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单元类文阅读汇总(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类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
①远眺,全长约55千米双向六车道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越于蔚蓝色的海面上,大桥将珠三角地区连成一片,珠海、澳门同香港间的车程由3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形成港珠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②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
③根据规划,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要穿越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航道,同时毗邻香港国际机场。大桥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经过综合考量,大桥的最合理方案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时在隧道两端建起人工岛连接桥身。
④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
⑤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千米处倏忽隐没,再在6千米外腾空而起,隧道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这是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的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科研人员设计了多个方案,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即采用120个巨型钢圆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并插入海底,再在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每个圆筒直径有22.5米,大概和篮球场一般大;最高达50.5米,相当于18层楼高;重达500吨,与一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
⑥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5.6千米的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混凝土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长180米、宽37.95米、高11.4米、重约8万吨。要让33节巨型管节在水下近50米的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需要精准的遥控、测绘、超算等一系列技术支撑。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管的岛隧工程,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攻关,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跃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
⑦这是世界最大的钢结构桥梁,能抗16级台风、8级地震,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大桥仅主梁钢板用量就高达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或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这在我国桥梁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大桥的钢桥面铺装面积这50万平方米,也创造了世界纪录。
⑧施工现场紧邻航道,每天来往船舶4000余艘。另外,这片海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自然保护区,这也对建设者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满足工程质量、工期和安全的需要,也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无论大小,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然后运至海上,像“搭积木”一般拼装在一起,实现了精密制造,精密安装,体现了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和装备实力。
⑨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白海豚的干扰?工程团队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300多次出海跟踪,拍摄30多万张照片,对海域内的白海豚进行标识,并摸清白海豚生活习性,在施工时采取了针对性保护措施,大桥主体工程完工后,白海豚的数量,由施工之初的约1400头,增加到了约1800头。
⑩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从科研阶段到开工建设,科技创新的理念贯穿始终。这个超级工程集结了我国在桥梁设计和施工、材料研发、工程装备乃至生态环保领域的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在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材料领域取得全面突破,对我国交通建设行业的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起到引领作用。
(有删改)
(1)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有哪些?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⑧段中划线词语“全部”和“无论……都……”之间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港珠澳大桥是一项科技创新工程,请你再简要介绍一项能体现我国科技创新实力的工程项目。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田鼠不冬眠
乔娟
①田鼠离不开田,只要有田,吃喝不愁。可人类不愿意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粮食被偷走。田鼠呢,自有对策,它们个个都是建筑高手,像挖掘机一样,走到哪里挖到哪里。它们最喜欢在地下通道、树根、岩石下面的缝隙中做窝。这些地方的共同特点是:地势高,防水淹,既隐蔽又凉爽。
②把房子建在这里再理想不过了。装修方面,田鼠可是大动了一番脑筋:里面呢,要有卧室、餐厅、卫生间,还要有一个仓库,反正要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建成后的田鼠别墅是这样的:大房套小房,小房挨大房,洞洞相连,功能各异。它们是这样干的:先掏一个1米深的立洞,再平掏一个2米长的主洞,洞口斜通地面,作为运土通道。另有三到四个分洞:一个做卧室,里面铺满了软草;一个斜洞通到地面,作为通气孔;一个是库房,库房里一般有两三个分洞,田鼠把偷来的食物分门别类,存放在不同的库房里,直到装满食物堵住洞口,这样就相当于把门儿锁住了;田鼠窝里还有一个专门的洞,那是厕所专区。
③盖好房子后,田鼠爱干啥干啥,如果心情好就出去溜达溜达,找点儿点心吃。田鼠的点心很多,各种谷物粮食、瓜子、水果,反正人爱吃什么,它就爱吃什么,如果心情不爽,它会在晚上出去兜兜风,观察观察哪块地里的粮食长得好,做个记号备用。
④田鼠住在这样的大别墅里,日子过得相当有规律:夏天忙着怀孕、产崽、分窝。这时候地里的庄稼还没成熟,青黄不接,窝里的口粮越吃越少,有时为了节省粮食,田鼠会故意少吃或不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实在饿急眼了,它们就偷果子,管它是熟还是生。
⑤秋天到了,所有的作物都被压弯了腰。田鼠见到这样的景象,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它们召集全体成员开会,然后组成偷粮小分队,分头行动,为漫长的冬天储备粮食。田鼠嘴里一边长有一个“袋子”,大豆成熟时,它们日夜在大豆地里忙碌,把长得饱满健壮的豆子挑出来,然后装在“袋子”里,尽管两腮被撑得鼓鼓囊囊的很难受,但它们依然乐此不疲,累并快乐地做着毛贼。就这样,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大豆,还没等收获,其中的一部分就先成了它们的战利品。
⑥如果秋天去挖田鼠洞,能从里面挖出许多好东西。这些小毛贼,一个月下来,能偷五六十斤粮食。你以为田鼠偷这么多粮食,是为了冬眠?不是的,它可不冬眠,即使漫天飘大雪,它们仍然会出洞活动。
