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八年级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01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范围:八年级历史上册。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分水岭。”对这句话这样理解的依据是鸦片战争导致( )
A.中国由闭关锁国转为开放 B.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2.法国上尉巴特力尔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可雨果却严厉地谴责了他们的行径。“他们的行径”是( )
A.发动鸦片战争 B.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C.火烧圆明园 D.对华倾销商品
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由此可见甲午海战( )
A.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B.战败源于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C.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D.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4.“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此歌谣反映出义和团的性质是( )
A.反帝反封建 B.反帝爱国 C.反封建 D.维新变法
5.袁世凯的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 )
A.封建军阀垮台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资产阶级共和制度适合中国 D.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破产
6.胡适根据旧的女子“三从四德”,写了男人“三从四德”:三从,太太外出要跟从,太太的话要听从,太太讲错要盲从;四德(与“得”同音),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发怒要忍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
A.主张推翻清王朝 B.提倡新文学 C.传播马克思主义 D.抨击旧道德
7.在2021年年初的热播剧《觉醒年代》中,李大钊谦虚地向陈独秀请教救国救民之路。陈:“中国的问题积重难返,靠换人、换政府能解决吗?”李:“那照您这么说,中国岂不是没有出路了?陈:有!但出路不是老路,只有找到一条新路,中国才不会亡。”陈独秀等人找到的“新路”是( )
A.提高中国的生产技术 B.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C.促进中国的教育发展 D.进行思想文化的革新
8.某校八年级一名同学在查阅中国共产党党史时看到了如图,由此图可知( )
A.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894年
B.中国共产党产生于五四运动时期
C.工人阶级的壮大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来了工人数量激增
9.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推动下,1921年7月23日至8月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和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举行了一次重要会议,共有13名代表参加。此次会议( )
A.保存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B.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10.“这种半独立的封建国家,执政的军阀每每与国际帝国主义互相勾结。”这表明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 )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D.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11.毛泽东认为:“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由此可知新三民主义( )
A.等同于三大政策
B.注重联合工农群众和寻求外部帮助
C.是反帝反封建纲领
D.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12.井冈山,位于江西宁冈、遂川、永新和湖南炎陵县四县之交。大革命时期,这几个县都建立了党的组织和农民自卫军。由此可以判断毛泽东将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在井冈山是因为这里( )
A.经济发达 B.群众基础较好 C.交通便捷 D.地势险要
13.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是在( )
A.《论持久战》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中共三大
14.作为集邮爱好者,小明将自己收藏的邮票进行分类,把以下四张邮票放在一起。它们反映的主题是( )
A.开辟新道路 B.国共合作 C.敌后抗战 D.解放战争大决战
15.如图以“转”字串起中国革命的某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是指( )
A.北伐战争 B.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6.据记载,到武汉、广州两个战役结束时,日本投入中国的兵力即达24个师团,约100万人,其本土仅剩1个近卫师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70%的陆军和近1/3的海军仍陷在中国战场不能自拔。上述材料表明中国的抗日战争( )
A.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彻底消灭了日本军国主义
C.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D.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17.八年级(2)班的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下面是同学们围绕主题搜集展示的影片海报。这两部影片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 )
《地道战》 《地雷战》
A.敌后战场军民取得了辉煌战绩 B.中国军队正面战场抗战的形势
C.抗日根据地军民展开人民游击战争 D.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8.下图是某位同学绘制的年代尺,其中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
A.中共中央和解放军开始转战陕北
B.辽沈战役
C.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19.下侧对联描述了中国近代某场战争,它( )
A.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B.基本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D.打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迷梦
20.历史叙述包括史实与评价。下列选项是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知识卡片的内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甲午中日战争后,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B.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
C.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说比较落后
21.他是晚清状元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提倡“实业救国”。此人是( )
A.张謇 B.张之洞 C.严复 D.曾国藩
22.“中国海关税征收额”示意图侧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境况。下面能够反映1913至1921年民族工业发展情况的图片是( )
23.孙中山在上海荣昌祥呢绒西服店定做服装,以西服为模本,加以改进。西服的大翻领被改成关闭式的立翻领,袋盖是倒山形笔架式;裤子基本采用西裤式样。这段材料反映了( )
A.新技术的应用 B.礼仪上去除旧俗 C.服饰的中西结合 D.大众传媒的普及
24.某历史学习小组在进行专题学习中整理出相关学习重点,下图是他们展示的部分信息,据此判断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一】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二】近代教育的发展 【三】民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
A.近代社会生活变化 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C.中华民国的建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25.下表是1904年京师大学堂部分专业的招生计划。这反映了( )
科目 | 专业 | 人数 | 备注 |
经学科 |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 650 | 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经学大义中国文学外国语 |
政法科 | 政治、法律 | 950 | |
