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阅读练习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29日
资源编号 55863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阅读练习

2023-08-12 八年级上册 0 2,501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6单元同步阅读练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同步阅读练习

第五单元同步阅读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阅读介绍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的文章,可以了解我国人民在这些方面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而有关动物的文章,则引导我们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同步阅读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小题。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2)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3)赵州桥横跨在浚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今天已经一千四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4)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③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④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⑤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⑥(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⑦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⑧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⑨(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⑩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⑪(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⑫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⑬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⑭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中国石拱桥》节选有改动)

1.根据选文内容简要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出文中第(4)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下面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分析第(4)段的说明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⑤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⑥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⑦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⑧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⑨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5.请结合上下文语境回答问题。

(1)选文第①段中的加点词“标本”可以替换为“典范”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画线句“我国的建筑,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句中的“绝大部分”可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画线句“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句中的“艺术”和“技术”有什么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说明顺序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结合选文具体说明。

(1)由主到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整体概说到具体分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写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

(2)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

(3)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     )

(4)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     )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周定舫

①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②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在远处就可以看到毛主席亲笔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

③这座纪念碑是根据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兴建的。当天傍晚,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委员为纪念碑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奠基礼,毛主席亲自执锨铲土,为纪念碑奠定基石。从1952年8月1日动工兴建以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援和关怀。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④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八个字是碑的主题。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

⑤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

⑥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000年之久。每幅浮雕里有20个左右英雄人物,每个人物都和真人一样大小,他们的面貌、性格、表情和姿态都不相同。

⑦从碑身东面起,按着历史顺序瞻仰。第一幅浮雕是“销毁鸦片烟”,描述了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窑坑里销毁,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东面的第二幅浮雕,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人民的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

⑧往南转到碑身的后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接下来的一幅是“五四爱国运动”。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南面的第三幅是“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英国巡捕向徒手群众开枪射击,死伤多人。这幅浮雕表现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向帝国主义斗争的情景。

⑨碑身的西面,第一幅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浮雕。1927年8月1日早晨,一个指挥员挥着左手向战士们宣布起义,士兵们举着起义的信号——马灯,光辉的红旗举起来了,战马在呼啸,劳动人民在帮助搬运子弹,战士们激昂地高呼着。紧接着的一幅是“抗日敌后游击战”,浮雕上显现出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敌后游击战的场面。

⑩最后来到碑身的正面,看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浮雕,这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子,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后面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在这幅浮雕的两旁,是两块装饰性的浮雕。

⑪看完了所有的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我想,人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所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了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当我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的时候,我再一次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默致敬。(选文有改动)

8.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而全面的介绍,热情赞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

B.课文采用了以瞻仰者的活动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位顺序为辅兼顾其他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方法。

C.作者在介绍十幅浮雕时按东、南、西、北的顺序来写,与写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是一致的。

D.课文正标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揭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9.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为说明的一项是(   )

A.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

B.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

C.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

D.看完了所有的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

10.文中第⑥段画线句中“至少”一词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年到1000年之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③段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放眼今天的中国,如果要在纪念碑上补充建国以来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人民英雄浮雕,你认为可以增加哪些?(至少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蝉的卵

法布尔

①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②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③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联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越过带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④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⑤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张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一点儿微风就动摇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的了。

⑥不久,它落到地上。这个像跳蚤一般大小的小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变坚强了。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⑦这时,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儿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粘土上。

⑧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⑨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⑩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⑪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有删改)

13.围绕“蝉”,文章主要介绍了哪三方面内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④-⑨段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⑩段作者列举了两个数据,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本文在介绍蝉时,多次以“小动物”“弱小的动物”“小生物”来称呼。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梦回繁华

毛宁

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北宋汴梁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由此,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年不详,山东东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著题跋,“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城郭,自成一家。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移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幅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17.请找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并概括其主要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出其作用。

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三段最后一句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本文以“梦回繁华”为题的内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示例: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2.引用。引用唐朝张鹭的赞语,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示例:“大约”表示不确定,“有记载的”指出后面判断的根据,更增强了准确性。

4.示例:第①—③句先总说赵州桥的特点,第①句说明赵州桥的整体形态特点,第②③句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特点,前三句“总起”。第④—⑫句接着分四个方面具体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特点,是“分说”。最后,第⑬⑭句概括说明赵州桥的价值和设计者,是本段的“总括”。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上册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阅读练习 https://www.0516ds.com/55863.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