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3课《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
1.朗读这几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4.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新诗的共同特点。通过诗歌触摸时代的脉搏,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这五首诗的作者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出示课件1)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不同的是这些诗歌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
教师板书课题:3* 短诗五首(出示课件2)
二、新课学习
月夜
(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5)
沈尹默(1883—1971),诗人、书法家。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校长。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化运动,为《新青年》杂志编辑之一,发表过白话诗。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2)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6)
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年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四卷第一号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二)诗歌学习,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出示课件7)
月 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2.《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出示课件8)
(学生朗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霜风猛烈地吹刮着,月光明亮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 并排站立,充满美的意蕴。
(三)细读诗歌,精读细研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出示课件9)
(学生默读合格,勾画分析回答。)
学生:霜风、月光、树。
教师追问: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出示课件9)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冬夜的“霜风”“月光”突出了月夜的寒霜浓重、冷气袭人,象征着“五四”前夕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下的中国萧索的环境。
学生2:“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2.“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出示课件10)
(学生朗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树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学生2:“却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教师总结:“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四)深读诗歌,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月夜》中诗人的情感?(出示课件11)
(学生齐读诗歌,然后分析讨论。)
学生:冬天的夜晚,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在这种萧索的环境中,诗人面对“一株顶高的树”,即更强势的人或势力,他也“并排立着”,决不“靠着”,反映了诗人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2.诗中的“我”是一个什么形象?(出示课件12)
(学生默读诗歌,分析归纳回答。)
预设1:“我”是一个身处“五四运动”前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预设2:“我”不畏惧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预设3:“我”期待通过诗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
(五)诗歌小结
1.这首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这首诗的主题。(出示课件13)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诗人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表现了“五四运动”前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对自由的渴望。
2.我们一起明晰这首诗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出示课件14)
预设:意境简洁、含蓄,语气委婉,节奏舒缓。
四句诗的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简练的白描手法充分地表现了寒风中卓然独立的形象,传神写意,颇有韵致。整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着”,使诗歌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清新质朴,富于散文之美。
3.板书设计。(出示课件15)
萧红墓畔口占
(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17)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翻译家。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早期作品大都吟咏个人的悒郁情怀和生活遭遇,《雨巷》等作品讲究音乐性和象征性,追求意象的朦胧;后期诗作《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表现出反抗精神,情调趋向明朗。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2)背景资料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背景资料,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18、19、20)
(3)了解萧红
萧红(1911-1942),作家。原名张廼莹,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与萧军合出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到上海,发表《生死场》,描写东北农民的悲惨生活和抗日斗争。文笔细腻,抒情色彩浓烈,颇具散文化倾向。著有《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
(4)写作背景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埋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 的木签。”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逝世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死者是如此,生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入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过了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
(二)诗歌学习,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出示课件21)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
2.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从诗中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来?(出示课件22)
(学生朗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
题目出示:萧红墓畔口占
学生:“萧红墓畔”点明了地点。
“口占”,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三)细读诗歌,精读细研
1.从诗人的哪些行为可以体会到其对萧红的哀思?(出示课件23)
诗句出示: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学生默读诗歌,勾画分析疏通。)
学生1:“走六小时”指时间之长。
学生2:“长途”指距离之远。
学生3:“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