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浙江专用)
注意事项:
1.试卷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5单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卷面书写(3分)
根据相关内容评定,要求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工整。
一、“文字魅力感悟”语文实践活动(19分)
1.(本题6分)同学们,欢迎来到“我们的语文生活”分享会!
八年级下册的语文学习,让我们领略了tián( )静的黄土高原,惊叹于西北后生们迸发出强烈的生命力量;让我们目睹到历史长河的波澜壮阔,于文字微处追溯时空的悠长;让我们见识了无所不能的自然伟力,感受作者发自内心的虔诚;让我们沉浸于振聋发聩的演讲中,欣赏熠熠生辉的理想火花,liào( )望思想的高塔;让我们明白了语言撰写要讲究规律和方法,要防止出现语序不合理、句子结构完整、句式不要杂糅、句子成分搭配恰当等问题……语文的足迹相伴生活,语文的乐趣无穷无尽。
(1)(2分)文中的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shù qiǎn guì B.sù qiǎn guì C.shù qián kuì D.sù qián kuì
(2)(2分)请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tián( )静 liào( )望
(3)(2分)文段中的画线句存在语病,请你帮助修改,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2.(本题2分)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贬谪是古代官员的一种降级处理方式。常用“左迁”委婉表示贬谪,“右迁”则表示升迁。
B.“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小石潭记》是一篇记景散文,《核舟记》是一篇记事散文。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雅”分为“小雅”和“大雅”,其艺术成就是最高的。
D.《社戏》选自《呐喊》,鲁迅回忆了一段自己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到赵庄看社戏的难忘经历。
3.(本题4分)根据段落语境填写古诗文名句。
诗文之韵,是流淌在文字间的生命律动,承载着古人情感的奔涌。《式微》以“式微式微,①_____________”的反复质问,咏叹着劳役者的悲鸣;《子衿》中“②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的婉转低吟,吟唱出一曲古老的恋歌;《桃花源记》“中无杂树,③_____________,落英缤纷”,描绘了世外桃源的秀美;《小石潭记》则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④_____________”呈现出小石潭周围景物的美好……这些流淌千年的韵味。共同织就中华诗文中永不褪色的情感图谱。
4.(本题3分)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成语,很多来自古诗文。在下列成语中任选一个,联系课内所学,仿照示例进行解读。
【示例】巴山夜雨:出自李商隐《夜雨寄北》,形容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涨满秋池的景象,寄托了身居异乡的诗人对亲友的深切怀念。
A.辗转反侧 B.临渊羡鱼 C.无人问津
5.(本题4分)有同学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认为保尔被塑造成了一个“扁平”英雄人物,永远都是坚毅、顽强的,请你结合小说情节对这一观点进行反驳。
二、“家乡文化探寻” 文化探访活动(17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鲁镇的黑夜与白天
迟子建
①这是绍兴,而绍兴在我的心目中就是鲁镇。在听过了一场让人失望的“社戏”后,我与几位朋友寻到了一处大排档,已是子夜时分了。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大排档正在高潮上。那排档是南北向的一条长巷,有些歪斜,而正是这歪斜,使它显出了随意、世俗和浪漫的气息。巷子里湿漉漉的,这当然不是雨的滋润,而是摊主洗菜时泼出的水。摊位一座连着一座,清一色的塑料棚顶,每个棚子大约放四五张圆桌,每张桌都能容七八个人。摊前的煤火通红通红的,炒菜的声音和着摊主招徕客人的声音,让人觉得亲切和温暖。我们要了炸臭豆腐干、咸蛋黄炒南瓜丝、爆炒黄泥螺、辣椒鳝丝、盐水煮茴香豆等菜,叫了一壶酒。酒不用说,一定就是孔乙己和阿Q都喝过的黄酒。