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部编版)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真题分类汇编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精选高频选择题50题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原始居民
2.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制造工具,会使用火。从材料中可知对远古人类的认知主要是通过( )
A.考古发掘 B.化石 C.石器 D.烧骨
3. “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重庆、陕西、山西、湖北、辽宁、河北、安徽、江苏、山东、四川、广 东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上述材料反映中国古人类遗址分布特点为( )
A.分布范围广 B.分布地域集中 C.分布南方为主 D.集中于沿海地区
4.为了宣传东方古人类悠久的历史,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在元谋县修建了“东方人类祭祖台”,整个祭祖台高170米,基座呈正方形。.在元谋县修建“东方人类祭祖台”的主要原因是元谋人( )
A.已经会人工取火 B.已经会使用石器
C.已经会建造房屋 D.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假如可以穿越时空,去体验我国境内的最早的古人类生活,你应该去( )
A.约170万年前的云南省 B.约7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C.约3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D.约70万年前的云南省
6.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我们准确地知道北京人的存在,主要是依靠( )
A.《诗经》中的传说 B.考古发现的人类化石
C.《史记》中的记载 D.北京人狩猎的想象图
7.上古时期,人们“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这种状况的改变主要得益于( )
A.使用打制石器 B.狩猎和采集 C.发明使用弓箭 D.懂得使用火
8.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灰烬及火烧过的石块和兽骨,有的灰烬集中成堆,厚达6米。以上考古发现说明( )
A.元谋人会使用火 B.北京人会用火并保存火种
C.北京人会人工取火 D.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
9. “在长期的劳动中,人类逐渐学会如何说话、制作简陋工具,从而进化成了‘人’。”材料中的“进化”应发生在(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夏商周时期 D.尧舜禹时代
10.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互联网查询 D.考古发掘
11.在一期《自然》杂志封面上,赫然印着“北京人曾经很冷”的黑色标题。气候条件将让更多学者重新考虑北京人“主动用火”的可能。北京人“主动用火”来( )
①烧烤食物 ②煮小米粥 ③御寒 ④烧制陶器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12.如图是北京人遗址出土的部分石器,这反映出北京人( )
A.使用磨制石器 B.已学会使用火 C.过着群居生活 D.使用打制石器
13.据考古发现,在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居住的“上室”地面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这说明他们( )
A.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 B.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D.政治上实行禅让制
14.参考如下图:假如你在电影中看见一个中国原始人脖子上戴着这样的石珠饰品,并旦在用一根骨针缝衣服,可以推测他可能最早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现代人类
原始农耕生活
15.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D.三星堆青铜面具
16.历史文物、遗址、遗迹是研究古人类活动的重要证据。下列资料可用于研究( )
A.北京人的群居生活 B.半坡人的生产生活
C.河姆渡人的生活 D.炎黄部落的农业
17.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最早种植粟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18.古代传说中常有关于原始农业出现的说法。下列可能佐证此说法的文物是( )
19.分布在浙江金衢盆地的上山文化早期遗存距今1万年前后,红烧土残块中发现大量炭化稻壳,通过浮选发现了炭化稻米,从陶片断面上观察到陶土中掺有稻壳。根据材料可以推测( )
A.上山人开始管理野生植物 B.稻已经成为上山人不可或缺的植物
C.原始农业已进入耜耕阶段 D.上山人制作了精美的陶器盛稻
20.王华同学正在研究我国的农耕文化,通过收集整理出了以下图片。从图片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有哪些( )
①半坡人会建造房屋 ②河姆渡人使用的生产工具是骨耜 ③半坡人会制作陶器
④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 ⑤河姆渡人生活在原始农耕时代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21.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
B.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
C.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D.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2.某考古学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这里,我们发掘过一座完整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在里面发现了一些小罐罐。打开一看,竟然是小米,只是没有米瓢。”文中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可能是( )
A.山洞 B.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砖木瓦房 D.干栏式房屋
23.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
A.洞穴 B.干栏式房屋
C.搭上草棚的水井 D.半地穴式房屋
24.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都已经进入到农耕文化时代。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居民农耕文化特征的是( )
A.饲养家畜制造陶器 B.逐步推广牛耕技术
C.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D.普遍使用青铜器
25.《哈佛极简中国史》中写道:“这一时期,中国人清理土地并焚烧表层,种植粟、白菜,稍晚期开始种植水稻和大豆。这一时期的工具均为石器:石斧、石锄等,居民畜养猪、羊、牛、狗、鸡等,狩猎依然是重要的经济活动。”这一时期人类生活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故称之为“新石器革命”。学者认为这是一场革命的主要根据是( )
A.使用铁质农具 B.开始使用文字 C.学会使用火 D.从事农业活动
26.张光直在《中国青铜时代》一书中介绍了西方按照社会进化的观点将民族学上的各种社会加以分类排列的理论,其演进模式为:游团(地域性的狩猎采集集团)——部落(一般与农业经济相结合)——酋邦(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复杂社会)——国家(阶级社会)。据此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相当于( )
A.“游团” B.“部落” C.“酋邦” D.“国家”
27.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从100年来上万个重要遗址的考古发现中遴选最有代表性的考古大发现,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入选。下列不能作为河姆渡遗址入选理由的是( )
