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 2024年08月30日
资源编号 45560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2023-02-23 七年级下册 0 2,153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单元测试卷+期中卷+期末卷

七年级下册历史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 60分)

1.下面是中国古代四个朝代政治制度的示意图,其中对下列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图一是宗法制,目的是巩固西周奴隶主统治

B.图二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早建立县制

C.图三是北宋行省制,加强了北宋的统治

D.图四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君主集权强化

2.有学者说:中央集权,春秋是准备,战国是实验,秦汉是完成。之后的唐宋元明清,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以下史实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征越族                B.(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C.(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D.(康熙帝)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3.古今中外,安定社会、保障民生、和谐发展是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下列属于“保障民生”内容的有(     )

①秦国变法中奖励生产                     ②唐太宗注重轻徭薄赋

③元世祖下令劝课农桑                     ④明太祖设立锦衣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15世纪初郑和船队把一些生产工具和技术、医学等带到了沿途国家,受到当地人欢迎:至今索马里等地仍然把出土的明代瓷器视为与中国友好的象征。由此可见,郑和远航(     )

A.开创了远洋航行的先河                            B.加深了对沿途风土人情的了解

C.打破了与世界隔绝状态                             D.增进了明朝与沿途国家的友谊

5.对以下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①说明郑和航海建立起欧亚直接的商业联系     B.①属于历史结论

C.②赞扬了郑和航海推行的和平友好文化政策     D.②属于历史史实

6.比较下列三幅图片,说法正确的是(     )

A.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改变世界贸易的格局

C.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D.加快殖民扩张的速度

7.下面图片所反映的共同的历史主题是(     )

  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戚继光            郑成功

A.中国古代改革家    B.对外友好交往        C.抗击外来侵略        D.发展民族经济

8.唐朝政府编写颁布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朝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朝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主要表明,我国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得益于(     )

A.印刷技术的进步                                       B.国家力量的支持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科举制度的完善

9.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全唐诗》辑录的诗歌有近5万首

B.《史记》是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C.《本草纲目》详细介绍了各种药物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

D.《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0.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台湾派人议和,康熙帝颁旨坚称“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若其诚心削发归诚”方可招抚,并指示施琅:“进剿台湾事宜关系甚重,如有机会断不可失。”据此可知,当时(     )

A.康熙力主和平招抚台湾                            B.台湾正处于外国殖民统治之下

C.施琅建议武力统一台湾                             D.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11.康熙五十七年,闽浙总督满保奏陈:“各省凡往来台湾之人,必令地方官给照,方许渡载。单身游民无照者,不许偷渡。如有犯者,官兵民人,分别严加治罪,船只入官。如有哨船私载者,将该管官一体参奏处分。”此奏经兵部等衙门议覆,得到清廷允准。这一举措(     )

A.有利于中央政权对台湾的管理          B.说明赴台移民开始出现

C.妨碍了两岸居民正常往来交流          D.表明闭关锁国政策加强

12.如下表记载了明清时期沿海与沿边地区的部分形势,这反映了:(     )

A.明清对外交流的加强                                B.明清边疆地区的叛乱较为频繁

C.民族英雄抗击入侵                                    D.中华民族面临外族入侵的新危机

13.下图所示内容的共同主题是(     )

A.清初西北边疆得到巩固                            B.清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C.欧洲殖民者的入侵被打败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课后绘制的图示。▲处应填入的是(     )

A.设置驻藏大臣                                           B.签订《尼布楚条约》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郑成功收复台湾

15.清朝时期,内地商人经常用布匹、茶叶和铁器等到东北交换毛皮、人参等土特产。当地的索伦语类满语,达斡尔(旧称达呼尔)语接近蒙语,到康熙末年都已出现了“其中间杂汉语”的情形。嘉庆年间,内地赴东北地区贸易的晋商“与蒙古、索伦、达呼尔交易,皆通其语,问答如流”。这有利于(     )

A.多个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形成                  B.清王朝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C.促使东北地区自然经济解体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16.瓷器,是古代中国一张亮丽的名片,不同时代的瓷器艺术也各具特色,也凸显了制瓷工匠们的精神追求。某校历史爱好小组举办瓷器鉴赏比赛,下列图片是其中一组,这组图片最能体现古代制瓷工匠(     )

A.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B.注重修养的人文精神

C.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D.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

17.明朝中后期,一些实力雄厚的商帮在上海外冈、枫泾、南翔诸镇投重资开设棉布字号,收购棉布。同时,开设染坊并雇佣工匠加工,亦工亦商。材料反映商帮的经营活动(     )

A.促进了投资方式的改变                           B.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C.标志着资本主义的产生                           D.推动了商业市镇的兴起

18.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氏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联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雍止皇帝持此观点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小农经济的现实存在

C.社会上商人地位低下                                D.商业发展阻碍农业的发展

19.史学界普遍认可军机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对军机处设立的年份有不同的观点。下表最能说明(     )

A.历史解释往往有随意性                            B.主观阐释难以还原历史真实

C.史学研究决定历史发展                            D.不同研究视角影响历史结论

20.美国的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清政府(     )

