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高频主观题25题)-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部编版)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30日
资源编号 61419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高频主观题25题)-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部编版)

2023-11-04 八年级上册 0 1,002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0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部编版)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真题分类汇编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精选高频主观题25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与西方资本主义的进一步接触,中国人开始探索西方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1879年,康有为开始接触到西学知识。面对近代中国的民族危亡局面,他产生了救国救民的思想,并表达了自己的民权观。他认为人人有“自主之权”,人人有“自立之权”,还主张“人人平等”。

材料二  1898年9月,维新变法遭到残酷镇压。在当时外遭帝国主义侵略,内受封建专制压迫的特殊年代,中国人要实现自己的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就必须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腐朽的清朝统治,斛除外国侵略者的压迫。孙中山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的思想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理论来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民权观是什么?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综合上述两则材料,概括康、孙两人民权主张相同之处,综合所学指出两者实现民权主权途径的不同之处。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李鸿章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

——摘编自《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

(1)材料一中图 A 人物属于哪一派别(阶级)?依据材料一,概述李鸿章主张的“中国欲自强”之路及该条道路并没有取得成功的原因。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分析康有为的核心主张,并指出戊戌变法中的哪项措施有助于新思想的传播。依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孙中山的主要思想成果。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得到的认识。

3.作者以著作来反映时代的要求,以思想来促使时代的前进。

材料一:

(1)将上述著作与其作者A.邹容 B.陈天华 C.章炳麟进行连接。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作者及其著作共同反映了怎样的时代呼声?

材料二:

(3)《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当时的农民什么要求?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4)《海国图志》又反映了一部分有识之士的什么呼声?

 

4.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向西方学习,由此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自强运动含有两层意思。一就阶级意义而言,它所寻求的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下,王朝的自我振兴。二就民族意义而言,它所寻求的是在“船坚炮利”的外国侵略者面前,中国的自我图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这场“自强运动”的名称。分析“自强意识”觉醒的背景。

材料二  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至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人民日报: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请用史实说明“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材料三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中国共产党老一代领导人林伯渠曾经说过,“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体会不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乔晓阳《辛亥革命与民族复兴》

(3)根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革命还留有什么遗憾?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后的几年,一直在为变法做着准备。全国议论时政,宣扬变法的风气已经逐渐形成。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全国人心激愤。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指出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上谕《定国是诏》,表示变法决心,异常短暂的改革开始了。

——摘自童超《中国通史》

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因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摘自习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图片1人物相领导了哪一革命运动?图2文献体现了哪个阶级的追求?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变法”得以实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总结历史人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6.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天朝末路的民族危亡时刻,为救亡图存所做的一次突破性尝试。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辛亥革命的相关图文材料并进行了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任务。

材料一:

(1)请为材料-…所示的内容设计合适的单元主题。

材料二:……中国成了世界上著名的“东亚病夫”,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的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学习西方和洋务派有何不同?简要写出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举出三例)

材料三:孙中山先生刚劲有力的书法作品中也透出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是如何阐发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孙中山所说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

材料四:

(4)根据材料四中“图1、图2″,归纳出辛亥革命取得的两大重要成果。

(5)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就孙中山的历史地位作出评价。

7.孙中山是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八年级(3)班的同学以“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为主题进行了总结学习,根据所学知识,同等问题。

材料一  “九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烈。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孙中山早年在香港学医,毕业后做医生,他擅长外科和治疗肺病。孙中山对待病人,真诚亲切,有求必应。通过行医实践,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他决计借行医来积极结识不满清朝统治的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互相议论时政,寻求救国救民道路,开始从事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运动。

(1)材料一中的这场革命是什么?有人认为这场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的第一次巨变,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孙中山先生最终放弃从医生涯走上了革命道路,那么请你列举孙中山从事革命后的重要活动(列举两个即可)。

(3)通过上述材料和知识辩论,你认为我们应该向孙中山先生学习哪些优秀品质?

8.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展15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说: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在孙中山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

(1)写出材料一中“统一的革命组织”的名称。它的成立有什么作用?

材料二:如下图:纪念章上方的文字是“中华民国”,两面旗帜中间的字是“鄂军政府起义纪念”。

(2)材料二这枚纪念章是为纪念那场起义?请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材料三: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3)依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的意义。

材料四: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摘自《讨袁檄文》

(4)材料四袁世凯为什么被称为“民贼”?国人是如何戮此民贼?

材料五:蔡元培曾撰写过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5)材料五中“先生”的“未竟之功”指的是什么?

9.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4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在孙中山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孙中山《民报》发刊词中,将这一组织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材料三: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材料四:

对这场革命的评价,一般有三种观点:①它是一场基本上成功的或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

②它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

③它是一场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

(1)材料一中孙中山成立的“统一的革命组织”的名称是什么?孙中山阐发的“三大主义”是什么?

