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2026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一、选择题
【新素养·史料实证】1.下图反映了彩陶文化的传播,距今5300年左右,中原地区的彩陶文化第一次向周围地区施加强烈的影响。这反映了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 B.浩如烟海 C.兼容并包 D.多元一体
【新情境·考古发现】2.距今约5000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墓葬出土了多种与祭祀相关的玉器,多有宗教色彩。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大型墓葬却极少见玉器,多见礼制和结盟文化因素。这说明,当时( )
A.原始农业得到发展 B.文明进程呈现多样
C.阶级分化尚未形成 D.部落联盟逐渐壮大
【新情境·考古发现】3.下图为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距今4000多年的面条,其主要成分为粟和黍,是目前世界已知最早的面条实物。据此推知,当时该地先民( )
A.以采集狩猎为生 B.过着群居生活
C.会制作打制石器 D.从事农业生产
【新素养·史料实证】4.图1和图2考古发现证明,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的三种农作物均发现于中国。这说明( )
A.河姆渡人培育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稻 B.中国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重要贡献
C.半坡人培育出世界上最早的粟和黍 D.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农作物培育地
【新情境·考古发现】5.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是中华文明早期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代表。其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生活区、高等级墓葬区、公共活动区规划有序。在高等级墓葬中,随葬了极其罕见、数量稀少的玉人、玉龙、玉鹰、玉龟以及大量象征权力和财富的玉钺、石钺等。这些发现( )
A.说明当时已产生贫富和阶级分化 B.印证中原地区生产力水平较高
C.显示了精耕细作的农业快速发展 D.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奴隶社会
【新情境·考古发现】6.彩陶最早流行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接壤的区域,到距今5300年左下,彩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辽河流域,这是中原地区的史前文化第一次向周围地区施加强烈的影响。据此可知( )
A.彩陶制作水平高超 B.中原地区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C.彩陶种类十分丰富 D.中原彩陶文化辐射范围广泛
【跨学科·地理】7.下题图为“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对此图解读合理的是( )
A.早期人类已开始定居生活 B.遗存集中分布于河流上游
C.早期人类以粟和稻为主食 D.展示了中国早期文明发展
【新素养·史料实证】8.在探究“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活动中搜集到下面材料。该材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根本前提是( )
A.南稻北粟格局 B.定居村落的出现
C.石器工具进步 D.原始农业产生
【跨学科·数学】9.苏羊遗址,位于河南省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西部,是一处以仰韶文化为主体,拥有双重环壕的聚落型遗址。下表是遗址考古出土的农作物遗存统计。这反映了( )
粟 | 黍 | 稻米 | 大豆 | ||||
数量(n) | 出土概率 | 数量(n) | 出土概率 | 数量(n) | 出土概率 | 数量(n) | 出土概率 |
23322 | 100% | 170 | 50% | 2589 | 80% | 37 | 30% |
A.中原地区自然环境优越 B.中原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C.早期原始农业的发展 D.原始先民的种植技术成熟
【跨学科·地理】10.如下图所示,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建筑修建在图2②处 B.图2①处种植的农作物是粟
C.原始农耕文明靠近水源发展 D.图1图2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跨学科·综合】11.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正在参观一场彩陶展览。请你参与,帮助他们解决参展中遇到的问题。
展厅一 【探源溯流】
人面鱼纹彩陶盆。人面鱼纹为人衔鱼形象,人面呈圆形,头戴三角形尖帽,口衔两条抽象化的鱼 。 |
展厅二 【鱼鸟相融】
鱼纹彩陶盆。泥质红陶,四鱼逆时针方向绕盆腹,构成连续的图案,呈游弋追逐之态 |
鸟纹彩陶钵。泥质红陶,上腹部绘写实的鸟的侧视形象。鸟纹俱全,生动流畅 |
鱼鸟纹彩陶瓶。泥质红陶,主题画面为鱼鸟共融。《山海经》中载炎帝后人“人面而鱼身”,黄帝之子“人面鸟身” |
展厅三 【华夏之花】
花卉纹彩陶盆。出土于陕西省渭南市。泥质红陶。肩腹部饰一周蔷薇科抽象花卉纹 | 花瓣纹彩陶钵。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泥质黄褐陶,口沿及腹部饰黑褐色五瓣花纹,以圆点做花心 |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细泥红陶,瓶身通体饰黑彩抽象花卉纹图案 |
——摘编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网站等
(1)根据展厅一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于A、B中的何处,并说出该遗址名称。
(2)根据展厅二材料并结合远古传说,说明彩陶纹饰反映出的华夏族形成的特点。指出考古发现、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的关系。
(3)根据展厅三材料,指出三件文物的共同之处及其反映的中华文明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请为本次参观的展览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1.仰韶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类型,其分布省份有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等地区。仰韶文化制陶业发达,不少出土的彩陶器被视为艺术珍品。据此判断,下列遗址中最有可能成为考古学家研究仰韶文化类型的对象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2.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入围,该遗址主要是大汶口中期文化遗存,填补了自大汶口文化发现以来大部分是晚期遗存的空白。该遗址的发现说明( )
A.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样性 B.考古发现丰富史学研究
C.古代手工制造业领先世界 D.中国考古成就领先世界
3.考古发掘的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代社会的重要依据。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文物“双鸟朝阳纹象牙碟形器” 从文物特征中可以说明河姆渡居民( )
双鸟朝阳纹象牙碟形器 | 文物特征
一组同心圆,一圈火焰纹,构成了一轮炽烈蓬勃的太阳,两侧长着钩喙的乌ǎo首望天,仿佛在引吭啼鸣。边缘衬托着刻工精细、线条流畅的羽状纹飞扬的羽毛,似浴火而舞。整件蝶形器雕刻在象牙上。 |
A.能制作精美的石器 B.学会制造彩陶的技术
C.步入奴隶社会时期 D.具有原始的审美观念
4.在中国某一文化遗存中发现下图中的物品,其反映的历史信息能够说明当时( )
A.纺织技术的起源 B.手工技术的进步
C.精耕细作的推广 D.原始农业的发展
5.“远古时期,人类一般采用烧烤的方法加工食物。发明了陶器以后,人类不仅可以煮熟食物,而且能储存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 )
A.人类自古以来就喜欢烧烤
B.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C.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D.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6.2023年国家博物馆展出河姆渡等遗址出土的稻作遗存、成熟的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夹炭陶器和装饰工艺品等考古成果。这些考古成果有助于我们了解( )
①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②长江流域地区史前文化
③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④中国早期人类的起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7.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入选202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对比如图中包含该遗址在内的两岸文化遗存,可知海峡两岸( )
A.先民获取食物的唯一方式是渔猎 B.新石器时代存在文化关联
C.具有鲜明的早期游牧民族的特征 D.先民的制陶技术世界领先
8.以下是我国部分出土文物中的中国早期龙形象。这可说明( )
距今7600年,查海文化(辽宁阜新查海) | 距今6000年仰韶文化(河南濮阳西水坡) | 距今5000年红山文化(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 |
A.龙这种生物真实存在 B.龙是权力的象征
C.龙文化只在北方出现 D.龙文化源远流长
…………
参考答案
1.D
【解析】根据材料“下图反映了彩陶文化的传播,距今5300年左右,中原地区的彩陶文化第一次向周围地区施加强烈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黄部落联盟实力强大、向周围地区施加文化影响,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D项正确;中原地区的文化源远流长,强调中华文明起源早,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多,而材料强调的是彩陶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兼容并包强调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吸收,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