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仿佛若有光 (2)悉如外人
(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4)自恨不如远甚也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1)其 中 往 来 种 作
(2)其 丈 夫 方 担 粪 灌 园
3.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逐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阡陌交通( )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3)皆若空游无所依( )
(4)乃记之而去( )
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不合理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用法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B.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C.①寻向所志。 ②寻病终。
D.①乃记之而去。 ②见渔人,乃大惊。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绕观(四顾,环视)俯览,遂忘箠轡(马鞭子、马笼头)之劳。翌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水尤清冽( ) (2)青树翠蔓( )
(3)往来翕忽( ) (4)憩环翠亭( )
10.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
11.甲文开篇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运用了一系列动词详写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12.【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水、树、石等自然最物,但景中所含之情不同,请结合两文景物描写,谈谈两位作者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四)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小石潭记》)
【乙】
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④,中空火出,导泉干寺周于廊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⑦剌泼⑧,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⑨静躁关其老少耶?
(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
【注释】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⑧刺泼:鱼击水声。⑨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心乐之______________ (2)犬牙差互____________
(3)清慧可怜____________ (4)或投饼于左___________
1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其境过清 ②界以石梁
B.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不里许
C.①安闲宁寂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D.①为坻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15.给文中划线的句子用“/”划分停顿,共三处。
导 泉 于 寺 周 于 廓 下 激 聒 石 渠 下 见 文 砾 金 沙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
17.【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①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②,执桴③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④;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⑤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⑥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注释】①雉(zhì):城墙上的垛子。②司更卒:更夫。③桴:鼓槌。④应门:应声开门。⑤度:揣测。⑥卷帙(zhì):书卷,这里指佛经。
18.对下列加点词词义的推测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 B.B C.C D.D
19.对文中波浪线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
B.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
C.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
D.杭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
20.请用现代汉语说说文章划线句子的大意。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21.请依据甲、乙两个文段,概括出微雕作品的艺术特色。
(六)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22.解释下列加点字。
(1)怒而飞 怒( )
(2)《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 )
(3)鲦鱼出游从容 从容( )
(4)请循其本 循( )
23.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鹏之背 鱼之乐
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C.是鸟也 是鱼之乐也
D.怒而飞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25.下列表述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想象雄奇瑰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鲲鹏”可飞至九万里的高空,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鲲鹏是有所倚的,并非真正的“逍遥”。
B.《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北冥有鱼》节选自内篇《逍遥游》。《北冥有鱼》引用记载怪异之事的《齐谐》一书,对表现大鹏的形象意义不大,可以删去。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论。文中的庄子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善于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从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D.乙文中对庄子对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反驳,“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回答体现了他的巧辩、机智和从容。
(七)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自《北冥有鱼》)
【乙】
穷发①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②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③而上者九万里,绝④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⑤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⑥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⑦也。
(节选自《鲲鹏与斥鷃》)
【注】①穷发:传说中极荒远的不生草木之地。发,指草木植被。②修:长。③羊角:一种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④绝:穿过。⑤斥鷃(yàn):池沼中的小雀。斥,池,小泽。⑥至:极点。⑦小大之辩:小和大的区别。辩,同“辨”,分辨,分别。
2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名;其名为鲲 卷卷有爷名
B.怒:怒而飞 一怒而诸侯惧
C.志:志怪者也 寻向所志
D.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北山愚公长息曰
27.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8.语段【甲】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鹏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
29.结合语段【甲】【乙】简要分析大鹏和斥鷃的形象。
(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3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学学半______ ②不知道______
31.用现代汉语翻译“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32.甲、乙两文的开头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析。
33.两篇文章都引用了《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34.两篇短文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发,请任选一句结合自身实际具体谈一谈。
(九)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3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_________
(3)非问无以广识__________________
(4)而或不达于事_________________
36.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教 然 后 知 困。
②君 子 学 必 好 问。
3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38.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1)选文【甲】论述了_________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_________的关系。
(2)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甲】文:_____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________。
(十)请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节选自《商鞅治秦》)
39.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词。
(1) 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
(2) 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
(3) 道不拾遗(______)
(4) 然刻深寡恩(_______)
40.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41.商鞅治秦,道不拾遗,民不妄取,是否已经实现了大同的社会理想?为什么?
42.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生活的风貌美,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人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结合【甲】【乙】两个语段,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同平章事②。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③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常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选自《涉史随笔》)
【注释】①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②同平章事: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事。③允:符合。
4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 (推举) B.讲信修睦(诚信)
C.上或宫中宴乐(有的人) D.及为相 (等到)
4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悉如外人 咸来问讯 B.何不逐之 何陋之有
C.是谓大同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故外户而不闭 故曰:教学相长也
45.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46.实现大同社会是每个人的愿望。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如何才能实现大同社会?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应该怎样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十二)请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47.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才/美不外见
C.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D.安可/诬一世之人
4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名之者谁
B.食不饱,力不足/食之不能尽其材
C.而伯乐不常有/德彝惭而退
D.执策而临之/上诘之
49.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多次提到“千里马”,方式多样,直称正面提及,表述严正;暗称如“名马”,表述委婉,意在其中,代称如“其”“之”,表意简洁含蓄。
B.乙文通过细节描写刻面人物,“上令封德彝举贷”“上诘之”“岂借才于异代乎”体现唐太宗的焦急与不满,塑造出唐太宗求贤若渴的人物形象。
C.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所不同,在表达方式上,甲文偏重议论,乙文偏重记叙;甲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行文中洋溢不平与悲愤,乙文直述其事。
D.甲乙两文都讲有关人才的问题,但着眼点不同,甲文主要阐述了“天下无马”的观点,乙文则把关注点放在如何选拔任用人才上。
5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1.假如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宗举荐谁?请从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中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并从“德”“才”两方面具体说出他的长处。
(十三)请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亢①问于伯鱼②曰:“子亦有异闻③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④。曰:‘学《诗》⑤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⑥。’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⑦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⑧其子也。”
(选自《论语·季氏》)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⑨乎!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⑩,莫不被教⑪,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⑫稍定;因此天机,倍须⑬训诱。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陈亢:孔子弟子。②伯鱼:孔子的儿子,名孔鲤。③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④庭:庭院中。⑤《诗》:《诗经》。⑥无以言:没什么用来谈论的。⑦《礼》:《礼记》。⑧远:不亲近,不偏爱。⑨庶:普通百姓。⑩已上:以上。⑪被教:接受教育。⑫体性:体质性情。⑬倍须:加倍。
52.下面是小望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
A.成语“趋之若鹜”中“趋”本义为“快步走、赶着向前走”,据此可类推“鲤趋而过庭”中的“趋”也为此意。
B.“不学《礼》,无以立”与“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中的“以”的用法是不一样的。
C.字典中“闻”有“听见”“感谢”“有名望的”“消息”等意思,文章中“闻斯二者”中的“闻”应为“名望”之意。
D.甲骨文的“及”字,像一只手捉一个前面的人,本义就是“追上”或“赶上”,后来引申义为“等到”,“及至冠婚”中的“及”有“等到”之意。
5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B.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C.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D.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5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
55.请结合这两则文章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
参考答案
1.(1)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2)全,都(3)正,正在(4)遗憾
2.(1)其中/往来种作 (2)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3.(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2)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
4.和谐安宁、自得其乐。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悉,古今异义,全,都;恨,古今异义,遗憾。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