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类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29日
资源编号 35808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类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2022-10-22 八年级上册 0 3,197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单元类文阅读汇总(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类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  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富贵不能淫(________)           ②与民由之(_________)

③乃募能使者(________)           ④西北国始通于汉(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例句:以顺为正者

A.骞以郎应募      B.不以物喜    C.可以一战    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骞 行 时 百 余 人 去 十 三 岁 唯 二 人 得 还

4.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5.根据甲文中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你认为乙文中的张骞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一)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 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九重:深宫之内。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实是欲界之仙都

B.拂  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发  征于色,发于声        有时朝发白帝

D.然后  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后知生于忧患

7.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孟子认为应该如何造就担当“大任”的人才?结合语段(一)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9.两文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两文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语段内容具体分析。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甲)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

(乙)

谢枋得传

谢枋得,字君直,信州弋阳人也。为人豪爽。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性好直言,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任。

宝佑中,举进士,对策极攻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意擢高第矣,及奏名,中乙科。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

明年正月,吕师夔与武万户分定江东地,枋得以兵逆之。吕军驰至,枋得走入安仁,奔信州,不守。乃变姓名,入建宁。已而去,卖卜建阳市中,有来卜者惟取米屦而已委以钱率谢不取。

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起。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见时方以求材为急,欲荐枋得为功。枋得骂曰:“天佑仕闽,无毫发推广德意,反起银冶病民,顾以我辈饰好邪?”及见天佑,又傲岸不为礼。天佑怒,强之而北。

二十六年四月,至京师。已而病,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留梦炎使医持药杂米饮进之、枋得怒曰:“吾欲死,汝乃欲生我邪?弃之于地,终不食而死。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谢枋得:南宋爱国诗人,曾谪居兴国(今湖北阳新县)。②擢高第:高中进士甲科。③吕师夔:南宋降元将领。⑨卖卜:占卜,算卦。⑥银冶:炼制银矿。⑥曹娥碑:东汉年间,人们为纪念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而刻石立碑以彰孝烈。⑦留梦炎:南宋末期奷臣。

(丙)

自兴国往筠宿石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苏轼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释·大丈夫之行)

10.选出(乙)文中划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有来卜/者惟取米屦/而已委以钱/率谢不取。

B.有来卜者/惟取米屦而已/委以钱率谢/不取。

C.有来卜者/惟取米屡而已/委以钱/率谢不取。

D.有来卜者惟取米/屦而已/委以钱/率谢不取。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意思。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及见天佑,又傲岸不为礼。天佑怒,强之而北

12.分析(乙)文“骂”“泣”“怒”中蕴含的人物情感,概括谢枋得的形象特点。

A.枋得骂曰:“天佑仕闽,无毫发推广德意,反起银冶病民,顾以我辈饰好邪?”

B.已而病,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

C.枋得怒曰:“吾欲死,汝乃欲生我邪?

13.诗以言志。(丙)诗颔联“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仅揭示了野人居的清幽环境,也表现了诗人自身的高洁。

14.谢枋得取(丙)诗首句“溪上青山三百叠”,为自己读书堂前的匾额题了“叠山”二字,并从此自号“叠山”。请联系上面三则材料的阅读及相关积累,推测谢枋得以“叠山”自号的原因。

八、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游山西村

陆游

英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写秋日晚景,叙归隐之乐,道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

B.(甲)诗首句写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到尾句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迷惘。

C.(乙)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一个“游”字,描绘了一幅江南风光图。

D.(乙)诗中“足”字表达了农家待客的盛情,“疑”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

16.请从两首诗①②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7.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单车”表明此次随从不多,表达了自己的内心孤寂。

B.“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半卷红旗”“鼓声低沉”这两处细节可以看出,面对战争,将士们斗志不高。

C.《使至塞上》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雁门太守行》中请人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D.《使至塞上》的尾联流露出诗人对都护的赞赏和对前线战事的关心;《雁门太守行》的尾联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

18.有人说“归雁入胡天”是作者自比,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19.李贺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感人。请简析“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中色彩运用的特点及作用。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2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写战戟折断沉沙却未销蚀,暗含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B.甲诗后两句直接从正面落笔,描绘如果东风不给周瑜方便后的失败场面。

C.乙诗颔联通过溪云、夕阳、山雨、风声等意象,营造出萧条苍凉的氛围。

D.两首诗都是咏史怀古诗,从眼前之物或所见之景引发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

21.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各小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请从景中藏情的角度鉴赏《相见欢》的上阕。

(2)《相见欢》中的“簪缨散”和《春望》中“不胜簪”分别作何理解,请结合诗歌主题赏析。

阅读下面几首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望江南·超然台作

北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23.用典,是古代诗词常用的手法。填写下表,梳理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引用的典故并分析其表达情感。

24.《江城子·密州出猎》场面描写富有表现力,《望江南·超然台作》景色描写善于抓住特征。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25.《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望江南·超然台作》都是苏东坡密州任上的词作。但是前者豪放,后者则是豪迈与婉约相兼。请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你的理解。

26.苏东坡的词对后世影响甚大。近代学者梁启超评李清照的《渔家做》曰:“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你能看出李清照下面这首词中哪些词句有“东坡词风”吗?请稍作分析。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1.使……迷惑    遵从    招募    开始

2.D

3.骞行时百余人 / 去十三岁 / 唯二人得还

4.月氏因此逃避而且怨恨匈奴,就是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打击匈奴。

5.张骞能称得上“大丈夫”,有以下几点原因:①张骞虽然被“匈奴得之,传诣单于”,但是“骞持汉节不失”,张骞被俘虏,但是没有屈从于匈奴人,体现了张骞“威武不能屈”;②“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但是张骞依然“持汉节不失”,在匈奴家庭美满,但是张骞不图一时享乐心中仍存家国大义,体现了张骞“富贵不能淫”;③“单于死,国内乱”,并且“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当原本的好的处境破灭时,张骞看到了归汉的机会,毅然决然归汉,体现了张骞“贫贱不能移”。

【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上册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类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https://www.0516ds.com/35808.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