(2)图二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幅宣传画,其中有一个是民众造的新字,请找出来并说明他的用意。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出自哪一历史文献?体现了什么原则?

(4)结合图四和所学知识,你对辛亥革命有怎样的评价?

10.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进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在孙中山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孙中山《民报》发刊词中,将这一组织的革命纲领阐发“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材料二  辛亥革命大事记

材料三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达,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材料四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写出材料一中“统一的革命组织”的名称及其成立地点。

(2)写出材料二表格中的A处的哪一事件。根据材料二,写出一件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3)据材料三、四,写出辛亥革命的影响。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观察下列图片并仔细阅读文字,回答问题。

图一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让位袁世凯,以换取袁世凯帮助推翻满清政府。3月10日袁世凯就职临时大总统,仪式在北京石大人胡同前清外务部公署举行。袁世凯身着军服,佩长剑,面南正立,宣读誓词说:“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依国民之愿望,祈达国家于安全强固之域,伸(使)五大民族同臻乐利。

图二为限制总统的权力,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1)上述图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A.第一手资料        B.第二手资料

(2)从以上图片和文字介绍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写出四点即可)

(3)结合上述图文介绍回答,临时政府通过什么方式限制袁世凯权力?

(4)结合上述图文介绍及所学知识回答,袁世凯是否履行了就职誓词,举例说明。

12.八年级某班举行主题为“走向共和之路”的探究活动。通过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构建共和】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

【缔造共和】

材料二  下表是辛亥革命大事记。

【维护共和】材料三  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之初,在其心目中,迟早是要实行独裁统治的。袁死后,掌握北京政府实权的段祺瑞完全继承了他的衣钵,继续推行媚外外交,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忠实代理人。

(1)材料一“我们”指的是孙中山为“实现革命的目的”所创建的哪一革命政党?请根据材料指出哪句话体现了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

(2)材料二表格中的A事件应为哪一事件?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内外政策。为了维护民主共和,针对“宋教仁案”和“袁世凯复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分别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某网关于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问卷调查统计图

材料二  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第一、二丶四条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本月法实施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材料三孙中山先生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高瞻远瞩的世界,务实开明的思想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的先知先觉,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无私胸怀,都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孙中山先生给后人留下最宝贵的遗产,是他的光辉思想,他的不朽精神。

(1)从材料一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武汉、广州和南京得票率最高,请选择其中一座城市,说明其“能代表辛亥革命”的理由。

(2)材料二“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述“孙中山先生给后人留下最宝贵的遗产”有哪些?(简要概括,不能照抄原文)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该政党的革命纲领:“驱除鞑虏,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无不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清朝灭;总统成;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亮的中国》

材料四: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认为,中国发展的政治障碍已经扫除,接下来……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孙中山把实业建设的重点放在交通运输业上。

(1)根据材料一回答,1905年孙中山创建的“革命政党”的名称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革命”指的是哪一事件?孙中山为了达成“革命的目的”而提出的政治思想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四,孙中山认为实现民生主义切实的措施是什么?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袁世凯本想以重金收买宋教仁,但宋教仁不为所动。袁世凯便密令国务总理赵秉钧策划刺杀宋教仁。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歹徒枪击身亡。这就是民国初年震惊全国的“宋案”。

——人教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材料三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即忘共和,既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人教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  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

(1)材料一中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成立了什么组织?“宋案”的发生充分体现了袁世凯的什么野心?为了反袁,孙中山发动了什么革命?

(2)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两者有什么联系?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万户涕泪”说明了什么问题?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洋军阀的割据局面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辛亥革命大事记(部分)

材料三: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所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2)请为材料二表格中的A、B、C三处选择恰当的事件。(填序号)

①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宣统帝下诏退位

③武昌起义

(3)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写出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首先是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光学技术不可行,所以就开始学制度。他们曾经寄希望于封建君主的“维新新政”……他们曾经渴望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以创建像西方那样的民主共和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的重要事件。

材料三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已经五十多年了……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

——《毛泽东选集》

(3)材料三中毛泽东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地点 革命活动
1894年11月 美国檀香山 创办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①________
1905年8月 日本东京 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②________
1906年12月 日本东京 正式提出革命指导思想③________

(1)材料一为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研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在表格①②③处填上相应的内容,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二

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取得的两大成果。

材料三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辛亥革命亲历者吴玉章语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唐文权、桑兵《戴季陶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的影响。综合材料二、三,谈谈你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事件。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

(1)材料一中的“革命”最大的历史贡献?