酒被温过,未放城市里时尚喝法中要加的话梅、姜丝、冰糖等调味品,因而纯正醇厚。我们先前还比较文雅地吃酒谈天,后来酒喝得人情绪飞扬,几个人就开行酒令,又笑又叫着,好不快活。这种时刻,我心中鲁镇的影子一闪一闪地呈现了,我嗅到了一股旧时中国生活的气息。我仿佛看到了孔乙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情形,他用尖细的手指在柜台上排出一文一文的铜钱;我还看到了吕纬甫在酒楼上讲述两朵剪绒花故事时怅惘的神情。【A】我甚至想,如果不远处的护城河下泊着一条船,我们登得船上,在夜色中划桨而行,一定能够看到真正的社戏,喝到戏台下卖的豆浆。如果碰到一个老旦坐在椅子上咿咿呀呀地唱个不休,我也一样会烦得撑船就走。如果偷不成别家的豆子在船上煮着吃,就姑且偷一缕月光来当发带,束着我随风飘扬的长发。
②次日我起得很迟,把早饭和午饭放在一块吃了。天色仍然寡白寡白的,三两朋友聚集在一起,都说不想到安排好的景点去参观,我说那不如到绍兴的老街走一走。以我的经验,看一卷历史书,也许不如在一个有历史感的老街上走上一程更能领会历史的含义。因为老建筑会透出一股清秋般的苍凉,你能在其上看到岁月抚过的痕迹,触摸到历史心音的脉搏。
③沿着绍兴广场的护城河北走,没有多远,老街就出现了。我的眼睛蓦然一亮,感觉它仿佛扭着身子活跃地动了几下。在被高楼簇拥着的宽敞的柏油马路上行走,常常觉得自己走在一具巨大的僵尸上,紧张、空虚、不知所措。而在狭窄的老街上闲走,我会无限的放松和陶醉。这种时刻,你觉得那街分明像河流一样,潺潺地流动着,等着你的脚踏出阵阵水花。街只有两米左右的宽度,两侧是层层叠叠的老房子。门楼各具特色,有的高而窄,有的矮而阔。房子多数是两层的小楼,也有三层的,极少。它们的色彩以栗色和苍灰为基调,屋顶的瓦基本是深灰的,灰得年头久了,就泛黑了。倒与天色极为协调,仿佛它们就是天的底座。你不要小觑了这老街,看着它不长,走起来就长了,长得仿佛没有尽头。而且也不是笔直的,略略地弯着,不是老人的那种透出暮气的驼背,而是一个少女笑得不能自持时妖娆的弯腰,风情万种。街上很少有行人,石板路上干干净净的,明净、妥帖。老屋比比皆是,它们保持房屋原来的状态,格局是老格局,窗户也是老窗户。到这样的屋子走一下,你会嗅到一股散发着隐隐腥气的潮味,仿佛这房子是放置已久的鱼,因离河太久而伤感得落泪,而那气息或许就从它的眼泪而来。【B】如果不是有现代的人闪现在房子里,我会误以为回到了百年前的鲁镇,那里有单四嫂子在空虚寂静的夜晚呼唤宝儿的哭声,有华老栓买来的人血馒头被火焰舔舐过所发出的奇怪的香味,有在祝福声中被主人呵斥凄凉地放下烛台的祥林嫂。这是鲁镇,是鲁迅笔下那个永远的鲁镇。那屋檐上的荒草,那窗棂上弥漫的蒙昧天光,那院子中的桂花树,那天井中的杂物,似乎都透着一样气息,让人伤感和惆怅,又让人有某种辛酸后的喜悦。
④在那条老街里,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着白衣的盲人。他用一根细而长的竹竿探着走路,走得不急不躁,有板有眼。看来他对这老街熟稔之极,老街也许是他的眼睛仅能看到的一道光。走完老街在一家茶楼坐下时,透过拉起的窗户,我望见护城河上的拱形石桥。那桥是灰色的,上面匍匐着一些绿色藤萝,有棵高高的柳树越过石桥,仿佛一个淘气的少年,赤脚站在水里,笑嘻嘻地看着流水。把目光放远一些,再远一些,便可望见老街上的房屋,看见灰瓦和飞檐,像漂浮在鲁镇上空的凝重的浮云,让我失陷于回忆和思索。
⑤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是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才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的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从他的故居直至老街,我感受到的是栩栩如生的鲁镇,它闲适、恬静、慵懒、舒缓,这是能让人的想象力急遽飞翔的地方。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的浪漫:他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腿时为自己的辩解,都体现了鲁迅在其身上倾注的浪漫主义的热情。还有那个让人过目不忘的阿Q,他对革命的无知的游戏态度,他由调戏小尼姑而生发出的对爱情的向往,他自甘其辱的精神上的自我安慰,直至他为自己生命的终结而努力画上的那个圆圈时,都仿佛是神秘的、可爱的,让人憎恨而又同情。而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挥洒自如。《奔月》里吃腻了乌鸦炸酱面的嫦娥,《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还有《铸剑》里在滚烫的大金鼎里那颗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都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么!
