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测试卷(培优卷)-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模拟试卷(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30日
资源编号 81291

期中测试卷(培优卷)-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模拟试卷(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

2024-07-25 八年级上册 0 842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测试卷+期中卷+期末卷(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卷+期中卷+期末卷: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卷)-2024-2025学年八年...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模拟试卷

培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历史材料是我们了解过去基础之一。下面关于鸦片战争的图片说明的是战争的(    )

A.爆发原因          B.主要过程               C.近代经济               D.最终结果

2.乾隆十九年(1754年),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杀了一个英国人,广州县府最初劝他们自行调解,后因英国要求,官府才有所过问。以上材料可以推断出(   )

A.中国丧失了独立司法权                       B.英国的法治观念强于中国

C.中国缺乏司法主权观念                        D.英国不认可中国的法律思想

3.曾国藩在日记中写到:“接恭亲王咨文,敬悉銮舆已出巡热河,(夷)氛逼近京城仅二十里,为之悲泣,不知所以为计。”材料中的“(夷)氛逼近京城”所指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美三国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向来洋药(鸦片)……等物,例皆不准通商,现定稍宽其禁……洋药准其进口,议定每百斤纳税银三十两,唯该商止准在口销卖,一经离口,即属中国货物。”以上规定使清政府(   )

A.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B.开始大量进口外国药品

C.采取禁止鸦片贸易的措施                    D.对所有进口货物征重税

5.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颇具深意地说: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这表明(    )

A.近代学习西方思潮萌发                       B.西方列强停止了对中国的侵略

C.洪仁玕背叛了太平天国                        D.对西方国家的认知有新变化

6.“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1860年)之变。”据此可知,该言论最有可能是(   )

A.洋务派言论      B.革命派言论           C.维新派言论            D.顽固派言论

7.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材料中的“遗其体而求其用”的事件( )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是一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

8.1894年黄海大战开战之初,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下

名称 火炮/门 鱼雷发射管/架 总排水量/吨 总兵力/人 平均航速/节
北洋水师 195 556 32100 2126 10.2
日本联合舰队 268 568 40840 3916 14.5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日本综合国力的强大                           B.清朝政治制度的腐败

C.中日经济水平的差异                           D.双方军事实力的对比

9.近代某条约规定:“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靳惜,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下列项中,属于英国借此规定获得的特权是(   )

A.五口通商          B.协定关税               C.开设工厂               D.领事裁判权

10.1890年,已是举人的梁启超对康有为布衣上书、力倡变法的行为与见解十分钦佩,于是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拜还是秀才的康有为为师。从此,康有为和梁启超共同(    )

A.走上维新变法之路                             B.撰写《资政新篇》

C.创建了中国同盟会                             D.提出“扶清灭洋”

11.有人把中国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温药慢治”的意义是(   )

A.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B.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在近代中国掀起思想解放的风暴

12.范大章指出,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不是农民阶级的自主口号,该口号使民间积蓄的冲击旧秩序的力量按照封建地主阶级的意志迅速走上了乡团化的道路。该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    )

A.一直得到清朝的坚定支持                   B.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C.被打上了封建主义的印记                   D.坚持了原有斗争方向

13.一位同学在实践性作业《发现身边的历史》中写道,“它忍受着被迫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无奈;它也背负着被划定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的耻辱。”材料中的“它”应是(    )

A.圆明园            B.东交民巷               C.威海卫                   D.大沽炮台

14.给如图所示内容归纳单元主题,最适合的是

A.侵略与反抗                                        B.近代化探索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5.“驾驶汽车的车夫是有能而无权的,汽车的主人是无能而有权的,这个有权的主人便应该靠有能的专家去代他驾驶汽车。民国的大事,也是一样的道理。国民是主人,就是有权的人,政府是专家,就是有能的人。”这实质上反映了孙中山主张(   )

A.主权在民         B.权能分开               C.天赋人权               D.自由平等

16.如下图为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15个省份先后担任该省最高军政长官(都督)的人员构成图。该图反映了辛亥革命的(    )

A.妥协性            B.基础性                  C.彻底性                   D.反复性

17.武昌起义后,一个月内13省相继宣布独立,支持革命,其中没有一个省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统治便土崩瓦解。以上材料说明(    )

A.清朝自身原因导致其灭亡                   B.革命军军事力量弱小

C.武昌起义是一个偶然事件                   D.所有省份都宣布独立

18.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自强求富”到“变法维新”,从“政治改良”到“民主革命”,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民族经济的发展                                 B.思想解放的推动

C.西学东渐的深入                                 D.民族危机的加深

19.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名宋教仁和章太炎为临时政府部长人选,遭临时参议院否决,将人选调整后,才最终获得通过。由此可见,当时(    )

A.参议院居政治领导地位                      B.孙中山与参议院矛盾尖锐

C.民主政治理念得以践行                      D.孙中山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20.据统计,在民国初年,光是四川内部各派军阙之间的战乱,即达400余次之多,湖南宝庆城内外,凡兵队经过驻扎之处,户少炊烟,路无行人,伤人惨目,天日为暗。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   )

