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八年级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02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范围:八年级历史上册。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它的签订改变了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中国长期独立发展的历史从此结束,被迫融入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的潮流之中。“它”指的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九国公约》
2.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清朝出现了从事贸易为主的外资商行,1864年约有150家,19世纪末增至552家,分布于25个通商口岸,尤以上海、广州、天津和汉口为多。外资商行迅速增多是由于( )
A.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B.《辛丑条约》的危害
C.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D.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3.下侧是《太平天国运动》思维导图,此图不能说明( )
A.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B.西方列强利用清政府侵略中国
C.中外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D.鸦片战争激起太平天国运动
4.陈旭麓说:“(洋务运动)并不是以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别置一新物,可以称为布新而不除旧。”“不除旧”的后果是( )
A.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下侧《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出现图中时局的国内外背景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和日本明治维新
B.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美国内战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马关条约》的签订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
6.从19世纪60年代起,经过30多年的努力,清政府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在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批近代知识分子却认为西方的技术与制度是统一的,因此 他们介绍西方的法律和制度,呼吁从制度上进行变革。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A.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D.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
7.张海鹏教授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发展轨迹如下图。图中A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侵华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北洋军阀统治
8.1839年,林则徐在这座城市开启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1911年,革命党人在这座城市高举义旗,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史称“黄花岗起义”。“这座城市”是( )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武汉
9.某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自古以来,皇帝被看做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这说明辛亥革命( )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C.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D.扫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10.有学者说:“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桩扣人心弦的事件。在当时世界上还到处是皇帝、沙皇、苏丹和国王的时候,古老的中华帝国在短短几周之内成为欧亚大陆上继法国之后的第二个共和国。”该学者重点强调( )
A.欧亚大陆的联系 B.封建帝制的危害
C.法国大革命影响 D.辛亥革命的意义
11.下图是1918 年沈伯尘针对时弊创作的漫画,该作品( )
A.揭露了晚清政府的腐败
B.描绘了二次革命的过程
C.反映了军阀割据的危害
D.说明了北伐战争的局限
12.1917年,《新青年》发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指出国人的头脑仍然装满“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该文作者应是( )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张謇 D.陈独秀
1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讲到:“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早在1919年5月4日,中国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的爱国革命运动。这场运动体现的精神是( )
A.不怕牺牲、艰苦奋斗 B.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C.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D.立党为公、忠诚为民
14.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创办刊物《劳动界》。《劳动界》很快从上海传播到多地,1920年9月至1921年3月间成为湖南销量最大的新文化刊物。这说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传播广泛 B.工人成为新文化运动主力
C.中国共产党已经诞生 D.北伐战争成舆论关注热点
15.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提出的“打倒列强,除军阀”口号,正是五四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的直接传承,也切合民间大众的民族主义情绪。这说明二者的共同任务是( )
A.反帝反封建 B.建立民主政治 C.反对帝国主义 D.反对封建主义
16.1927年秋,毛泽东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主张放弃攻打长沙;随后主持三湾改编,确立党的支部建在连队上;之后决定工农革命军主力在井冈山周围打游击。这说明
A.建党建军原则的正式确立
B.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确立
C.国民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拉开序幕
17.下图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其中②处发生的事件( )
A.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C.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18.民国二十年《申报》上刊登了南洋烟草公司的一则广告。其中的一句广告语为:“爱用国货方能达到救国自强”。由此可以推断出( )
A.洋务运动期间,以民用企业辅助军事工业
B.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C.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D.九一八事变后,民众提倡国货,抵制日货
19.过春节时,人们常通过贴年画寄予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下面年画应张贴于( )
A.北伐战争时期 B.局部抗战时期 C.全民族抗战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20.下图是抗战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示意图。该战役( )
A.粉碎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B.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C.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D.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21.“1940年下半年,为了粉碎日军的阴谋,华北八路军乘着雨季对日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参与作战的八路军有105个团约20万人。”这场“战役”是指
A.平型关大捷 B.武汉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22.国共两党关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历史上两党两度合作都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A.建立黄埔军校 B.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打败日本法西斯 D.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的统治
23.1945年8月,《新华日报》发表群众来信说:“毛先生来渝,证明了中共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这的确反映和代表了我们老百姓的要求。”材料中的“毛先生来渝”取得的成果是( )
A.实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国共签署了“双十协定” D.实现了民主统一、和平建国