A.顺势而为,与时俱进                                B.对外开放,积极交流

C.主权完整,闭关锁国                                D.学习西方,变法通商

21.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白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

A.抵御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B.严重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C.导致许多农民和商人破产                         D.引发了民生和社会问题

22.明清传世著作颇多,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也有《徐霞客游记》和《读史方舆纪要》;还有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这些著作体现了(     )

A.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                            B.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

C.儒学渗透社会各个方面                             D.明清社会的衰落与危机

23.据《清朝文献通考》记载,清廷提出将田分为新荒、积荒、极荒三等,并规定:新荒者,三年起科(征收钱粮);积荒者,五年起科;极荒者,永不起科。清廷这一规定意在(     )

A.强化民众的“农本”意识                             B.激励垦荒和稳定社会秩序

C.缓解农业领域的满汉矛盾                         D.强调垦荒程序应循序渐进

24.绘制知识结构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示意图正确的是(     )

25.从隋唐到明代中叶,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文学创作的主体从士族文人到庶族文人,进而扩大到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也相应地扩大到市民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大众。这主要是因为(     )

A.文学范式更新        B.南北文风融合        C.城市经济繁荣        D.审美观念改变

(选择题 40分)

二、材料分析题(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6分,共40分)

26.中国古代一直在探索适宜的统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材料三  “汉代丞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纵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明朝则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图一指出秦朝管理地方的制度是什么?图二反映的是唐朝的什么制度?根据图三,结合所学,将“A”处补充完整。(3分)

(2)写出材料二中“这种制度”诞生的标志。以及明朝时“这种制度”的演变。(5分)

(3)说明材料三中丞相制度变化的实质。(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明朝中期的中国,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28年间,郑和船队秉持“共享太平之福”理念,发展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是世界公认的和平之旅。有人这样评价,“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

——(摘编自《中国水运报》等资料)

材料二  义务教育统编《世界历史(九上)》:1519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继续寻找盛产黄金和香料的亚洲……由于西班牙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残酷压榨和杀戮,以及致命的传染病,殖民地的印第安人几乎灭绝,致使美洲劳动力极度缺乏。为此,罪恶的黑奴贸易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开始了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

——马世力《世界史纲(下册)》

材料三  由于中国“银荒”,福建海商携中国商品蜂拥至马尼拉,交换墨西哥白银。基督教以澳门等地为据点,形成网状基督教文化圈……对于明朝来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强权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开始动摇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晚明中国所遇到的危机并非偶然,而是世界史“17世纪总危机”的一部分。

——摘编自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和航海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导致“晚明中国所遇到的危机并非偶然”出现的突出表现,并概括这一危机出现的原因。(8分)

28.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历史学家田余庆教授在论文《中国古代史上的国家统一问题》中对中国历史上的三个统一时期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文章的第一部分阐述了国土开发和国家统一的关系。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统一的第一个时期,大体上是西周到秦。西周有一个中央政权,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范围之内发号施令,让自己的功臣、周室宗亲等等各种各样的人到东方去开辟土地。与周代的制度相比,秦汉所形成的统一否定了周的这个政治制度,但是又不是绝对否定。

材料二  秦汉以后到元是第二个阶段,这个时候要开发的地区是广大的中国南方。……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对南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当然,南方处在落后状态,又有很多民族存在,跟北方交融不那么容易完成。历史为此付出了1000多年的时间。

材料三  到了元以后,中国的统一,从地域方面来说进入了第三个时期,理当是开发大西部。元以后中国缺少开发的条件,广大的西部长期处在一个待开发的落后状态。我们今天开发西部是对于中国统一的进一步巩固开启一个新的起点。美国在19世纪开发西部,以至于西部和东部走向平衡,维持了美国今天的国情局面。

(1)材料一中,西周政权“发号施令,让自己的功臣、周室宗亲等等各种各样的人到东方去开辟土地”指什么政治制度?秦朝统一后否定了这个制度,在全国推行什么制度?(4分)

(2)材料二涉及了南方的开发过程。南方有哪些优势吸引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哪一时期?(4分)

(3)材料三认为我们今天开发西部有何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时在西藏设置宣政院产生的影响及清前期在西藏、新疆地区设置的机构名称。(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有哪些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历史经验值得汲取?(4分)

…………

参考答案

1、D

【解析】根据中国古代四个朝代政治制度的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在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因此图四解读是正确的。选项D符合题意;图一是西周的分封制,A排除;图二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早建立郡县制,B排除;图三是元朝的行省制,C排除。故选D。

2、C

【解析】依据题干“中央集权,春秋是准备,战国是实验,秦汉是完成。之后的唐宋元明清,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可知反映的是加强统治权力,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结合课本所学,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C正确;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统一,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征越族,A排除;唐太宗统治时期,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属于用人方面,B排除;康熙帝为为巩固边疆,收复台湾,设台湾府,D排除;故选C。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七年级下册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https://www.0516ds.com/45560.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