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高频选择题50题)-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部编版)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30日
资源编号 61422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高频选择题50题)-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部编版)

2023-11-04 八年级上册 0 3,187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0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部编版)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真题分类汇编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精选高频选择题50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新文化运动

1. “陈独秀在第一期号召年轻一代来冲破老的、腐朽的社会因素,并且改革他们的思想行为,以实现民族的觉醒。青年受到感召,要从世界上各种文明中选择有活力、新鲜的元素,以便为中国创造一种新文化。”材料中“第一期”刊物的名称是(   )

A.《民报》       B.《青年杂志》      C.《时务报》       D.《国闻报》

2.以下列人物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20世纪初掀起了一场主张改造国民思想的新文化运动。他们标举的口号是(   )

A.救亡图存                          B.民主共和

C.实业救国                          D.民主科学

3. “启蒙觉醒久徘徊,忽觉清风动地来。号角声声除旧弊,文章闪闪向新载。民主科学求革命,浪潮汹涌破冰开。”由此,我们可以想到的是(    )

A.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B.一次生死攸关的重大会议

C.一次扭转时局的国共合作            D.一次彻底的爱国政治运动

4.新文化运动期间,有很多中国留学生,本来学习的不是文学专业,鲁迅“弃医从文”就是典型。其主要原因是(   )

A.政治革命需要广泛参与              B.日本文学创作氛围浓厚

C.经济不景气致就业艰难              D.文学可以推动社会变革

5.他曾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这里的“他”是(   )

A.陈独秀        B.胡适             C.李大钊           D.鲁迅

6.著名作家沈从文曾让儿子读胡适的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儿子没看完便说:“这种诗像小孩子写的!”沈从文说:“那时候能写这种小孩子东西已经很了不得。没人提倡这些,你就读不到那么多新书,我也不会写小说。”这个故事体现了新文化运动(    )

A.提倡科学      B.提倡新文学       C.提倡民主         D.提倡新道德

7.有人如此评价新文化运动:一个人改变了一个校:一个学校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这里的“人和学校”指(    )

A.陈独秀和复旦大学                  B.蔡元培和北京大学

C.李大钊和清华大学                  D.周恩来和南开大学

8. “自强求富”、“扶清灭洋”、三民主义、民主科学等主张、口号共同体现了近代中国人的历史任务是(   )

A.学习西方,挽救危机                B.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C.打倒列强,维护统治                D.发动革命,实现共和

9.蔡元培在回顾北大工作时说:“陈君介石、陈君汉章派的文史,与沈君尹默一派不同,黄君季刚一派的文学,又与胡君适之的一派不同,那时候各行其是,并不相妨”,“对于外国语,也力矫偏重英语的旧习,增设法、德、俄诸国文学系。”上述情形(   )

A.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B.体现了兼容并包的思想

C.说明英国国际影响力下降            D.表明知识分子思想混乱

10.下面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的目录节选,据此判断该章主题是(   )

A.思想解放运动           B.民族解放运动

C.反对外来侵略           D.资产阶级革命

11. 1919年前后,越来越多的女学生出现在校园,她们抵制学校的“列女传”(教授封建女德)、抗拒父母包办的婚姻,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是因为(   )

A.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B.传统优秀文化得到发扬

C.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             D.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12. “聚焦在《新青年》和北大周围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难估价的。他们的著作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生力军,并成为现代中国革命的领导者。”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B.使中国人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C.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D.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13.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孔子被塑造成一个跪在上帝面前认错的妖魔;康有为等维新派则尊孔子为托古改制的至圣素王和神明教主;20世纪初,排孔非儒的声音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最终孔子这一偶像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被彻底打倒。近代孔子形象多变说明(   )

