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检测卷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请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判断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案,非选择、判断题必须使用黑色墨迹签字笔或钢笔答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要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这一时期,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建立起来,旧中国重工业极端落后的面貌有所改变。“这一时期”是( )
A.1949—1952年 B.1953—1957年 C.1966—1976年 D.1978—1992年
2.建国初期,我国“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材料充分说明了( )
A.建设高水平军队的紧迫性 B.实行“一五”计划的必要性
C.实行土地改革的可能性 D.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合理性
3.如下图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0项重点工程项目比例分布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我国(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工业实现均衡发展 D.完成向工业化的转变
4.建成于1957年,实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建设是( )
A.武汉长江大桥 B.南京长江大桥 C.港珠澳大桥 D.京沪高铁
5. 195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一五”计划,其中一项具体任务为“随着重工业的建设,相应地建设纺织工业和其他轻工业,建设为农业服务的新的中小型的工业企业,以便适应城乡人民对日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日益增长的需要”。这一任务( )
A.可改善工业化建设中的经济结构 B.明确了以人民需要为计划的核心
C.有助于“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局 D.摆脱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束缚
6. 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启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之路。如果让你为这一时期选一句口号,你会选( )
A.“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D.“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
7.一五计划期间,党中央要求建立和实行严格的节约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开展深入、全面的节约运动,并正式确立“勤俭建国”的方针。制定此方针的目的是( )
A.减缓工业化过程资源浪费 B.加速工业化进程
C.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D.优先发展重工业
8.小钱币,大历史。右图是1953年我国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壹分”纸币,正面图案为苏制民用汽车。这套纸币发行时我国( )
A.经济建设完全依赖苏联 B.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重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D.开始有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9.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下列成就中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是( )
A.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B.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C.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建成投产 D.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10. 2021年12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民主》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国的民主是人民的民主,人民当家做主是中国民主的本质和核心”。保障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这场运动的宗旨是提高产量、防止富裕农民重新冒头以及加速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到1956年底,约96%的农户正式成为合作社社员。这场运动是指( )
A.农业合作化 B.手工业合作化 C.公私合营 D.大跃进
12. 1953年之前,陕西宝鸡地区有10多家以酿酒为业的作坊。1953年底,受农业合作社启发有几家酿酒作坊先组成生产合作社,共享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市场客户,很快取得丰厚经济效益,其他酿酒作坊纷纷要求入社。这体现了(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B.政府经济建设的领导能力增强
C.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优越性 D.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重要性
13.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说:“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14.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96.3%,91.7%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合作社,私营工业户数的99%和私营商业户数的82%实现了公私合营。这一变化标志着( )
A.祖国大陆统一 B.抗美援朝胜利 C.土地改革结束 D.三大改造完成
15.以生产合作社为改造形式的行业包括( )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
16.三大改造是生产关系的深刻调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B.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C.生产资料公有制转为私有制
D.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17.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文中“和平方法”指的是( )
A.成立合作社 B.赎买政策 C.包产到户 D.政企分开
18.以下是《中国共产党简史》的部分目录,其中第六章的题目应为( )
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六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章 伟大历史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第八章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 |
A.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B.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
C.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
19.下图漫画《摘棉花》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
A.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 B.“大跃进”运动时期
C.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20.在上世纪50年代,国家曾经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过几次大的政策性调整。下面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全国完成土地改革,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强化了土地集体所有制
③农业合作化完成,土地归集体所有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①②③ D.②①③
21.下边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指出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始落实土地改革 B.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全面掀起“文化大革命运动” D.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22.习近平总书记赞扬道:“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习总书记赞扬的这位英雄模范人物是( )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邓稼先 D.雷锋