⑥绍兴似乎总是阴气沉沉的,我心目中的鲁镇因了这特定的天色而一直伫立在眼前。它的白天和黑夜仿佛是没有界限的,白昼有暗夜的气象,而黑夜又有白昼隐约的影子,一如鲁迅作品带给我的气息。当我喝了一杯碧绿的茶,再望护城河的时候,望见了一条乌篷船正从远处荡来。那船黑黑的,就像越出水面的一条青鱼。到得近处,那桨搅起一阵一阵的乌黑的淤泥上来,使绿水有了一道道黑色的印痕,就像人的伤疤。待我把目光再转到石桥上时,竟然又看见了先前在老街里遇见的那个盲人,他怀抱着竹竿,坐在石桥上。但又不是沉静地坐着,他不时地转身,用竹竿去抚弄柳树,于是就有一些微黄的柳叶天女散花般地被打落,落在水里,向下游荡来,渐渐地接近我们所坐的茶楼。我多想在它们经过的一瞬泼一杯清茶在它们身上,偏又怕同行者笑我痴狂,而且我也不敢肯定,它们确乎能够领受茶的芬芳,于是就只是静静地坐着看着它们一摇一摆地走远。
(有删减)
注:孔乙己、阿Q、单四嫂子、华老栓、祥林嫂都是鲁迅作品中的人物。
【梳理·文脉】
6.(4分)依据思维导图,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梳理。
【解景·品句】
7.(4分)品读第③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自选角度,赏析写景语言,联系上下文,体会这段话的作用。
【比读·手法】
8.(4分)【A】【B】两处在写法上有共通之处,请分别结合语句,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整合·意旨】
9.(5分)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她心目中的鲁镇“白天和黑夜仿佛是没有界限的”,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美食文化体验”综合实践活动(13分)
班级第一组同学开展“美食文化”的体验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中国饮食文化的风貌
【材料一】
①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地理、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各具特色,饮食也呈现独特的风格,如鲁菜的香醇、川菜的麻辣、粤菜的鲜美等。
②中国饮食尤其讲究“食以材为先”,注重食材的天然味道和营养价值。烹饪过程注重食材的合理搭配,利用多种烹饪方法,如炒、煮、蒸、炸等,以达到色、香、味、形、养俱佳的效果。这既增强了口感,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材的营养成分。
③中国人还会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追求味道醇厚,多煲炖焖煨;夏天讲究清淡爽口,多凉拌冷拼。
④饮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需求,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在宴请宾客、庆贺喜事等场合,人们通过餐桌上的礼仪来表达友谊、团结、礼貌和尊重。
⑤中国饮食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变迁。千百年来,食材、烹饪技艺等多种元素相互融合,不断丰富着中国饮食文化。
⑥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并爱上了中国美食,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做“美食直播”。在新的时代,中国饮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融合性发展和创新性传播,从而在世界舞台上更显魅力。
【材料二】
不同的食物在与口腔的碰撞中,会产生不一样的味道刺激与感受,这种感受便被称为“味”。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人对饮食的追求本质上是对“味”的追求。从酸甜、咸香到麻辣、香辣,即便是同一种食材,在中国厨师的手中也能千变万化出多种味道,红烧、醋熘、清蒸……这种在“味”上的追求与独到成就,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突出特点之一。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味”是食物的灵魂。如果说,茹毛饮血只是人类之初为满足生存需求而产生的最原始的饮食行为,那么当调味品进入生活时,人类才逐渐享受到食物带来的真正愉悦。众多调料的创制与融合,让中国味道在苦、甘、辛、咸之上推陈出新。酸甜酥嫩的“糖醋鲤鱼”、麻辣鲜香的“水煮肉片”,都充分吸收了多种调料的味道,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
【材料三】
张骞通西域,将西域与中原联系了起来,此举被太史公司马迁称为“凿空”,而张骞“凿空”西域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凿通”的效果。伴随着军政、经贸的往来与文化传播,物产在汉唐丝绸之路的辉煌进程中得到交流。中原本土的梨、桃等得到西传,现在被誉为“果中王子”的库尔勒香梨,据考证,就是张骞通西域时带到新疆种植并不断改良而成的,葡萄、石榴、胡瓜、胡萝卜等得到东进,孜然、茴香、胡椒等香辛料也一举改变了古代中国菜的味道记忆。