材料二:袁世凯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他继而又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改为10年,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2)材料二反映了袁世凯什么样的心态?概括材料一中《中华民国约法》和“总统选举法”赋予大总统怎样的权力?

材料三:他(袁世凯)不过是我国旧环境产生的一个超等的大政客,在他的任内,他借了一批大外债,用暗杀的手段除了他的大政敌宋教仁,扩充了北洋军队的势力,与日本订了民国四年的条约,最后听了一群小人的话,幻想称帝。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袁世凯为了实现皇帝梦采取了哪些行动。

材料四: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保卫民主共和进行的斗争及结果。

20.综合探究题。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和探索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抗争·探索】

材料一:

(1)指出创办材料一表中企业的运动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当时创办这些企业的目的。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2)指出材料二中“变法”代指的事件名称。指出材料中梁启超认为的变法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次变法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革命称为“辛亥革命”的原因。根据材料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反思·启迪】

材料四: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接连而起,但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抗争失败给我们的启迪。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孙中山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1900年,孙中山又领导发动了惠州起义,两次起义均遭到失败。孙中山后来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子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但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如天渊。”

材料二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一时报纸风起云涌,蔚为大观”,许多报纸以监督政府为己任,议论时政得失,如《民国新闻》以“维护共和政体”为宗旨。各种政党、社团纷纷成立,1912年10月,仅在民政部登记的团体就有85个,包括政治团体22个。由于“社会对政治兴味非常亢进”,政法学校和大学法科学生猛增,“一时法政学校遍于全国”。

——均摘编自李侃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回答:从广州起义到惠州起义,中国民众对孙中山领导发动武装起义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众对政治持什么态度?这一态度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回答2点)

(3)材料三中的“革命”有何历史贡献?为什么孙中山还说“革命尚未成功”?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新变法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归根结底是维新派的本身局限。维新派不敢否定封建主义,经济上他们要发展资本主义,但未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他们提倡学习西方但仍然要打着孔孟之道。其次维新派对帝国主义保有幻想,他们大呼自救的口号却希望西方列强能够帮助自己维新变法,结果只是落了空。再次,维新派惧怕人民群众,他们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大部分的中国人民还是下层的民众。

(1)哪一事件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根据材料概括维新派有哪些“本身局限”?

材料二

江南制造总局炮厂         轮船招商局          京师同文馆

(2)上述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场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变革对中国近代工业化所起的作用。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西北的新疆大部分地区被中亚浩罕国将领阿古柏率军占据,俄国还出兵侵占了伊梨。与此同时,中国的东南海疆也受到列强的严重威胁。

——部编版义务教有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三册

(3)面对西北塞防和东南海防的严峻形势,清政府分别采取了哪些应对指施?

材料四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失望之余,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教中国。同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了兴中会。……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三册

(4)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什么?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何意义?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6月,孙中山到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改革主张,没有任何结果。此时中日战争爆发在即,而清朝统治者却照旧挪用巨额海军军费大修颐和因,忙着为慈禧准备60大寿庆典。深感民族危机的严重,目睹清朝统治的黑暗腐朽,有“国手”之称的名医孙中山,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为重要,同年秋即到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从此开始了他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历程。

——摘编自《历史上的今天》

(1)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救国方式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材料二  1905年同盟会的建立是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中的大事件,它是内外忧患、资本主义发展、革命力量集中的必然结果。

——霍无忌《浅论中国同盟会出现的必然性与日学生的突出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同盟会的建立是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中的大事件”的理由。

材料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日甲午战争的民族灾难中成立的强学会和兴中会,一个以改良为宗首,一个以革命为归依;一个向皇帝上书请愿,一个要把皇帝拉下马。他们揭出了改良与革命两面大旗,都想为衰落的中国寻找出路。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的“一个以改良为宗旨”、“一个要把皇帝拉下马”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这两件大事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孙中山主要革命活动大事年表(部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为“建设新中国”采取了哪些斗争方式?(至少三种)请你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材料三  革命思想的传播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A、B、C所代表的内容

材料四  黄花岗起义之后,孙中山这样评价:“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武昌之大革命已成”。临终前,他又留下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孙中山说“革命已成”?

25.辛亥革命实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是小明在研究辛亥革命历史时搜集到的几张阁片,请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材料二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2)孙中山把材料二的内容阐发为什么?这一纲领的制定有何意义?

材料三

材料四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材料五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这“十三年”中,孙中山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活动?

…………

参考答案

1.(1)自由平等、公民自治;(“自主之权”,“自立之权”,亦可)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中华民族面临危亡局面。

(2)都主张自由、平等;康有为主张改革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孙中山主张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0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高频主观题25题)-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部编版) https://www.0516ds.com/61419.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