23.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30万河南省林县人民苦战10个春秋,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千米的“人工天河”——红旗渠。2021年9月,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红旗渠精神被纳入。材料表明,红旗渠精神的内核主要是( )
A.视死如归、舍身为党 B.勤于探索、勇于创新
C.不畏强暴、英勇顽强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24.名字也能反映时代的变迁,请为下列名字出现的先后时间排序( )
①张跃进 ②李援朝 ③王建国 ④赵文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25. 1966﹣1976年,学校秩序混乱,高校一度停办,青年一代丧失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机会。这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 )
A.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B.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
C.民主法制受到践踏 D.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生产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表
中国(1952年产量) | 印度(1950年产量) | 美国(1950年产量) | |
钢产量(人均) | 2.37公斤 | 4公斤 | 538.3公斤 |
发电量(人均) | 2.76千瓦时 | 10.9千瓦时 | 2949千瓦时 |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有保障……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急需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材料三:1952年和1957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对比示意图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什么背景下展开的? (2分)
(2)结合材料二,说说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要优先发展这一领域?(4分)
(3)结合图示和所学,说说一五计划的实施有何历史意义?(2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所学知识,归纳这一阶段我国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4分)
27.(12分)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的历史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标志着“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但对于新生的政权来说,它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节日庆典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等核心元素构成了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重建社会结构中,群众运动再次被有效地加以运用,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通过“翻身”意识等建立“积极的国家形象”,并赢得广大民众的普通认同。拒绝“继承”旧中国一切外交“遗产”,从而“在整个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这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摘编自周良书《“新中国”观念的生成和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
材料二: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行业数据项目 | 1953年农轻重比例(%) | 1957年农轻重比例(%) |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
农业 | 52.8 | 43.5 | 4.5 |
轻工业 | 29.6 | 29.2 | 12.8 |
重工业 | 17.6 | 27.3 | 25.4 |
材料三: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对于这种方法,过去在共产党内和共产党外,都有许多人表示怀疑。但是去年夏季以来,由于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和最近几个月以来城市中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他们的疑问已经大体解决了。
——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56年1月25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并概括说明新中国塑造新国家形象的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何国民经济比例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与此同时,我国在民主法治建设上取得了什么成就?(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城市中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创举是什么?指出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对中国社会性质带来了怎样的历史性转变?(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经济发展与民主法制建设之间的关系。(2分)
28.(14分)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同时,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摘自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
解放牌汽车纪念邮票 武汉长江大桥纪念邮票
材料三:
材料四:中共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材料一中的“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你如何理解这句话?(4分)
(2)材料二中的纪念邮票反映的是“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请你再列举出两例。(2分)
(3)材料三的时间轴中B段“变革”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在C和D这两个时间段内,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4分)
(4)材料四中“中共八大”是在哪一年召开的?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2分)
(5)在新中国的建设与探索中,既有成功也有失误。请你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2分)
29.(12分)青岛市某中学举办“时代楷模,榜样力量”主题演讲活动,同学们在准备过程中,让我们一起走近英雄人物吧。
材料一: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军威,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不愧为祖国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坚强卫士,无愧于“最可爱的人”的光荣称号。
——新华社《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致敬最可爱的人》
材料二:1952年,鞍钢工人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承担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工飞机零件的特殊任务。王崇伦设计并制造出利用刨床加工零件的工具,提高工效24倍。随后他相继革新7种工具,一五计划开始实施,王崇伦运用他的发明连连取得新突破,在同时间赛跑中不断创出奇迹。1953年,他被评为鞍山市工业特等劳动模范
——摘编自刘志强《鞍山钢铁公司工人王崇伦: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为什么志愿军将士被称为“最可爱的人”?(2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王崇伦“创造奇迹”的时代背景有哪些?他为什么能够成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选择其中一位模范人物,撰写一段颁奖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时代楷模,榜样力量”对你的启迪。(2分)
…………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是一五计划时期,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与题干“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相符,B项正确;1949-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与题干“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不符,排除A项;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与题干“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不符,排除C项;1978-1992年是改革开放时期,与题干“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B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