24.《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中写道:通过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破除了迷信,实现了民主和平等。这描述了土地改革的( )
A.背景 B.目的 C.结果 D.性质
25.“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阳阴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副对联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是
A.男尊女卑 B.新旧并呈 C.封闭保守 D.自由博爱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0 分。
26.(11分)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屡次发动侵华战争,由于那时制度的腐朽落后,注定了中华民族“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历史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随后的一石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来、控制中国,强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摘编自陈把施《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摘自《山东大学精品课程》
材料三 4.5亿,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也许经过核算,也许根本就是对国人的侮辱,合计当时大清国每人罚一两,老太后的一时糊涂,板子却打在大清国每个子民的屁股上。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材料四 1900年俄国趁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侵占了中国东北全境,同时他也力图将朝鲜据为己有,在各国列强勾心斗角、你争我夺的背景下,日俄双方加紧扩军备战,意图一决雌雄。
——摘自《中国广播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走入近代”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的第一部条约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是受到哪一条约的直接影响?该条约中哪一条款标志着帝国主义从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根据材料二回答当时中国人民最紧迫的要求是什么?(3分)
(3)材料三中“4.5亿”这个数字来源于哪一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中哪一内容最能说明当时的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一条约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4)材料四反映了在侵华过程中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1分)
(5)一部沉重的中国近代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反思与启示,请写出一条。(2分)
27.(11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救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身上。
——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材料二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自6月5日起的几天内,上海就有六七万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北京、汉口、南京等地工人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面对工人声援带来的强大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使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同工人建立联系。这一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党纲,写明:(1)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2)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3)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4)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归社会公有。
——《中共中央文件选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归于失败”的政治运动有哪些?这些政治运动都是由哪个阶级领导的?作者认为它们“归于失败”的理由是什么?(3分)
(2)据材料二,概括“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说明这伟大力量所产生的影响。(3分)
(3)材料三中通过“第一个党纲”的大会是什么?概括该党纲所确定的奋斗目标。(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2分)
28.(15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
项目 | 总计 | 上海 | 武汉 | 天津 | 广州 | 杭州 | 无锡 | 其他 |
厂矿数(家) | 549 | 83 | 28 | 17 | 16 | 13 | 12 | 380 |
资本额(千元) | 120288 | 23879 | 17240 | 4219 | 5791 | 1552 | 1422 | 66185 |
——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民国政府建立后,仿照西方国家模式,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八十多项,解除了对民间兴办工商企业的限制。据有关统计,1912年至1921年6月的10年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764家,资本总额近28540万元,与1911年前相比,企业总数增长1倍左右,资本总额增长了近2倍。
材料三 抗战前,中国数量有限的工厂,大半集中于沿海省份,七七事变后,政府即下令沿海各厂矿
迁入内地。从1937年7月到1940年底,三年半时间,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至于迁往省别,以四川为最多,占内迁总数的54.67%,湖南次之,占29.21%,陕西占5.90%,广西占5.11%,其他各省占5.11%。这些内迁厂矿,为战时大后方工业的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吴景平、曹振威《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呈现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出现的原因并分析其意义。(5分)
(4)综上所述,你能从我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的发展历程中获得哪些启示?(2分)
29.(13分)中国媒体的发展,既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政治史,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记录者和见证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后,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教士,一种是商人。前者宣传宗教道德伦理观,创办了教会报刊,从精神、文化上进行渗透;后者注重赢利,创办了商业性报刊,从传播业上进行扩张。
——摘编自刘兴豪《报刊舆论与近代中国政治:从维新变法说起》
材料二 清政府在经历两次战争的失败后,推行了洋务运动。在此期间,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在中国大地上次第诞生,它们对洋务派所举办的“自强新政”予以积极鼓吹。……康有为、梁启超在“公车上书”后开始了办报活动。他们办的报纸致力于介绍西方新知识,评论国内外形势,为变法维新制造舆论。梁启超主持的《时务报》,痛陈中国面临危亡的紧迫形势,系统地宣传了改良派要求变法、设议院、仲民权和发展民族经济等主张。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报刊事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批以反对封建思想、宣传新思潮为中心的报刊开始出现,在中国报刊界形成了一个反封建的思想斗争热潮。
——摘编自刘兴豪《报刊舆论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等
材料三 1919年《申报》广告中国货商标的命名别具深意。丹药类商品有“盖日牌”纯丹、孚记药房的“日快丸”等,香烟品牌中有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自由钟、大长城、爱国牌等。
——摘编自向娟《民族主义语境下的国货运动与〈申报〉广告(1912—192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以后,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在中国办报的共同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诞生的背景并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趋势。(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申报》广告中国货商标命名有何“深意”?(1分)
(4)综上所述,报刊作为媒体对社会发展有何作用?(2分)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A
【详解】1842年的《南京条约》不仅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而且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项正确;《马关条约》不是打破中国独立发展道路的开始,排除B项;《辛丑条约》促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排除C项;《九国公约》促使中国重新回到帝国主义列强控制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2.A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