A.孔子成为各派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

B.各种形象都是对孔子的客观认识

C.儒家思想成为近代社会进步的障碍

D.近代各派对孔子的认识日益深入

14.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绘制的知识简图,据此推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A.帝国主义的侵略                   B.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C.政治体制的变革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5.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称:“许多人所怕的,是‘中国人’这名目要消灭;我所怕的是中国人要从‘世界人’中挤出。”李大钊感叹:“异族之觇吾国者,辄口:支那者老大之邦也。支那之民族,濒灭之民族也。支那之国家,待亡之国家也。”上述言论显示出新文化运动(   )

A.将社会进化论作为指导思想         B.以破除陈腐传统习俗为目标

C.揭露批判西方列强侵华罪行         D.立足于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16.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有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表述正确的是

A.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B.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C.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D.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

17.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由此看出新文化运动的片面性主要体现在(     )

A.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盲目崇洋媚外

C.提倡民主与科学                   D.革新政治制度

五四运动

18. “它”不仅是近代中国政治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并且推动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地健康发展,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它”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

19.“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为新的革命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这里的“新的革命力量”指的是(   )

A.农民阶级       B.地主阶级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20.时政漫画以精妙的艺术形式来评论时事。下面中的漫画表明: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在于(   )

A.中国社会各界群众的合力斗争       B.这次运动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

C.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D.中国广大工人已经开始觉醒了

21.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五四运动爆发于(   )

A.1840年       B.1898年          C.1900年          D.1919年

22.在五四运动中,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这场运动具有(   )

A.追求民主共和的进步性             B.推翻清王朝统治的迫切性

C.发动武装起义的正义性             D.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23.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北京学生于1919年的这一呐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自由         B.爱国             C.平等             D.博爱

24.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后

C.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D.无产阶级成为运动主力

25. 1919年6月初,北京大学等学校学生七百余人被捕。针对这一情况,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表了《研究室与监狱》,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人监狱,出了监狱就人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据此可知,陈独秀的目的是(   )

A.声援和鼓舞五四爱国青年           B.推动新文化运动的转型

C.号召学生应首先挺身而出           D.痛陈封建军阀残暴统治

26.从前人们说中国民众是“一盘散沙”,没有组织,没有活力。五四运动勃兴,到处涌现。他们的活动多种多样,除了组织集会游行之外,做社会调查⋯⋯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   )

A.促进了维新思想传播               B.催生了中国无产阶级

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凝聚了伟大民族力量

27.1919年,一群学生用满腔的热血和炙热的青春彰显爱国情怀,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这个“新篇章”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C.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D.近代化探索新时期

28.如果对中国近代史前期(1840~1919)的总体特征进行概括描述,下列说法最恰当的是(   )

A.民族的悲歌      B.自大显无知      C.屈辱中探索     D.曲折中奋进

29.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沙俄侵略中国导致学生罢课         B.工人阶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C.北洋政府领导运动取得胜利         D.商界的斗争没有任何成果

30.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属于该运动的口号有(   )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败”

②“自强求富”

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④“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1.五四运动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抵制日货,提倡国货与抵制日货是相伴而生的。上海裕昌祥毛巾打出广告:救国不尚空谈,请大家吃的、喝的、用的、穿的,都用国货。这些做法(   )

A.意在推动反帝爱国运动进入高潮     B.彰显了实业家义利并举的精神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获得了海内外华人的广泛支持

32.梁漱溟说“这个运动由学生掀起,是自动的……所以等到由学生运动扩展而为商人罢市,由北京而及于上海,这一运动的目标初步达成之后,这运动也就消歇下去了。”从中不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该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B.该运动开始的中心在北京

C.该运动的先锋主力是学生           D.该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33. 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想,由空想而实际行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材料中所说的“世界的革命思想”指的是(    )

A.民主科学       B.三民主义       C.马克思主义      D.民主共和

34.观察下图景点及其介绍,你认为在青岛建立这一景点是为了纪念(   )

景点:“五月的风”,青岛“五四广场”的标志性雕塑。腾空而起的“劲风”形象给人以“力”的震撼,火红色的颜色又让它像一把火炬,给人们带来光明。它是青岛的灵魂性雕塑,是这座城市的守护者!