多元交流中的灵感撞击,带来了植物栽培与食材处理的融会贯通。植物的交流,本质也是文化的开放与融合,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物种的传播、资源的丰富,更是文化的交流、文明的共赢。
10.(2分)下列诗句,可以体现材料三“物产在汉唐丝绸之路的辉煌进程中得到交流”的一项是( )
A.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B.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C.姜宜山茗留闲啜,豉下湖莼喜共烹。 D.桂汀霜鲫长如许,绝似松江一尺鲈。
11.(4分)通读三则材料,概括中国饮食文化的风貌与变迁。
12.(3分)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饮食的特点,完成下图。
13.(4分)材料三提到“凿通”的效果。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述“凿通”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体现。
四、“感受诗文魅力”诗文品鉴活动(18分)
(一)(5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 衣
《国风·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①。王于兴师②,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③。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④!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⑤。与子偕行⑥!
【注】①袍: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②兴师:出兵打仗;③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④偕作:一同起来,指共同行动;⑤甲兵:铠甲和兵器;⑥行:往,送。
14.(2分)《无衣》中多采用_____________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有几个字不同,造成_____________的表达效果。
- (3分)通读全诗,体会歌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二)(13分)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①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②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③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16.(4分)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
①斗折蛇行( )
②子瞻名之曰“快哉”( )
③以其境过清( )
④穷耳目之胜( )
17.(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 不以物伤性
B.不可知其源 其势益张
C.出淤泥而不染 隶而从者
D.心乐之 以天下之所顺
18.(4分)把【甲】【乙】两文段的画线句分别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19.(3分)柳宗元和苏辙都是被贬谪后而分别写出【甲】文和【乙】文,但两文所表达的情怀不同。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更欣赏哪种情怀呢?请结合【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情怀,谈谈你的看法。
五、“分享游览经历”书写华章活动(50分)
20.根据要求写作。
携程旅行数据显示,今年五一,义乌已成为我省最热门的县域旅游目的地之一,小县城跑赢大都市。其实美景就在身边,旅游不一定要穿越万水千山。请你在下面的任务中任选其一,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
参考答案
一、“文字魅力感悟”语文实践活动(19分)
1.(1)D (2)恬 瞭
(3)将“句子结构完整”改成“句子结构不完整”;“句式不要杂糅”改成“句式杂糅”;“句子成分搭配恰当”改成“句子成分搭配不恰当”。修改后句子:要防止出现语序不合理、句子结构不完整、句式杂糅、句子成分搭配不恰当等问题。
【解析】
(1)本题考查字音。
追溯(zhuī sù):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虔诚(qián chéng):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指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
———预览已经结束,开通会员后可免费下载高清完整版资料———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