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知识梳理与专项训练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梳理
思维导图:
重点字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大概是。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重点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3.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___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______________
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选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中“入”字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4.选文和【链接材料】在写景时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天台山者,山水清深,灵奇栖止之所也。其径路迥殊,卉草亦别,霜霰①异色,风霜态歧。山最幽者为琼台。金碧之影见层宵之中,云霞之光衣九地之表。山花抽篮,圆叶疑扇;林翼接翠,和声同琴。樵踪蛇纡②,升降数十。岩果润肺,作朝霞之红;灵泉清心,漾夕涧之绿。双阙峙其前,绝壑振其表。霜同剥藓,偶印来踪。云与昔贤,难停去影。
(节选自洪亮吉《游天台山记》,有删改)
注:①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②纡(yū):屈,曲折。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相与步于中庭
(2)念无与为乐者
(3)欣然起行
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本文作者是______朝的文学巨擘___________(填人名)。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2)盖竹柏影也:________
10.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在境遇上的相同点是什么?
11.对文中传达出的作者复杂的情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漫步赏月的悠闲和欣喜 B.遭遇贬谪的悲凉和感慨
C.无所事事的无聊和空虚 D.苦中作乐的旷达和洒脱
12.你是怎样看待文中作者的心态和做法的?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葕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1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解衣欲睡 解:__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 步:_______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葕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5.全文没有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理解文末“闲人”的含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7.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与韩愈、王安石等人合称“______________”。
18.解释下列加点字。
(1)欣然起行 行:_______ (2)何夜无月 何:_______
19.翻译下面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看见月色入户决定寻张怀民夜游是因为没有其他可以共享夜游之乐之人。
B.“积水空明”“藻、荇交横”没有一个“月”字,却形象写出了月光澄澈透明的特点。
C.文章先叙事继写景后议论,全篇脉络分明,短小的篇幅蕴含丰富的内涵。
D.本文情感微妙复杂,有漫步的悠闲,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贬谪的悲凉等。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1.下列加点的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无聊的人) B.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2.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23.文中加点的“遂”和“但”很值得品味,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其赏析。
对比阅读
24.观月色竹林,慕君子风范。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黄冈□地多竹,大者如椽①。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②然;皆竹楼之所助□。公退之暇,被鹤氅③,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选自《黄冈竹楼记》)
注:①椽:(chuán)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②丁丁(zhēng):形容棋子敲击棋盘时发出的清脆悠远之声。③氅:(chǎng)用鸟类的羽毛缝制成的外衣。
(1)将“也”“之”填到文中恰当的地方,使文义畅达。
①黄冈_______地多竹 ②皆竹楼之所助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以其价廉而工省: ④宜鼓琴:
(3)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记承天寺夜游》和《黄冈竹楼记》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谪居之时写下的散文,他们的情感抒发有何异同之处?请结合文章简析。
(6)“岁寒三友”是_______、竹和梅,请默写一句与“竹”有关的古诗句。
活动三: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相关任务。
【甲】新城①道中(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②,树头初日挂铜钲③。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④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①新城:宋代杭州的一个属县。本诗是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至新城途中所作。②絮帽:棉帽。③铜钲(zhēng):古代铜制乐器,在行军时敲打。④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答李端叔书》①(节选)
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②。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故譊譊③至今,坐此④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谗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己,何足为损益?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木有瘦,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注】①本文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制策:指封建社会中一种临时特设的专科考试。③譊譊(náo)譊:争辩,谈论,这里指写文章,在文中争辩。④坐此:因此。
25.【得法·释词】请运用表中提供的方法,理解词义。
26.【关联·运用】请结合上面活动二中写景技巧的知识,分析【甲】诗颈联写景的巧妙之处。
27.【深读·悟情】
(1)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请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
(2)乙文中人“____________”一词与丙文画波浪线句子“辄自喜渐不为人识”中“喜”字所蕴含的情感相近。
28.【联读·知人】请结合上述三则诗文,联系链接材料及你的阅读积累,谈谈你从苏轼身上获得哪些人生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9.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语境推断法 盖竹柏影也 盖:_______________
(2)成语印证法: 念无与为乐者 念念不忘 念:_______________
(3)组词推断法 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_______________
(4)直接迁移法: 温故而知新 故国神游 故:_______________
30.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1.【甲】中“______________”和【乙】中“______________”最能揭示文章主旨,可称为“文眼”。(横线处各填一字)
32.【甲】【乙】两文画线处情因景生,景为情设。请从“景”和“情”的角度,简要分析两处都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观月记(节选)
[宋]张孝祥
盖余以八月之望①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②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③,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①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②童隶:书童仆役。③阆风、瑶台、广寒之宫:阆(lá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广寒宫,即月宫。
33.下面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其颔联、尾联都是对仗句,每联的最后一个字都押同一个韵“ou”。
B.【乙】文中的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C.【丙】文中,作者观月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日,观月的地点是洞庭湖金沙堆。
D.【乙】【丙】两文中的加点词“耳”都是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3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未尝身至其地 尝:_____________________
35.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光皎洁宛如白天。
36.【甲】【乙】【丙】三篇选文都写到了月亮,请你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行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怎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法: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3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怀民亦未寝 (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 ) (4)思欲就亭止息 ( )
38.下列关于【甲】文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40.【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二十三日①,过巫山凝真观②,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③、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④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祠旧有乌数百,送迎客舟。
节选自《入蜀记》(南宋陆游入蜀途中的日记)
【注释】①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70)末,作者重又被朝廷启用,赴任䕫州通判。②凝真观:即神女祠,在巫山飞凤峰下。③太:泰山。④无纤翳(yì):没有丝毫云烟。
4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 )
A.月色入户 入则无法家拂士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过巫山凝真观 人恒过
D.欣然起行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4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43.选出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
B.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
C.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
D.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
44.“一切景语皆情语”,甲乙两文作者虽各自境遇不同,但他们的文章都擅长借景抒情,请你把甲乙两文作者表达的情感分别写出来。
甲文:
乙文:
…………
参考答案
课内阅读
1.想到,考虑 于是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入”写出了月光的皎洁,表达了作者看到月色时的喜悦与兴奋之情。(意思对即可。)
4.比喻。选文把庭院中的月光比作空明的积水,把月下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为全文营造了清丽的意境。
【链接材料】将山花比作花篮、叶子比作团扇、山风的声音比作琴声、岩果的颜色比作朝霞、山峰比作宫殿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琼台峰迷人的景色。(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想到,考虑。
(2)句意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遂:于是。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