务报》
21.陈独秀宣称:“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主要功绩是( )
A.终结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传播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C.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22.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第一场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里的“补课”和“起点”的含义分别指( )
A.补充明确民主革命任务,实现各阶层联合
B.明确彻底反帝反封建纲领,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革命
C.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完善以往民主科学思想,启迪宣传马克思主义
23.1919年后,在《新青年》《晨报》《新潮》等报刊上关于劳工话题的文学作品猛增,作品的主人公有洋车夫、铁匠、农夫、学徒、店员、纺织女工、烟草公司工人等劳工群体,这些人物形象基本上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变化表明( )
A.知识分子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B.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上升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日益成熟 D.改良维新已成为主流思潮
24.“1921年7月23日,13个平均年龄28岁的书生,悄悄走进上海法租界的一条里弄,兴奋地聆听着遥远的北方炮声轰鸣的同时商谈着中国未来之大计……”材料中所说的事件( )
A.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B.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转折点
C.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D.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25.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设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党的组织和领导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共举行大小罢工100多次,参加人数达到30万人以上。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 )
A.发动武装起义 B.建立革命根据地
C.开展土地革命 D.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二、综合题(共4小题,第26题8分,第27题10分,第28题8分,第29题14分;共4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19世纪上半期,世界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头号强国的英国很快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中国的政策和经济形态顽强地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英国商人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材料二:读图。
1842年8月中英双方代表在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签订条约的情景
(1)材料一所述是中国哪一场战争的背景?“头号强国的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的目的是什么?(3分)
(2)如材料二所示中英双方签订了哪一条约?该条约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3)通过以上史实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2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洋务派全盘建设事业的动机是国防,所以军事建设最多。现就洋务派的军事建设,择其要者列表于下。
年份 | 举措 |
咸丰十一年(1861) | 恭亲王奕诉、文祥托总税务司赫德购买炮舰,聘请英国海军人员来华创设新水师 |
同治四年(1865) | 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于上海 |
同治九年(1870) | 李鸿章设机器制造局于天津 |
光绪元年(1875) | 李鸿章筹办铁甲兵船 |
光绪二年(1876) | 李鸿章派下级军官赴德学陆军,船政学生赴英、法学习造船和驾船 |
光绪六年(1880) | 李鸿章设水师学堂于天津 |
光绪十一年(1885) | 李鸿章设天津武备学堂 |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动机”是中国在哪次战争战败后付诸实践的。(2分)
(2)据材料,概括洋务派进行军事建设的方式有哪些。(6分)
(3)上述材料和问题表明洋务派要改变当时中国在哪一领域的落后局面?(2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 “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的历史,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彻底埋葬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材料三 著名历史学家金冲及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自古以来,皇帝被看做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
——以上均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这次“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发生于近代哪一侵略战争中?材料一中“光绪年间的改革”指的是什么运动?(4分)
(2)指出材料二所指的“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建立的时间和该共和国的名称。(2分)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王阳明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要论清世间的大道,首先就要破除这心中之贼。这第一个贼就是伪善!你们想想,你们所学的四书五经,你们苦苦研习的八股文,能够抵抗洋人的坚船利炮吗?……空谈道德仁义,就是世间最大的伪善。这第二个贼,就是守旧。今日的世势,乃是三千年未有之危局,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只会让我们这个国家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衰弱。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1898年清帝在京师大学堂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1)材料一中的清帝是谁?根据材料归纳,他认为导致大清衰弱的原因有哪些?(3分)
材料二: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失此不图将成大乱。
——《淞沪护军使卢永祥电》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的参加者来自哪些阶层?(3分)
材料三:五四运动的发起者和学生运动的主力军,就是北京大学。这所创建于戊戌维新之际的高等学府,到“五四”发生时已有21年的历史了。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命题下,在民族启蒙与觉醒的一缕晨光中,新文化运动作为五四运动的思想先导,在北京大学孕育发展起来。北京大学教育改革带来的学术自由、思想独立、追求真理的新风,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培育了肥沃的土壤。五四精神也从此融入北京大学的文化之中,成为这所百年学府催发新生的力量源泉。
——《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北京大学对于五四运动起到了哪些作用?(4分)
材料四: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不可以低头。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说明为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4分)
…………
参考答案
1.A
2.A
3.D
4.A
5.B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