A.能够修建干栏式建筑 B.留下人工栽培水稻遗迹
C.可以开凿木结构水井 D.会制作人面鱼纹彩陶盆
28.在上栗县赤山大宝山、芦溪县新泉羊路上、莲花县桃岭等古人类遗址中发现了红烧土居住面、柱洞遗迹、陶窑址遗迹、谷壳、饮酒器陶鬶、觚以及玉和石质佩饰、礼品等。据此可知萍乡古人类所处的时间与下列最接近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29.中国原始文化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从群居到聚族、从狩猎到饲养,推动这个演进过程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工取火的发明 B.饲养水平的提高
C.建筑技术的进步 D.生产工具的改进
30.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农业发展和兴起的重要标志是( )
①农作物种植②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③磨制石器的发展④城市的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该遗址的居住区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客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该遗址位于(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辽河流域 D.淮河流域
32.从“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到“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的生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的生产”是指( )
A.原始农业 B.原始纺织业
C.石器加工业 D.房屋建造业
33.运用比较的方法,能更清晰地了解远古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发展与进步。下列有关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比较汇总,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他们都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 B.他们都是同处于新石器时代
C.他们已经学会了饲养家畜 D.他们都会建造房屋,过上了定居的生活
34.某博物馆以“衣食之源,文明之根”为主题举办了一期农耕文化展。根据所学,下面哪一项不是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
A.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B.会种植庄稼,从事原始生产
C.会建造船只,海上活动兴盛 D.会饲养家畜,以备不时之需
远古的传说
35.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我们一般认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是传说中的( )
A.炎帝和黄帝 B.盘古与女娲
C.元谋人和北京人 D.尧、舜、禹
36.传说4000多年前,炎帝、黄帝结盟打败蚩尤,后来又与九黎族经过长期发展融合,形成了华夏族。后为尊奉的华夏族祖先是( )
A.炎帝、尧 B.炎帝、黄帝 C.黄帝、尧 D.尧、舜
37.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的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38.《史记∙黄帝本纪》中记载:“尧之子丹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这一描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39.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治平了洪水。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 )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大禹
40.小明在复习时制作了如下历史思维导图。据此可知,其空白处应填入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1.《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用人标准是( )
A.血缘关系 B.德才兼备 C.学识渊博 D.战功显赫
42.彩陶最早流行于黄河中下游一带。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上中游、辽河流域(如图)。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到达的区域;与炎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从上述材料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炎黄部落实力强大对周边地区文化施加影响
B.中国的彩陶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C.距今五六千年,中华文明逐渐兴起
D.炎帝、黄帝部落创造了多彩的彩陶文化
43.我国古代流传着大量神话与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这些神话和传说能流传下来的主要原因是( )
A.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期,传说记述了真实的历史
B.这些神话和传说反映了先民的智慧,体现我们的民族精神追求
C.这些传说经过历史考古验证是真实的历史
D.传说是第一手口述资料
44.“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多元一体交融而成
C.祖先是炎帝和黄帝 D.拥有很多发明创造
45.国庆期间,小王同学一家去浙江绍兴会稽山旅游,游览了一座祭祀中国古代某位历史人物的陵墓和庙宇,其中有一幅歌颂这位历史人物的对联:”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这副对联歌颂的是( )
A.炎黄大战 B.黄帝发明历法 C.神农尝百草 D.大禹治水
46.黄帝在征服各部落的过程中,与炎帝部落进行过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对开启中华文明史具有重要意义.这场战争是( )
A.阪泉之战 B.涿鹿之战 C.牧野之战 D.长平之战
47.《史记》记载,尧年老时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商讨由谁继位,经民主推举和自己长期考察,确认舜才德出众,将首领位置让给舜;舜年老时,如法炮制,传位于禹.这种推举首领的办法是我国上古时期的民主制度.材料中推举首领的原则是( )
A.推举自己的亲人 B.推举金钱多的人
C.推举贤德的人 D.推举实力强大的人
48.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神话传说时代 B.旧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49.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孙中山曾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诗句。毛泽东也写了“聪明容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以纪念此人,两位伟人共同纪念的人物是( )
A.黄帝 B.炎帝 C.秦始皇 D.大禹
50.下列人物中,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的是( )
…………
参考答案
1. 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经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项正确;北京人生活在距今20万—70万年前,排除B项;山顶洞人和河姆渡人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也没有生活在 云南,排除CD项。故选A项。
2. A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