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析
第3课《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作的传记文章,节选自《三作家》。本文是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的形象描写。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此文以中心人物为题目,点明了写作对象,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一1942),奥地利作家。曾任报纸编辑。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看不见的收藏》《马来狂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和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等,传记《三作家——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罗曼.罗兰传》等。
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2月22日在巴西自杀。
传记写作特点
人物传记,自古以来,看作是历史范畴。它的写作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记言记行并重。记述人物一生重要行为,即决定性的关键性的行动,记述其与此种行动相辅相成的语言。语言,不只反映人物的思想作风,也是人物行为的基础,所以很被史学家重视。
2、大节细节并重。古代史家,写一个人物,并不只记述他的成败两方面的大节,也记述他日常生活的细节。司马迁首先注意及此,效果甚佳。
3、优点缺点并重。历史传记,首先注重真实,而真实是从全面、整体中提炼出来的。因此,历史所表现的人物,很少是神化的完人。
4、客观主观并重。历史,整个地说来,是客观存在。人物的言行,看来是主观的,但必然受历史的制约。客观环境与主观意志,紧密结合,历史与人物,才能互相辉映,相得益彰。
课文全解
列夫.托尔斯泰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zī 嘴边的胡子)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勾画了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突出了他面部的总体特征——多毛,胡须浓密)。长髯(rán)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liǔ)绺灰白的鬈(quán)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诗人)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主要写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联袂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象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出生于贵族家庭,世袭伯爵)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乡野村夫的脸孔(总写面部特征:粗劣)。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指托尔斯泰身材矮小),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居住在中亚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把托尔斯泰的外貌比作“粗制滥造”的“小屋”,生动形象地说明托尔斯泰长相的粗劣)。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乱蓬蓬的头发,怎么也遮不住两只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细腻描写托尔斯泰面部的各个部位)。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庯,甚至粗鄙。(欲扬先抑,总结托尔斯泰的外貌给人的总印象,为下文的“扬”张本)
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容表情)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儿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作家)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对比,表现托尔斯泰平民化,劳动者的形像。突出了他相貌的丑陋,为下文的扬蓄势)。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儿光彩可言。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引用,进一步证明托尔斯泰相貌的“丑陋可憎”)正因为如此,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借托尔斯泰面部表情的变化揭示其世界观的改变。他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对贵族资产阶级的生活基础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
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天才灵魂”是作者所要歌颂的,作者以此为贯穿全文的主线,所以作者再三强调),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对比。衬托出托尔斯泰平淡外表下的“天才灵魂”)。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不合适(从穿戴上说托尔斯泰的长相普通)。一个人长着这么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既有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会议,也有可能在酒肆同一帮酒徒鬼混,还有可能在市场上卖面包(从职业上表明其长相普通)。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托尔斯泰做学生的时候,可能属于同龄人的混合体;当军官的时候,没法把他从战友里面分辨出来;而恢复乡间生活以后,他的样子和往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乡绅角色再吻合不过了。要是你看到一张他赶着马车外出的照片,还有个白胡子随从与他并排坐着,你也许要动脑筋想上好一阵,才能判断手握缰绳的是马车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再看另一张照片,是他在同一些农民交谈。你假如不明真相,根本就猜不出坐在老农中间的列夫是个有地位有钱财的人,他的门第 和身份大大不同于格里高、伊凡、伊利亚、彼得等在场的所有人(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示托尔斯泰普通的一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罗斯普通大众)。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因此,我们得把他称为普通人,而且此刻会产生这么一种感觉,即天才没有任何特殊的长相,而是一般人的总体现。所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议论。此句是对上文外貌描写的总结升华,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点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赞扬“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文章至此,已渐渐转入托翁的精神世界,预示了下文的“突转”)
因此,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俄罗斯图拉州的首府。托尔斯泰的庄园就位于距图拉市10千米的地方)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理好衣服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恭敬或拘谨的样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他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希望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写崇拜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的形象,与下文亲眼所见的第一印象形成反差)。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门终于开了,进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由于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笑。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心理描写,以反问的语气强烈地表达了拜访者对眼前的托尔斯泰的外貌的失望)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过渡作用,将文章的重点自然转到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上来)。(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第一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zèng)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zhòu),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做过无可置疑的描述。(用连珠的妙喻、神奇的夸张,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突出了托尔斯泰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qiào 装刀剑的套子),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càn rán,形容笑容灿烂的样子)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lián 泪流不断的样子)。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àng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而充分表现出来。在这一段里,作者不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有时比喻中有夸张,而且连续运用两组排比句式,描写托尔斯泰那“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最后引用高尔基的话作结,干脆有力,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运用夸张手法,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沛。课文中对这双眼睛的具体描绘可以视为这句话的注脚。
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再次把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对比,突出其眼睛的内涵丰富)。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原来那粗鄙的外表是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的)。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作为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杰出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苍;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在希腊神话中,是三个长有尖牙,头生毒蛇的恐怖女妖,她们当中的代表就是最小的那个美杜莎),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对自我的审视也是相当冷酷而锐利的。他是自我灵魂的不断探寻者、解剖者。他执着地追求生命的真谛,审视社会的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还有宗教、革命……他在这种探寻中发现自己灵魂中的丑恶,为之痛苦并深深地忏悔。
这里对眼睛的描写,已不再限于肖像描写,而是通过写眼睛来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细致,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作为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杰出代表,托尔斯泰的作品曾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由此可见其作品的影响力之大,而这都得益于他那双能看透社会丑恶与阴暗的眼睛。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放弃财产,因而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客死途中。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恰为这句话做了注脚。
第二部分(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揭示其不凡的精神世界。
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反复铺排,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之所以能尺水兴波,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本文的比喻和夸张把读者带进无穷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可以说,本文比喻和夸张的艺术效果,不仅在于形象鲜明,特征突出,更在于寓意深刻,韵味无穷。
概括总结
作者用他力透纸背又妙趣横生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远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