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 2024年08月30日
资源编号 45564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2023-02-23 八年级下册 0 1,859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单元测试卷+期中卷+期末卷

八年级下册历史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B.经济建设的发展

C.党和国家经济中心转移                     D.经济特区的建立

2.“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材料叙述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

A.时间          B.背景           C.内容           D.影响

3.观察下图,1978—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这主要得益于(     )

A.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B.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C.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4.下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程。开启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中共九大的召开

5.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中国人多因公务出国。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周边国家扩大到世界各地。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B.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6.观察下图,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78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改革开放的实行

C.经济特区的设立                         D.香港、澳门的回归

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了许多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旧观念,摆脱了许多思想上的枷锁和禁锢,振奋起伟大的革新创造、开拓进取、实干兴邦的精神,激发出空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由材料可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伟大意义是(     )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B.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D.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8.1978年1月至11月底,出国和去香港考察的人员达529批,共3213人。其中,经党中央批准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有四个。这些考察(     )

A.为改革开放作了准备                     B.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为深化改革打下基础                     D.推动冤假错案平反工作

9.下表是《香港转口贸易的主要市场及比率》。表中数据中国内地占绝对优势的根本原因是中国(     )

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策略           B.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C.实行“一国两制”的国策                   D.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10.“1978年,我国农村人均住房面积8.1平方米。许多县人均年收入低于50元;我国城市人均住房面积6.7平方米,工资20年未上涨。”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B.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C.住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D.科技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1.我国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6595亿斤,增至2013年的60194万吨。中国农业实现了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改革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改革的同一年,时任遂宁市蓬溪县群利乡党委书记邓天元在九龙坡村与几名村干部达成一致意见:率先试点田边地角独立耕种,实行“包产到户”。这一做法(     )

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现状                 B.增强了企业经营活力

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削弱了农业生产能力

13.山西某中学历史社团开展“走进家乡历史”系列活动,同学们在整理“山西现代企业改革”的资料时,有这样一段叙述:到2011年,山西省属国有大型企业由35户重组为21户,企业规模和实力进一步发展壮大;绝大部分国有中小型企业进行了“政企分开、产权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产权制度改革。与材料相关的改革是(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4.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素,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得出上述结论的依据是中共十四大提出(     )

A.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公斤,到1978年,全国农村仍有近1/4的生产队社员的年均收入在50元以下,有1亿多人口粮不足。为改变上述状况,党和政府(     )

A.实行土地改革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观察下面两幅图,这两幅图可以用来说明(     )

A.农民翻身做主人                           B.土地经营权的变化

C.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D.土地使用权的变化

17.据统计,1990年中国流动人口为2135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1.89%;五年后流动人口几乎翻了两番,达到7073万人,占比提高到5.86%。造成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

A.高新科技企业的迅速发展              B.外国大型融资集团的吸引

C.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18.阅读下图《1981年和2016年中国出口商品总额与构成》,分析正确的是(     )

A.农轻重结构比例已严重失调            B.国际市场限制初级产品贸易

C.工业制造水平远远领先世界            D.改革开放推动出口结构变化

19.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梳,加入这个主流,可以充分分享国际分工利益,与世界先进经济技术同步前进。口口口口口口可以帮助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新的空间。“口口口口口口”应是(     )

A.建立经济特区                               B.实施“一带一路”倡议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成立亚投行

20.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21.1990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说,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据此,中央决定在上海浦东建立(     )

A.经济特区      B.开发区    C.沿海开放城市      D.经济开放区

22.某同学在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课时,梳理知识结构如下,其中▲处应该是(     )

A.马克思主义           B.列宁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23.“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邓小平的这段讲话(     )

A.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                       B.指导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D.推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4.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2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     )

A.以武装斗争为主线                            B.实事求是,依据国情来选择道路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百废待兴,建设社会主义共和国

26.1992年初,中国的改革走到一个关键时期。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人们对此争论不休,这一重大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的改革就难以进一步推动。为解决该问题指明方向的是(     )

A.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B.中共十二大

C.邓小平南方谈话                                 D.中共十三大

27.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这个梦想”是(     )

A.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经济总量世界第一

28.我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使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发挥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这说明我国(     )

A.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B.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思想文化建设取得进展

29.某校九年级一班在设计板报内容时选取了以下几个部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这些内容的板报主题应该是(     )

A.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思想成果           B.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理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30.下表为《人民日报》社论高频词的统计分析。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始终(     )

A.在建设中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B.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

C.把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手段                  D.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二、综合题(共4小题,31题10分,32题10分,33题10分,34题10分,合计40分)

3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三次伟大革命。……第三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材料一中“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

(2)根据所学知识,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进入快车道,进入快车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省委书记提出利用邻近港、澳的有利条件,在广东办一个出口加工区。邓小平当即表示赞同:“还是叫特区好……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作出了什么决定。(2分)

材料三 有人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建立起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复兴之路》解说词

(4)材料三所述“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是指什么道路?(2分)

(5)结合对以上问题的探究,请用一句话评价一下邓小平。(2分)

3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4月25日,习总书记来到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当年农家”院落,了解当年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签订大包干契约的情景。总书记感慨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一个标志。”

(1)材料一中“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促成了农村哪一政策的诞生?依据上面图表并分析,说明农村实行这一政策的作用?(4分)

材料二:

“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材料二中的变化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材料里第一扇“窗”指的是什么?(3分)

材料三:邓小平第一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是在1976年,在随后的20年里,他先后共出现了9次,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于1978年、1985年两次成为《时代》年度人物,是当时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这在《时代》历史上也是少有的现象。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邓小平多次登上《时代》周刊的原因。(3分)

33.(10分)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4年,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经理联名写了一封公开信:“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随后几年,国有企业相继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扩大自主权的制度。

——摘编自《复兴之路》

材料二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材料三  邓小平很现实地认识到,全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因此没有任何两个地区之间能同步发展。他认为要允许一些地区和人民先富裕起来,为其他地区和人民树立榜样。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邓小平年谱(1975—1997)》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捆住手脚的“现行体制”是指什么。为解决这一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什么政策?(3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3分)

(3)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邓小平改革的着眼点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的宗旨是什么?(2分)

34.(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

(1)依据材料一,归纳新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3分)

材料二:2010年5月,在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喀什将以“东有深圳、西有喀什”为目标,面向东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努力把喀什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

——摘编自亚心网

(2)依据所学,说一说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3分)

材料三:全年(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9%;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增加5232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42万亿美元,增长23.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3亿美元;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8189亿美元。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3)依据材料三归纳2005年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4分)

…………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C

【详解】据“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可知,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并取得了巨大成就,C项正确;国企改革是1984年,排除A项;经济建设的发展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政策的指导才开始的,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经济特区的建立是1980年,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可以判断出来,材料叙述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故C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1978年,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A项排除;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应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情况,材料明确提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B项排除;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D项排除;故选C项。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下册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https://www.0516ds.com/45564.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