文学科 |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 500 | |
格致科 | 算学、化学、物理等 | 950 | |
医科 | 医学、药学 | 950 |
A.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快 B.中国传统教育居主导地位
C.为维新变法培养近代人才 D.清政府官办教育全盘西化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0 分。
26.(8分)史料实证是了解历史、认识历史、阐释历史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请同学们研读下列史料,探究问题。
史料1
——三元里人民抗英想象图 |
史料2
——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
史料3
“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 ——民间歌谣 |
史料4
——北洋舰队“定远号”铁甲舰(照片) |
(1)写出上述史料中属于实物资料的对应史料序号。(1分)
(2)史料1这一场景发生在哪一场战争中?这一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写出2点即可)(3分)
(3)史料2圆明园最初是被谁毁坏的?(1分)
(4)史料3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历史事件有何积极影响?(3分)
27.(14分)“冲击——反应”模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管理的层次和阶段。
——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春,1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据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 八国联军侵满清,北京二度被占领。赔巨款,派驻兵,…清朝变成洋人廷。
——节选自《中华历史五千年》之《晚晴悲歌》
(1)材料一中“师夷长技的主张”得以实施是在什么运动中?该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材料一中的“为生存计”体现出该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的救国之道”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有识之士”的代表人物。说出变法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这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借口是镇压什么运动?其口号是?第一次北京被占领发生于哪一场战争?(3分)
(4)使“清朝变成洋人廷”的不平等条约是?该条约的哪一内容最能表明“清朝变成洋人廷”?(2分)
(5)依据所学知识,写出资产阶级维新派比地主阶级洋务派走的更远体现在什么地方?(2分)
28.(15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由“沉沦”到“奋起”的转折。红军长征的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图一 五四运动 图二 《启航 中共一大会议》
材料二:这次北伐入湘、入赣,得民众之援助极大,尤其是江西方面,农民参战更为踊跃。如攻新喻(今新余)时,北伐军已不支,农民(约二百人)用土炮逐走敌人,北伐军遂得冲上……攻入南昌,退出南昌,皆得农民之助力不小,不然,北伐军之损失更大。此外,如一路之送茶送饭,觅渡肩挑,或代觅米粮等,则到处如是,给北伐军以种种便利。
——摘自《中央局报告》(1926年12月5日)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1927–1931年大事纪要(部分)
时间 | 主要内容 |
1927年8月 |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 |
1927年9月 | 秋收起义……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 |
1927年10月 | 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 |
1928年4月 | 井冈山会师 |
1929年12月 | 古田会议 |
1931年冬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
——摘编整理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就是北上抗日,实现民族独立,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它激励着无数的红军战士坚信只要跟党走,就会有前途;只要听从党中央的指挥,红军就能打胜仗。红军在长征途中随时向群众宣传抗日道理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使各族人民深切认识到,红军是人民解放者,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红军长征曾经过西南、西北大片少数民族地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民族政策,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为基本原则,各民族群众十分钦佩红军严明的纪律和平等的民族政策,他们纷纷要求参加红军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少数民族参加红军的,贵州有1.25万人,四川有5.5万人,甘肃陇南有2000多人,云南扎西有3000多人。
——以上材料均摘自《长征胜利的历史经验》
(1)图一的场景发生在什么地方?说明图二画作“启航”的意义。(3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湘赣农民在北伐战争中所起的作用。(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上表格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哪一革命道路的形成过程?材料中“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指的是哪一根据地?纵观中国共产党开创这一革命道路的曲折历程,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4分)
(4)据材料四,概括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6分)
29.(13分)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经历了从弱小到强大,从幼年到成熟,从在野到执政的发展历程,探索出了革命和建设两条辉煌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弱小到强大】
材料一 人民军队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说:“建设一支听党指挥.作风优良、能打硬仗的人民军队是强国的必由之路。”
【从幼年到成熟】
材料二 遵义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到成熟的标志。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天起,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全心全意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从在野到执政】
材料四 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合法地位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激烈较量。但是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随后,通过三年的军事较量,从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中国共产党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赢得了执政党的合法地位,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古田会议确立了怎样的建党建军原则?说出土地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名称。(3分)
(2)遵义会议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依据材料二,说明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到成熟的标志”?(3分)
(3)以西安事变解决为例,说明材料三的观点。(2分)
(4)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谈判桌上的较量”指的是哪一事件?“三年的军事较量”是指哪一历史事件?(2分)
(5)材料中“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分别是指什么事件?(2分)
(6)综合以上材料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1分)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C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因此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分水岭”,C项正确;我国古代史上有过多次对外开放,但并未引起社会性质的改变,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是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的一个方面的表现,不够全面,排除D项。故选C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