⑦田鼠在偷粮食时,一般都是齐心协力联合作战。不过,当它们的成员多到一定程度时,就表现得不那么团结了。田鼠们靠着丰厚的储存,吃得好,睡得好,小田鼠也个个膘肥体壮,数量越来越庞大。这时,田鼠就会出现肝脏退化和神经错乱等症状,有时甚至会自相残杀。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作种内斗争,看着挺残酷,但对田鼠种群的生存是相当有利的。
⑧其实,田鼠们都死光光才好呢!这些偷粮的小毛贼,是农业、牧业、林业的大害。还好,猫头鹰、狐狸、猫都是它们的天敌。光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就能捕食1000只田鼠,等于保护了一吨粮食。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2)第⑧段画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为了准确说明事物,说明文语言很讲究分寸。说一说,如果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去掉,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不过,当它们的成员多到一定程度时,就表现得不那么团结了。
(4)文章说:“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作种内斗争,看着挺残酷,但对田鼠种群的生存是相当有利的。”这样说有无道理?为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蝉的卵
①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②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③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联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越过带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④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⑤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张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一点儿微风就动摇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的了。
⑥不久,它落到地上。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⑦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⑧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⑨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有删改)
3.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介绍了蝉从产卵到幼虫的成长过程。
B.选文第④-⑦段介绍了蝉的幼虫从蜕皮、悬挂、落地,到藏身地下的过程。
C.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也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也叫文艺性说明文。
D.选文出自法国“昆虫诗人”法布尔花三十年写成的科普巨著《昆虫记》。
4.说一说⑨第段“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本文在介绍蝉时,多次以“小动物”“弱小的动物”“小生物”来称呼。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6.请结合选文及链接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链接)
(甲)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的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
——《蝉和蚁》
(乙)
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有种蝉,为了满足音乐的嗜好,牺牲了很多。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选自《蝉的音乐》
(丙)
这他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是头部道玄褶皱的一向外伸,直接力张开,然后又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锦力帆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是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
——选自《蝉的地穴》
(1)《昆虫记》被称为昆虫世界的“荷马史诗”请结合具体例子谈一谈其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2)原文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科学而详尽的说明了蝉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这是法布尔长年科学观察与研究的结晶,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科学精神。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
①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园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④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⑤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选自《苏州园林》有删改)
(乙)
①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②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元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核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③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④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⑤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⑥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⑦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⑧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节选自《恐龙无处不在》)
7.按说明对象来分,(甲)文属于________说明文,(乙)文属 _______说明文。
8.两段选文中加点词的用法与“绝大部分、几乎、大”类似,选择其中一个分析它的作用。
9.从(甲)(乙)文段中各找出一种说明方法并简述其作用。
…………
参考答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①外海快速筑岛技术;②深埋沉管隧道“半刚性”结构技术;③岸上制作,海上组装的施工方式(“搭积木”的建造方式)。
(2)作诠释。简要解说“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的内容,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大桥的设计特点。
(3)“无论……都……”照应了前文的“全部”一词,强调了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都是在岸上整件制造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
【详解】
(1)抓住关键句筛选信息即可。根据第⑤段中的“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第⑥段的“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管的岛隧工程……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跃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第⑧段的“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等,提炼作答。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