A.直系军阀控制中央政府                      B.北洋政府依附帝国主义

C.战乱频繁导致民不聊生                      D.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21.“你是那夜空中最美的星星……你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相遇,早安,我的隆回。”《早安隆回》这首歌曲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创作,迅速走红。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的现象,与下列哪一文章的大力提倡分不开(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李大利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D.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22.下面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的目录节选,据此判断该章主题是(   )

A.思想解放运动  B.民族解放运动        C.反对外来侵略        D.资产阶级革命

2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五四运动扭转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不断沉沦的发展趋向,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主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这里的“里程碑意义”指的是五四运动(    )

A.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B.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C.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D.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在中华大地上传播

24.1920年,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青年提出了“请钻进工厂去吧”的口号。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俞秀松改名换服,到铁厂做工;李启汉则选择在上海纺织工人最集中的沪西小沙渡创办一所工人半日学校。这反映出(   )

A.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途径多样化     B.工人运动成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心

C.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主流价值观     D.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5.1921年,中共一大把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1922年,中共二大主张消除内乱,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上述变化表明(   )

A.革命纲领逐步契合国情                      B.中共成为革命领导核心

C.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理论创新成为首要工作

二、综合题(共4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屈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战船用杉木制,吃水浅,排水量为250-350吨;火炮既小又少且除旧,每膄战船一般仅配备火炮2-4门,最多不过10余门,射程350米左右。 该舰舰体用铜皮包裹,排水量为1809吨;舰上装备各型火炮74门,射程1000-2000米;此外,英军外有蒸汽动力的“复神号”等战舰。

材料二  在1858年与英法的天津谈判中,咸丰帝和其朝臣最不能容忍的是“公使驻京”这一内容。咸丰帝甚至打算以全免进口关税换取公使不驻北京。而当时西方国家互派大使常驻对方首都,已经是外交惯例。为此,清朝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抗争,致使战争不断升级,最终付出惨痛代价。

——摘编自任世江《初中历史课程“点—线”解析》

材料三  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所谓“以史为鉴”,正是面对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

——茅海建《天朝的前清:鸦片战争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战舰有哪些不同?这些不同对战争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在外交上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以此为借口,使战争升级的表现。(4分)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从以上探究中“学到的东西”。(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120名官费留学生,踏上美国的土地。耶鲁大学校长波特致清廷的亲笔信中称:“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各门学科都有极佳的成绩……他们的道德也无不优美高尚……足以为贵国增光。他们虽然年少,却都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关系祖国的荣誉,因此谨言慎行。”

——摘编自刘真《留学教育·第一册》

材料二  1881年6月8日,清总理衙门上奏称留美幼童“外洋之技尚未周知,彼族之浇风早经习染,已大失该局(驻美留学事务局)之初心……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当年8月,120名留美幼童绝大多数被迫中断学业回国。

——摘编自潘向明《留美幼童撤回原因考略》

材料三  《纽约时报》1881年7月23日社论称:“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而不引进那些……政治上的改革。否则,他们将什么也得不到。”

——摘编自钱钢、胡劲草《大清留美幼童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波特校长赞赏中国留学生的理由。(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派幼童留美的“初心”。分析清政府将留美幼童中断学业强行召回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利用相关史实分析《纽约时报》评论的合理性。(3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资产阶级上层改良运动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却)以下观的方式祈求改良,最终由于触碰了封建统治阶级核心利益和统治体制而夭折。以孙中山为首的下层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派,夺取了国家政权,却以袁世凯称帝断送了建立共和国的伟大主张。

——摘编自《浅谈近代中国道路选择的面折性》

材料二:该事件推倒了皇帝宝座,用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动摇了中国人对两千年来似乎亘古不变的至权统治的崇拜。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人民大众新的根深蒂固的信念。在此之后。出现了历时近十年的现代工业发展浪潮,现代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有明显的提升。

——摘编自张海鹏《从历史意义和失败教训上读懂这座里程碑》

材料三:近代中国变革的道路上,如果说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那么到了20世纪初则进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时代。虽然康有为生于1858年,孙中山生于1866年,他们近于同一辈人,但在社会政治思潮及其实践的急述(jü,急)变谊(shàn,变迁)中,他们的脚步却是前浪推后浪,显示为两代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改良运动”、“暴力革命派夺取国家政权”各指什么事件?两者的共同点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该事件的历史意义。(6分)

(3)综合以上探究,谈谈你对历史人物与历史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时间 陈独秀的活动
1915年 创办《青年杂志》
1917年 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9年 起草《北京市民宣言》
1920年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 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书记

材料二:1918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姊妹刊物《每周评论》。从这以后,新文化知识分子由批判封建旧传统等一般宣传,开始转向宣传现实的政治斗争,把民主与科学思想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五四运动前后,《新青年》刊登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每周评论》也刊载了

——摘译版《共产党宣言》以及陈独秀《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等文章

(1)材料一中陈独秀的活动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些重大历史事件?(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思想宣传内容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变化的原因。(5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活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4分)

…………

参考答案

1.A

2.C

3.B

4.A

5.D

6.A

7.A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上册 期中测试卷(培优卷)-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模拟试卷(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 https://www.0516ds.com/81291.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