A.五四运动爆发于青岛               B.五四运动时青岛斗争最激烈

C.青岛主权问题引发了五四运动       D.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青岛

中国共产党诞生

35.研学旅行是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式之一,若是往上海实地参观,参观的主题应拟为(   )

A.三地协力,同盟首义               B.广州举义,浩气长存

C.开天辟地,党的诞生               D.革命烽火,英雄之城

36.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定陶区某学校决定排演一场关于中共一大的历史剧。剧本中可能出现的情节是(    )

A.确立党的名称和奋斗目标           B.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局书记

C.确定党主任务是打倒军阀           D.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

37.习近平同志曾把“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发祥于(   )

A.北京、浙江嘉兴                   B.上海、浙江嘉兴

C.广州、江西南昌                   D.武昌、江苏南京

38.鲁迅曾经这样评价李大钊:“他的遗文却将永驻,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对于此处的“先驱者”的准确理解是(    )

A.第一个举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     B.是向封建道德发起进攻的主将

C.是中国共产党的最主要的创始人     D.在中国最早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39.以下两组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

A.洋务企业的发展                   B.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C.辛亥革命的背景                   D.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40. 921年春,在李大钊的秘密帮助和具体指导下,王尽美、邓恩铭等人在济南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在齐鲁大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  )

A.思想基础                         B.组织基础

C.阶级基础                         D.文化基础

41.中共一大上提出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而在中共二大上又提出党的奋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这说明与中共一大相比,中共二大(   )

A.在探索中已彻底走向成熟           B.对现实国情有了进一步认识

C.对革命性质理解有待深化           D.主张学习俄国十月革命道路

4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写到:“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由此可见,下列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意义表述最准确的是(   )

A.焕然一新       B.生死攸关         C.深远转折       D.思想解放

43.回顾百年党史,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科学的指导思想、伟大的奋斗目标,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   )

A.面貌焕然一新                     B.形势星火燎原

C.斗争一帆风顺                     D.生活艰苦朴素

44. 1918年11月,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指出:“劳工主义的胜利也是庶民的胜利。”1920年4月,陈独秀发表演说强调,劳动者的觉悟第一步“要求待遇”,第二步“要求管理权”。据此可知(   )

A.新文化运动开始向传统思想和道德宣战

B.国际工人运动在世界范围蓬勃开展起来

C.此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被普遍接受

D.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45.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它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清楚地认识到(   )

A.清政府军队的势力过于强大         B.马克思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

C.必须团结同盟者才能够取胜         D.工人阶级当时完全没有觉悟

46.下列属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内容的有( )

①通过了第一个党纲           ②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

③确定了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   ④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局书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7. 1922年7月,由陈独秀起草的中共二大《宣言》指出:帝国主义百般阻扰中国经济发展,强迫清政府借款筑路,雇佣中国买办、经纪人;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在扬子江流域兴旺起来了,中国经济由小农业渐进于资本主义的幼稚时代。《宣言》旨在强调(  )

A.社会主义革命的紧迫性             B.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中国具备社会革命条件             D.中国半殖民半封建性质

48.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会议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下列史实中,践行党的中心工作的是(   )

A.京汉铁路的工人举行大罢工         B.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C.上海工人罢工声援五四运动         D.发起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

49.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那么20世纪20年代的南湖红船体现的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   )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B.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     D.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

50.下列图片共同见证的主题是(   )

A.中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B.中国近代由维新走向革命

C.中国正从屈辱走向民族富强         D.中国由反对封建转向反帝

…………

参考答案

1. B

【详解】根据材料“陈独秀”“第一期”“青年”等可知,刊物的名称是《青年杂志》,B项正确;《民报》是辛亥革命的机关报,与陈独秀无关,排除A项;《时务报》《国闻报》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报刊,不符合题干内容,CD项排除。故选B项。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0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高频选择题50题)-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部编版) https://www.0516ds.com/61422.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